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饮食观
栏目分类:道家养生 发布日期:2016-06-19 浏览次数:次
中国有句古话叫“民以食为天”,概括了饮食在人们生命中的重要地位。道教在饮食养生方面更有独到之处。
老子强调“五味令人口爽”,这也是道医所遵循的饮食观。这里的“爽”字当“差错”解。在此是指人的味蕾差错。意思是说,如果追求口味的享受,就会降低味蕾的灵敏度,难以品尝和准确摄入各种精微之味。
自古以来老子强调“味无味”,是希望人们食之清淡和认真仔细地吃出食物中的精微营养。饮食不宜过浓,过甜、过酸、过咸、过辣,皆要比平常所吃惯的口味稍微清淡,白煮清蒸宜多,红烧煎炸宜少,十分鲜味也不相宜。
老子还强调要“为腹不为目”。这是道医饮食观的又一特征。是说在饮食方面,要听从身体而不是听从眼睛或知识的引导。这就要求食者了解自己身体的真正需求。很多人“眼馋肚饱”,即:为了解馋使劲吃,吃不下松松腰带继续吃。因此摄入过量食物。也有人狼吞虎咽,心不在焉,不知不觉摄入过量食物。还有人看到资料介绍说这个瘦身,就吃这个;那个抗癌就吃那个。这都不是实事求是的饮食态度。
道家提倡少食。道家经典《太平经》中说:“少食为根,真神好洁,粪秽气昏。”东晋名道葛洪认为:“欲得长生,肠中常清。”因人体摄入过量食物后,会大大增加消化等功能的负荷,使肠胃、心肺、肝胆都得不到休息,影响了寿命。
道医的提出了少食的饮食方法:
一是“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销”,是指要少食多餐。
二是“先饥乃食,先渴而饮”,这是说应该有规律的饮食,在饥饿、口渴之前,就应该进食、饮水。否则,“恐觉饥乃食,食必多;盛渴乃饮,饮必过”。这显然对身体是有伤害的。
三是就总体而言,人们应该通过调养身心,尽量保持低热量的饮食平衡,“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
熟胜于生: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指出:“凡食皆熟,胜于生”。这里的“熟”,可能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食物本身要烹制成熟;如,《吕氏春秋•本味》指出,“水居者腥,肉腺,草食即檀”,而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燥除檀"。二是指作为食物的动植物资源,应是已经“成熟”的个体。司马承祯《天隐子》中,提到:“百味未成熟勿食,五味太多勿食,腐败闭气之物勿食,此皆宜戒也”,意思就是指那些尚没有成熟的动、植物,是不宜用来进食的。这一点与道家一向提倡的“不杀生”戒律是有关的。道家的“不杀生”,并非绝对意义上的不杀生,而是指不毁坏正在生长着的生命事物。在饮食上,也遵守此原则。如《淮南子•主术》说: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d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是故草木之发若蒸气,禽兽之归若流泉,飞鸟之归若烟云,有所以致之也。
素胜于荤:道家提倡以素食为主,慎用荤腥食物。《神农经》曰:食谷者智慧聪明,食石者肥泽不老(谓炼五石也),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气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杀。是故食药(仙药)者,与天地相弊,日月并列。道书《释斋有九食法》也指出:粗食者,麻麦也;蔬食者,菜茹也;节食者,中食也。……粗食,止诸耽嗜;蔬食,弃诸肥妮;节食,除烦浊服精,其身神体成英带。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