从古到今的养生渊源
栏目分类:道家养生 发布日期:2016-06-19 浏览次数:次
中国养生学的萌生,在春秋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时期。这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民间医术具备了形成专业的条件,出现了医门。从《周礼》的“食医”,已经看到营养学的内容;从《周易》的“上象传”和“井卦”中,已经看到精神振作养生和饮水卫生的内容。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关养生的论述,更是异彩夺目,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尤其是《周易》一书,不仅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而且自古以来就被推为“六经之首”。古代所谓的“经”,就是阐述天地大道理、人生大道理的书。后来孔子删订六经,保存了远古时代的经典。孔子研究易经,是在晚年,因而在他的弟子中只有极少数人懂得易经。在养生方面,易经认为:天体运行,周而复始,刚健有力;君子就应当效法天,刚强立志,努力不懈,求得进步。又认为:君子应当效法地,以宽厚的德行,负载万物。这些以精神振作、厚德载物为宗旨的道理,为后世儒家所推崇。 在周易井卦中,有“井泥不食”之说,也就是告诫人们,有泥的井水是不能饮用的;又说:“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这就是说:将井中的泥挖出,使井水清洁,不饮可惜,可以汲水饮用。又说:“井冽,寒泉水。”“冽”是清洁“寒泉”表示大量涌出。也就是说:井能圆满地供水,使人人都有清洁的水可以饮用。从易经这些朴素的道理可以看出,早在青铜器时代的商周,已萌生了预防医学的思想,人们已会凿井取水,并且重视饮水的清洁卫生了。又如,医书之祖《黄帝内经》,对人生命运动的规律与祛病养生的办法阐述得更为具体,我们的祖先运用这些理论和功法,经过若干年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总结,逐渐形成一套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宝贵经验,是行之有效的养生延寿法。在奴隶制社会它被奴隶主上层阶层所占有,根本谈不到普及,故逐渐成为秘而不传或成为少数人知道的东西。 至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首的儒教继承和发扬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周公之礼,以致知、格物、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世法。其门人曾子所著的《大学》,子思所著的《中庸》,为着重阐明孔门养生修身心法之学。 道教以老子为首,其《道德经》已成道教的祖书。庄子的《南华经》、魏伯阳的《参同契》、张伯端的《悟真篇》,以及后来道教正统的《丹经道书》,无不以《道德经》为依据来阐述发扬个人的养生观。老子把道说成其大无所不包,其细无所不入,生天育地,发育万物。
释家即佛教以释迦牟尼为首,相传他是印度国净饭王的四太子。由于他的地位高贵,他开创的佛教很快地普及全国。相传,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传入中国,至隋唐达到鼎盛时期,形成天台宗、律宗、禅宗等各宗派。佛教修持的方法如浩翰大海,其理论经典车拉船载,这里略举一二有关佛教养生长寿方面的要点。 佛家的功法有小乘大乘之说,以程序来说,分为四禅,即初禅念住、二禅息住、三禅脉住、四禅灭尽。首先要斩断三淫,即淫身、淫心、淫根。断淫身的方法是入庙出家。淫身好断,淫心难断。断淫心的办法是扫三心、飞四相、五蕴皆空、悟性参禅。淫心虽断,淫根尤其难断。当阳生气发淫根勃起时,如没有断淫根的办法,势必将牵连身心。释家断淫根的办法是“涅磐”,道家断淫根的办法是顺逆诀“下手”,儒家为回仁。其说是否恰当,应与佛门功法造诣之深者共同探讨。相传昔日五祖弘忍传六祖惠能时,尚有一段故事。五祖弘忍为选择嗣法弟子,命寺僧各作一偈以试谁是真正的明心见性之人。其掌座大弟子神秀随作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口诵让人也写了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寺僧看后无不愕然,都认为一个干杂活的下人居然敢与神秀唱反调,岂不自讨苦吃?弘忍见偈后,知惠能已明心见性。一天惠能正在舂米,忽然五祖弘忍到来,并问他:“你这米舂好了么?”惠能说:“米早已舂好,只欠一筛啦。”弘忍以杖扣其颈三下,转身侧背两手离去。惠能会意。当夜三更从后门来到方丈室,见五祖正在蒲团打坐。惠能不敢惊动,便跪在座前。少顷五祖便问:“你来干什么?”惠能答:“不是您老人家叫我三更天从后门来么。”还相传五祖弘忍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将法宝及所传袈裟传于六祖惠能,并让惠能马上离寺南逃。之后,惠能在岭南以顿悟开创南宗。后来一花五叶成为五派即临济、曹洞、法眼、云门、沩仰,而惠能被尊为禅宗南派之祖。神秀主张渐悟,后为禅宗北派之祖。故有南顿北渐之称。
千峰老人认为五祖弘忍夜传六祖惠能之事,三更夜半,万籁无声,方丈室里只有五祖和六祖二人,口传心授、耳提面命非常方便,为什么五祖还要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呢?如果只是传金刚经、法衣,又何必用袈裟遮围呢?那当然是传法。传法又何必用袈裟遮围不令人见呢?试问人的一身什么地方不愿令人看见呢?也只有生殖器官、生死窍处。认为,五祖所传的正是下手断淫根的命功,因为六祖已经明心见性,只欠一筛的命功。这里的"一筛"是五祖、六祖对话的暗示语,即指点的意思。
自古以来儒、释、道名为三家,实则互有授受。据说,孔子问理于老聃,互相传授的例子更多。
在儒、释、道三教鼎立的古代,对于修身、养性,三家各有不同看法。儒家的教义是入世的,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养生方面以振作精神为宗旨,这种思想具有积极的作用;释家的教义是出世的,主张一尘不染,四大皆空,自度度人,普渡众生;道家则重在加强自身修炼,以求长生不死。正因为这一“长生久视”之道异于儒、释两家的着眼点,决定了道家在我国传统的养生长生术中的地位。医家则是博取诸家之长,通过防治疾病的实践,把养生学纳入了中医学的轨道,从而使养生学逐步形成了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中国传统养生学。所以医家在养生学方面的地位也是重要的。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