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茶道文化
栏目分类:道家养生 发布日期:2016-06-19 浏览次数:次
一、 茶道简史
茶是中国的国饮,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远古时期,老百姓就已发现和利用茶树,如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公元前,我国巴蜀就有以茶叶为“贡品”的记载。茶道发源于中国,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宋代以后,中国茶道传入日本、朝鲜,获得了新的发展。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却对作为日、韩茶道的源头、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中国茶道知之甚少。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其目的是借助饮茶艺术来修炼身心、体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包括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这七种主要义理。“饮茶之道”是指饮茶的艺术,“道”在此作方法、技艺讲;“饮茶修道”是指通过饮茶艺术来尊礼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讲;“饮茶即道”是指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饮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道”在此作真理、实在、本体、本源讲。
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与诗文、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非妙道。在中国茶道中,饮茶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目的,饮茶即道是根本。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饮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二、茶谚诗词
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历代文人们或著述或赋诗以赞茶之功能及妙赏,以茶为诗者难以计数,其中尤以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为人称道。全诗如下:“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生平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肤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此诗道尽饮茶之妙用。
三、茶与礼仪
我国是礼仪之邦,客来敬茶是我国人民传统的、最常见的礼节。早在古代,不论饮茶的方法如何简陋,但它已成为日常侍客的必备饮料,客人进门,敬上一碗热茶,即表达了主人的一片盛情。在我国历史上,不论富贵之家或贫困之户,不论上层社会或贫民百姓,莫不以茶为应酬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积淀,喝茶便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成为茶道。而“道”者往往与“精神”、“修养”相关联,茶道也因而成为一种高级的文化活动。在现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过茶来表示深情厚意,不仅已深入到每家每户,而且也用于机关、团体,甚至成为国家礼仪。不论古代还是现代,茶都是礼让、友谊的象征,都是亲和、和谐的体现。
饮茶的过程,也逐渐成了人们修德、人格完善的过程,要求饮茶人具有一定品位、修养。特定的饮茶环境也使饮茶成为一个怡心养性的审美经历。喝茶须有清雅之心境,若满腹邪恶、世俗之念,便违背茶之清和精神。品茶即品人,茶品即人品。
四、茶与宗教
老子认为:“道法自然”。庄子认为“道”普遍地内化于一切物,“无所不在”,“无逃乎物”。马祖道一禅师主张“平常心是道”,其弟子庞蕴居士则说:“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其另一弟子大珠慧海禅师则认为修道在于“饥来吃饭,困来即眠”。道不离于日常生活:修道不必于日用平常之事外用功夫,只须于日常生活中无心而为,顺任自然。自然地生活,自然地作事,运水搬柴,著衣吃饭,涤器煮水,煎茶饮茶,道在其中,不修而修。
道法自然,修道在饮茶。大道至简,烧水煎茶,无非是道。饮茶即道,是修道的结果,是悟道后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顺其自然,无心而为,要饮则饮,从心所欲。不要拘泥于饮茶的程序、礼法、规则,贵在朴素、简单,于自然的饮茶之中默契天真,妙合大道。
中国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形式与价值取向不尽相同。佛家重心理,道家重生理,儒家重做人。三家道义是一致的,真正求道,三者缺一不可。
儒家把这种思想引入中国茶道,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情。饮茶可以更多的审己、自省,清清醒醒地看自己,也清清醒醒地看别人。
道教徒炼丹服药,以求脱胎换骨、羽化成仙,于是茶成为道教徒的首选之药,道教徒的饮茶与服药是一致的。通过坐忘到达身心致极之静,也达到灵魂致极之超脱,品茶为自然通悟,道家的无已在借助悟我两忘的时空里,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的境界。
佛教徒以茶资修行,单道开、怀信、法瑶开茶禅一味之先河。
虽然儒、道、佛各家在行为上对茶道的理解不同,但都各自取茶道的精华来为自己的修为服务,我们认为,不管儒、道、佛各家,表面上面看很多不同,其实都一样,茶道的程序就是在品茶中学会悟道!
五、茶与书画
绘画作为独立的艺术表现语言,能抒发个人情感,表现自我,绘画的人文因素逐步得到强化。名家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展子虔技巧超群,各有所创,名重一时,在技艺上、思想上对后世画家都起着巨大的启示作用。画家开始注重个人的审美体验,如南朝画家王徽,以儒、释、道精神融入其画理,达超然物外之境。
画事一艺,除了要有丰富之学识、高迈之情操外,尚须有一个平和之心境,方能心无挂碍,凝神静气,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之境界。老子言:“涤除玄鉴,能不庇乎?”画家对自然的体悟,须涤除俗尘杂念,有我之见,使本心清明,一妄不存,一相不着,虚心观照,内省自性,方能以无我之见,体道自然之玄妙之境。这也是画家体道自然之法门。有了这样的心态,便可搦管作画,达到一个无俗之境界了。画之雅俗,关乎人品,关乎学识。气韵浓淡,关乎心境。
绘事如同品茗,是养生的艺术,可愉悦心境,陶冶情操,润泽心灵。茶道,画道,属精神文化活动,与功利无关。这个状态是放松的、愉悦的、用心的。无论是喝茶、作画、赏画,都要在意识上泯灭物我的界限,以全身心去与茶(或画)进行感情的交流,通过物我之间的相互融通,去感受人与茶(或画)之间的亲密关系,以达物我玄会之境。喝茶或作画时,若心无挂碍,身心放下,不躁不乱,全身融入,便是“禅茶”或“禅画”了。
茶道与画道均道法自然,崇尚意境。自然美是朴素的,它表现为天之自高,地之自厚,花之自开,月之自明,自在无为,淡然无极。这在茶道中表现为朴素简洁,纯任心性,不造作,随意之境而心神会合;在画道中表现为心无挂碍,随性而为,以超然之心,纵情挥写而营造画之意境。
六、茶道五种道家理念
(一)尊人
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
(二)贵生
贵生是道家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义思想。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的功能,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道家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而是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当作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乐精神的一大乐事。
(三)坐忘
“坐忘”是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茶道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及“涤除玄鉴”“澄心味象”的审美观照,均可通过“坐忘”来实现。
(四)无己
道家不拘名教,纯任自然,旷达逍遥的处世态度也是中国茶道的处世之道。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无我”。无我,并非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无我”是中国茶道对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几年来台湾海峡两岸茶人频频联合举办国际“无我”茶会,日本、韩国茶人也积极参与,这正是对“无我”境界的一种有益尝试。
(五)道法自然,返璞归真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
物质方面,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
行为方面,中国茶道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味美,朴实味美,动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好不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璞归真,表现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悟我”的境界。
七、茶咏
诸药为各病之药,茶叶为百病之药。茶水喝足,百病可除。
茶粥药膳,益寿延年;长喝茶,不坏牙。隔夜茶,毒如蛇;好茶一杯,精神百倍;多茶血通,预防癌症。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浑身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
《赞茶歌》
茶
绿 茶
苦 丁 茶
保 健 名 茶
抗 癌 去 百 病
增 强 血 管 韧 性
明 目 醒 脑 提 精 神
清 热 解 毒 消 炎 止 痛
活 血 脉 强 化 免 疫 功 能
天 天 喝 茶 登 上 百 岁 寿 星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