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养生知识 > 道家养生 >

钟肇鹏道教与医药及养生的关系
栏目分类:道家养生   发布日期:2016-08-31   浏览次数:

  继承了我国古代神仙思想;长生不死,修真成仙,成为的主要思想和修炼目的,因此十分重视医药和之术。本文介绍了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人在医药学方面的成就,并从服食、辟谷、导引、行气、房中五个方面论述了道教的健身之术,辨析了其中的科学因素与虚妄夸诞之说。文章认为,道教在医药和方面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以及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应珍视这份遗产,加以发掘和整理,剔除其虚妄迷信因素,发扬其科学内容。

  生死问题是人生哲学上的重大问题。生必有死,虽是辨证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人的欲望总是希望延年益寿,尤其是剥削阶级的最高统治者,总是希望长期保持富贵荣华、骄奢淫逸的生活,贪婪地追求长生不死。春秋时代,齐景公就说过:“古而不死,其乐若何?”(《左传》昭公二十年)战国时,出现了一批方士,为了迎合王公贵族求长生的心理,于是编造出海上有长生不死之药的谎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齐国的方士徐福等上书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许多仙人都住在那里,如能到达,可以求得神仙和不死之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领着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又派方士韩终等“求仙人不死之药”。(《史记•秦始皇本纪》)经过几年,花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结果一无所获。汉武帝时,方士李少君对武帝说用丹砂可以炼出黄金,以黄金为饮器则益寿,可以见到蓬莱岛上的神仙,于是武帝派遣方士入海求安期生等仙人。齐国的方士公孙卿又对汉武帝讲乘龙上天的事,武帝听了深为羡慕说:“吾诚得如,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史记•封书》)秦皇汉武所迫切追求的就是成仙不死。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继承了古代的神仙思想。

  《抱朴子》曰:“生可惜也,死可畏也。”(《地真》)故长生不死,成为神仙是道教的主要思想,也是道教的修炼目的。为了修仙长生,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长人的寿命,因此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必要手段。《抱朴子•杂应篇》说:“故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所谓“近祸”就是指人们患的各种疾病而言。早期道教如汉末的太平道、五斗米道都是将传教与治病结合起来。由于汉末曾有几次传染病、瘟疫流行,道教徒利用廉价的中草药、“符水”给人治病,使一些人获得再生,因之“百姓信向”,教徒遍布天下。所以葛洪把“延年益寿”,,消灾治病”说成道教的业务。全真道的创始人王喆说:“药者乃山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肯精学者,活人之性命;若盲医者损人之形体,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不可执着,则有损于阴功;外贪财货,内费修真。”(《重阳立教十五论•论合药》)这说明学道之人必须通医术,医药有助于宗教的宣传推广,但不能执着,以医为业,甚至借医药来贪取财货。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当然有损阴功,不可能修真成仙了。

  概括起来,道教所以重视医药的原因有二:其一,要想修炼成仙,必须服食炼丹,而医药则是服食炼丹的重要手段。其二,医药可以济世活人,利用医药来治病救人,接近群众,是扩大宗教宣传影响的最好方法之一。

  为了修真成仙,道教有种种修炼的方术,如服食炼丹、导引行气、辟谷、存神以及房中之术等等,所以葛洪说:“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可以度世;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知屈申之诀者,则曰导引可以难老;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抱朴子•微旨》)道教的这些修炼方术,虽以修真成仙为目的,具有虚妄迷信色彩,但其中包含着古代医药和养生的科学内容。现就这两方面分述如下。

  一、道教与医药

  道教为了达到成仙长生的目的,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寿。所以,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重要方术之一,凡是学道求仙的人必须懂得医药,医药成为有知识的道教徒的必修功课。道教徒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使人成仙,长生不死。《抱朴子•对俗篇》说:“知上药之延命,故服其药以求仙。”中品药可以养生延年,下品药才用来治病。上药中的上上品就是道教的金丹大药,葛洪说九鼎神丹服之都可以成仙,如云:“九转之丹,服之一日得仙。”还丹“服之一刀圭,即白日升天。”(《抱朴子•金丹》)但是这种金丹是经不住实践检验的,历史上许多求仙心切的人,吃了金丹大药,不仅没有成仙,反而中毒死亡,不仅不能延年,反而短命。所以古诗上说:“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历史上服丹而死的事例不少。唐朝诸帝,如宪宗、穆宗、武宗、宣宗都是服丹药中毒死的。①五代时南唐烈祖李昪使道士史守冲等炼金石为丹。李昪服金丹中毒,临死时给他的儿子齐王李璟说:“吾服金石欲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视以为戒。”(《南唐书•烈祖本纪》)自宋以后炼外丹服食术求仙之风才日渐衰微。隋唐以前由于道士一直追求金丹妙药,总是千方百计地去寻找长生不死的“上药”,这种“上药”事实上是没有的,上药不可得,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寻可以延年益寿、治病养生的中、下药。为了服食,必须懂得医药,所以道教徒中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都是著名的医药学家。

  《神农本草经》是战国、秦、汉以来药物知识的总结。这部书里就带有明显的方士和仙道的色彩。它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一百二十种,久服可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中品药百二十种,可以抗御疾病,补虚弱。下品药百二十五种,可以除寒热邪气,破积聚。葛洪引《神农四经》说:“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羽毛,行厨立至。……中药养性(生),下药除病”。(《抱朴子•仙药》)可见上药就是修道求仙所追求的,这些药物大都出战国秦汉时方士所传,其中对好些药物都说:“不老神仙”,“长生不老”就是证明。在《汉书•艺文志》里就把“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书同列于方技略,正说明古代迷信与科学是互相杂糅混在一起的。在上品药物中列于首位的就是历代方士奉为仙丹妙药的丹砂。葛洪说:“仙药之上者丹砂”。(《抱朴子•仙药》)“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远矣,故能令人长生。”(《抱朴子•金丹》)葛洪在炼丹中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丹砂(HgS)加热离解出水银,水银和硫黄反应,加热升华,又生成丹砂。道士们不理解其中的化学反应,把它看得很神秘,视为仙丹,结果许多人服之中毒而死。李时珍批判道:“水银乃至阴之精,禀沉着之性。得凡火锻炼,则飞腾灵变,得人气熏蒸,则入骨钻筋,绝阳蚀脑,阴毒之物,无似之者。……《抱朴子》以为长生之药。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本草纲目》卷九水银条)

  葛洪(283-363年)丹阳句容(江苏句容县)人。他“综练医术”,(《晋书》本传)是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医药方面的著作有《玉函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神仙服食药方》十卷,《黑发酒方》一卷等。他感到医药的方书卷帙烦重,加以选辑整理,编撰成《玉函方》一百卷。又将方便经验方编撰为《肘后要急方》,用以救急,便于携带,可以悬于肘后,故又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它包括传染病、慢性病、外科、眼科、小儿科及兽医等各方面。对各种病的起源、病状、治疗方法都有所叙述。如其中关于痘症(天花)流行和结核病的记述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又提出用狂犬脑敷贴伤口来治疗狂犬病的方法,这也为后来科学证明狂犬脑里含有抗狂犬病毒的物质。《肘后方》经陶弘景增补为《肘后百一方》,“取佛书人有四大,一大辄有一百一病之义名之”(《直斋书录解题》)。以后金代杨用道又取唐慎微《证类本草》中所附药方,加以增补,名为《附广肘后备急方》,足见这部书为历代医学家所重视。

  陶弘景(456-536年)丹阳秣陵(江苏南京)人。弘景知识广博,是南朝著名的道教学者。史称其尤明“医术本草”。(《梁书》本传)他的医药学著作有《本草集注》,增补葛洪《肘后方》为《肘后百一方》,还有《药总诀》、《效验施用药方》、《集金丹黄白要方》、《服草木杂药法》、《灵方秘奥》等。

  如上所述,由汉代结集的一部古代药典《神农本草经》载有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分为上中下三品,这一分类法受炼丹方士的影响,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成仙,显然是不科学的。《本草》经过汉魏晋以来的历代传抄,字义残缺,品次错杂,弄得很混乱。陶弘景是精通药物学的,他在《本草》学上的贡献是:(一)整理了《神农本草》,陶弘景在《本草集注》中改变了把药物按上中下三品分类的方法,他根据药物种类的不同分为玉石、草木、虫兽、米食、果、菜及有名未用七大类,这种分类法显然比三品法更科学、更明确一些。以后唐代的《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分类都是在这基础上加以改进的。(二)根据汉魏晋以来几个世纪许多名医用药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于《神农本草》三百六十五种药物之外,又增补了三百六十五种药物,取名为《名医别录》,把《本草》中药物发展成七百三十种。(三)对药物的性能、形状、特征、产地都加以说明。对于一种药物有多种性能的,就以它主要的功能为本。在用药上本有君、臣、佐使的分别。但在《神农本草》中则以上品为君,中品为臣,下品为佐使,这种机械的划分显然是受了炼丹家方士的影响。陶弘景以药物主治之病来确其性能,如治黄疸病的药有茵陈、栀子等,祛风的用药有防风、防己、独活等。这是对《本草》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四)在药物的配伍使用上,以主治之药为君,辅助的药物为臣、佐使,又根据人的老少、男女、身体的虚实以及各地的生活习惯、环境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发展了《本草》学。

  隋唐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孙思邈(581—682年)。他隐于太白山,学道炼气,精于医药。著《备急千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

  孙思邈历览前代医籍,以方书浩博,简册繁重,难于寻检。他根据自己在医药学上的研究和实践,删繁就简,编为《千金方》,“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之济,德踰于此”。(《千金要方序》)是书简易实用,可以救急,故曰《备急千金要方》。这部书包括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卫生等各方面,尤其注重对妇科、儿科疾病的治疗,所以把妇人方、少儿方列于全书之首。他又把晚年的经验总结起来,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作为《千金要方》的补充,书中收载了当时所用药物八百余种,对其中二百多种药物的采集、炮制等不仅作了详细的记述,并且补充了许多治疗方法。孙思邈认为食物对养生、治病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他在《千金方》中特别列出《食治》一门,详细介绍了谷、肉、果、菜等食物疗病的作用。并注重饮食卫生,如主张“食欲数而少”(《千金要方•养性》),即多餐少吃,“熟嚼”,不吃陈腐的东西,食毕要嗽口,以及“食止,行数百步”(《摄养枕中方》),等等。他认为作医生的应当先了解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不愈,然后命药”。(《千金要方•食治》)他说:“药、食两攻,则病勿逃矣。”(《千金翼方•养性》)还主张把药物与针灸结合起来治病,所谓“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千金翼方•针灸》),这是医学上提倡综合治疗法的先声。当然还应指出这些书里还夹杂一些鬼神迷信的糟粕,这正是作为道教徒的孙思邈的宗教世界观的局限性。

  明正统《道藏》中所收医药类书籍自《素问》、《八十一难经》以及上述之《肘后方》、《千金方》等约二十部,但还有一些道教医籍如张三丰《仙传方》、赵宜真《济急仙方》、邵真人《青囊杂纂》、臞仙《寿域神方》等都未收入。总之,道教是重视医药的,虽然其出发点是为了宗教上的求仙长生,但其内容包含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应该引起重视,加以发掘整理。

  二、道教与养生

  这里的养生包括养生术和健身术。道教为求长生,特别注重养生之术。长生不死,是不可能的,但使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保健养生方法却是有的。道教的养生、健身术种类颇多,这里谈一谈服食、辟谷、导引、行气、房中。

  (一)服食 道教为求长生,极力追求长生不死之药,炼成金液神丹,服之可以成仙。葛洪说:“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以求仙。”(《抱朴子•对俗》)如上所述,金丹不能长生,反而速死。但除了服金丹以外,还有服食各种药物以养生延年。王充说:“道家或以服食药物,轻身益气,延年度世。”(《论衡•道虚》)可见服食出于道家方士是源远流长的。葛洪说:“服草木之药,可得延年,不免于死也;服神丹令人寿无穷已,与天地相毕”(《抱朴子•金丹》)。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是对的,后半部分则是虚妄的。

  魏伯阳《周易参同契》说:“巨胜尚延年”。巨胜就是芝麻。葛洪说:“巨胜一名胡麻,饵服之不老,耐风温,补衰老也”。(《抱朴子•仙药》)陶弘景说服食胡麻,可以“断谷、长生、充饥”。三国时方士郤俭能辟谷,服食茯苓。在《抱朴子•仙药》里讲了许多服食的事例。如说上党赵瞿生患癞疮,服松脂“百许日,疮都愈”。松脂确实有燥湿祛风,治疮毒疖肿的作用。又说服黄精十年,可以益寿。还有韩终服菖蒲,赵他子服桂,移门子服五味子,林子明服术,杜子微服天门冬,陵阳子仲服远志。从这些服食的药物看来,大体有两类:一类属于滋养强壮身体的,如巨胜、黄精、天门冬等。一类属于安神养心有镇静作用的药物,如获苓、菖蒲、远志、五味子之类。道教徒认为服食的上药则是丹砂和灵芝。丹砂虽有安神镇惊的作用,一般作配伍药用,单服易致汞中毒,尤其经火煅后,析出水银有剧毒,如上所述古代许多服丹致死者,正是这个原故。灵芝的种类很多。葛洪说:“五芝者,有石芝,有木芝,有草芝,有肉芝,有兰芝,各有百许种也”(《抱朴子•仙药》)。《本草》中以颜色分有青、赤、黄、白、黑、紫六芝。对每种都说能“轻身,不老,延年”,道教奉为上品灵药,《道藏》中有《太上灵宝芝草品》专门讲各种灵芝的品种特征和辨认方法。灵芝有强心、安神、健胃的作用,是一种滋养强壮药。道士往往加以神秘化,认为服之可以长生成仙,这是虚妄之言。王充认为服食可以除病强身,他说:“夫服食药物,轻身益气,颇有其验:若夫延年度世,世无其效”(《论衡•道虚》)。葛洪也说:“草木延年而已,非长生之药可知也”(《抱朴子•仙药》)。但认为服食可得数百岁也是夸诞之说。

  同服食相联系的还有辟谷,辟谷又称“断谷”、“绝谷”、“休粮”。辟谷亦出于方士,起源是很早的。《史记•留侯世家》言张良“学辟谷、导引、轻身”。马王堆出土帛书中有《去(却)谷食气》就是讲辟谷之法。王充《论衡•道虚》说:“世或以辟谷不食,为道术之人。”辟谷并非什么都不吃,只是不吃粮食,但还可以服食药物,饮水浆。为什么要辟谷呢?因为道书说:“欲得长生,肠中当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抱朴子•杂应》)道教认为人吃五谷杂粮,肠中积成粪便,秽浊充塞,故不能长生。古书上说:“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无心而不息,食木者多力而拂,食草者善走而愚,食桑者有丝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大戴记•易本命》)《淮南子•地形篇》与此文基本相同,唯“食谷者”一句作“智慧而天”。大概古代的人认为人之所以不能长寿是由于食谷物的缘故,又看到龟能长寿,以为是食气的缘故。到了方士欲求长生,认为辟谷可以延年,又加以发展,于是说:“食谷者智而不寿,食气者神明不死”。(《抱朴子。杂应》)把食气可以“长寿”说成“不死”,显然是加以夸张。王充就批判“真人食气”的虚妄,他说彭祖就是善吐纳行气的,也“不能久寿,病而死矣”(《论衡•道虚》)。葛洪认为那些讲辟谷食气,可以长生的乃是“行气者一家之偏说”。辟谷不能使人长生,“曾断谷积久者云,差少病痛,胜于食谷时。”(《抱朴子•杂应》)断谷可以清洁肠胃,对治疗某些疾病,有一定的作用。服食辟谷与导引行气结合起来是道教重要的养生方法。下面谈谈导引行气。

  (二)导引 导引就是运动肢体,调息呼吸,把体操、按摩与气功结合起来的健身运动。《庄子•刻意篇》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导引”一词,始见于此。陆德明《庄子释文》引李(颐)云:“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就是“导气”,一称“行气”,即是今天的气功。“熊经鸟伸”就是仿效熊、鸟的动作,引体令柔。这表明导引、行气两者是密切结合、不可分割的。导引行气本是古代医术,用以治病。所以《灵枢经•病传篇》说:“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焫、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异法方宜论》言中央其地平湿,“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1973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帛画《导引图》绘有四十四种导引的姿式。三国时名医华佗传导引之术,名“五禽戏”。《三国志•魏书•方技华佗传》曰:

  人体欲得运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輓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

  华佗的这番话很扼要,他讲明了导引的要领和重要性:(一)人体要经常劳动,但不能过度。(二)劳动锻炼可以帮助消化,使血脉流通,可以防病、治病。(三)华佗总结了古代导引行气之术,创为“五禽戏”。其要领在调息呼吸,活动腰部、肢体及全身关节,使筋骨灵活,血气通畅,从而增强体质,祛病延年。(四)导引行气是把肢体运动和呼吸运动联系起来,内外结合以调整机体的不平衡,所谓“能中和者,必久寿也”。(《养性延命录•教诫》)司马承祯说:“夫肢体关节,本资于动用。经脉荣卫,实理于宣通。”“五禽之导,摇动其关。”(《服气精义论•导引论》)正是阐述华佗之旨。

  导引行气、按摩本是古代医疗卫生保健知识的经验总结,用来防病、治病。以后为道教所吸取用来养生、健身、疗病。相传张良、赤松子都是修“导引”、“辟谷”、“轻举之道”的。宋明以来流传的八段锦以及张三丰太极拳都是导引一类。道书中有《道(导)引经》十卷(见《抱朴子•遐览》),其书久佚。今存道书中有《太清导引养生经》、《钟离八段锦》(见《修真十书》)等,并属这类著作。只不过导引行气为道教吸收后又掺杂了一些神秘的内容而已。例如葛洪说:“今导引行气,还精补脑,食饮有度,兴居有节,将服药物,思神守一,枉天禁戒,带佩符印,伤生之徒,一切远之。”(《抱朴子•至理》)前面讲的是导引行气、服药、卫生、健身之术,后面的“柱天禁戒,带佩符印”,则是宗教的内容。

  葛洪《抱朴子》中言导引之术云:“龙导虎引,熊经龟咽,燕飞蛇屈鸟伸,天俯地仰。”(《杂应》)相传为陶弘景撰的《养性延命录》中有《导引按摩》篇引《导引经》云:“清旦未起,啄齿二七,闭目掘固,漱漏涶,三咽气。寻闭而不息,自极,极乃徐徐出气,满三止便起,狼踞鸱顾,左右摇曳不息。……”孙思邈的《摄养枕中方》、司马承祯的《服气精义论》中并详导引之术。按照道教的理论,人是由精、气、神构成。故《服气经》说:“道者气也,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神者精也,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精者血脉之川流,守骨之灵神也。精去则骨枯,骨枯则死矣”。(《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引)人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九窍都由一气贯通,所以气运行流转,血脉畅通无阻,则四肢百体关节和谐灵便。气阻塞不通,则血脉不畅,关节失灵,所谓气血不通,则百病丛生。所以《养性延命录》说:“气不行,则生病”(《服气疗病》)。《神仙导引论》言导引“所以行血气,利关节,辟除外邪,使不能入也。”(《圣济总录》卷一九九引)

  (三)行气 导引与行气互相配合,练导引的必兼行气。行气又称吐纳、服气、食气、调气、胎息。《太上混元真录》“行气一名炼气,一名长息。”所谓内养工、内功,现在说的气功都是指这种保健强身的锻炼方法。当然这里面细分起来从练功的程序、侧重点的不同,又分为若干派。胎息就是吸气深入丹田,即腹式的深呼吸,故又叫“长息”。如婴儿在胞胎之中,所以叫“胎息”。葛洪认为行气可以治百病,防瘟疫,避饥渴,延年命。《抱朴子•释滞》云:“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初学行炁,鼻中引炁而闭之,阴以心数,总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炁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着鼻口之上,吐炁而鸿毛不动为候也”。关于行气治病就是以意念及神、气攻之,这包括现在的心理治疗和气功治疗。《养性延命录》说:“凡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道教把这叫做“引火烧身”。孙思邈《摄养枕中方•自慎》说:“道人疾,闭目内视,使心生火,以火烧身,烧身令尽存之,使精神仿佛,疾即愈。若有痛处,皆存其火烧之,秘验。”(《云笈七签》卷三十三引)所谓“火”即内功行气时流转的热能,运行至病灶及痛处可以治病。行气不仅可以治疗自己的病,也能治别人的病。葛洪说三国时吴国有道士石春“每行气为人治病”(《抱朴子•杂应》)。据现在科学仪器的探测气功发放的外气有红外线、静电、磁、次声等,所以外气到达病者的穴位上,使病者产生感应而有一定的疗效。

  关于行气的要领,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吸气曰纳,出气曰吐。“吐故纳新”即吐出碳气,吸纳新鲜氧气。纳时深吸至于丹田,然后徐徐吐出废气。吐气有吹、呼、唏、呵、嘘、呬六种方法。《养性延命录》云:“凡行气以鼻内(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呼吸之法要细、长、深、匀。吸气时要细微徐缓,不可闻声,葛洪所谓以鸿毛着鼻口上而鸿毛不动。深者谓吸气深入达于脐下丹田。匀谓呼吸要匀称。细微、徐缓、深长、匀称,此即道家所谓“绵绵若存”。

  (2)行气宜在早上林间,空气清新的地方锻炼。古人称:“从夜半至日中为生气”。(《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司马承祯谓:“凡导引当以丑后卯前,天气清和时为之。”(《导引论》)

  (3)导引行气是把肢体运动、乾浴、按摩与气功,内外结合起来。《导引经》说清旦起来,叩齿、闭目握固、调息、导引正是讲的内外功的结合。

  (4)行气要节食,不宜过饱。《养性延命录》云:“行气之法,少食自节,动其形,和其气”。

  (5)行气要注意意念活动,要把调息练气与练心(思想、意念)结合起来。意念活动在道教叫“存思”、“存想”、“存神”。①《老君存思图》云:“为学之基,以存思为首。”(《云笈七签》卷四十三引)存思又叫凝神,神定则气住,练功家要求意守丹田或意守某关,在道书中又称“守一”。《抱朴子•地真》云:“思一至饥,一与之粮。”道教加以神秘化就有“思玄一”存诸神等说,其实就是使精神专一,凝神聚气。道家以耳为精窍,目为神窍,口为气窍。意动形摇则伤气;目动心摇则伤神;邪思精摇则伤精。故《庄子》云:“勿摇汝精,乃可长生”。(《在宥》)意念专一则耳不闻,可以保精;口不言,可以保气;目不视,可以保神。心静守一则气平,气平则息匀,息匀则气聚,气聚则凝神,神气合一,性命归根。所以“存思”的要点在排除杂念,闭目内视,所谓“智静神凝,除欲中净”。(《老君存思图》)《神仙绝谷食气经》说:“诸行气皆无令意中有忿怒愁忧。忿怒愁忧,则气乱;气乱则逆。思一,则正气来至;正气来至,则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则津液多生而鼻息微长;鼻息微长,则五脏安;五脏安,则气各顺理。如法为,长生久寿。”(《云笈七签》卷五十九引)所以行气功要精神上轻松愉快,心情安静,排除一切烦恼和杂念,常保心气和平,这样练功持之以恒,自可健康长寿。《清静经》曰:“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故能寡欲则心平气和,心静而神自清。因之,清心寡欲,意念专一,是行气功的前提条件。

  概括起来,可以这样说:导引行气就是现在的气功、保健按摩、柔软体操、武术锻炼等结合起来的一套保健强身之术。导引行气如能长期坚持锻炼,无疑能够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可以却老延年。但道教认为可以长生不死,显然是妄诞的。汉代的王充就批判过道家以为导气养性可以度世不死的虚妄。(见《论衡•道虚》)葛洪认为行气导引“可令内疾不起,风湿不犯”,“可以延年迟死耳,不得仙也。”(《抱朴子•极言》)行气重视意念活动,意念活动是心理卫生的保健法,把人的心理与生理密切结合起来,说明古人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对人的心理与生理的关系上已有较深的理解。

  (四)房中 房中本是古代医学中讲男女性生理和性医学的知识。《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云:“房中者,性情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这一段概述了古代房中术的要旨,说明男女结合是性情之极至,其要在“乐而有节”。如果没有节制,沉迷荒淫就会伤生短命。道教汲取了它。在道书中把房中亦称为“合气”或“男女合气”。早期道教的经典《太平经》中就有“兴国广嗣之术”。天师道的教徒们都是有妻室子女的,因之道教认为房中是保精、养生、却病的一种修炼方法。所以《黄庭经》说:“长生至慎房中急,弃捐淫欲专守精”。道教的理论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配合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天地之道就是阴阳和谐,阴阳合而万物生。所以《玄女经》说:“一阴一阳相须”。《抱朴子》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微旨》)。又说:“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阏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也。任情肆意,又损年命”(《释滞》)。《养性延命录》谓:“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若孤独而思交接者,损人寿,生百病”。这说明男女合气的真理。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不交及纵欲过度都会产生疾病。所以葛洪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若乃纵情恣欲,不能节宣,则伐年命”(《抱朴子•微旨》)。房中术的要点是:(1)注意节欲而不能纵欲,葛洪所谓“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抱朴子•释滞》);(2)禁忌醉饱以后或劳累过度的性生活。《素问•厥论篇》说:“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王冰注云:“醉饱入房,内亡精气,中虚热入,由是肾衰”。《养性延命录》亦云:“醉饱、远行归还,太疲倦,并不可行房室之事,生病,切慎之”。房中术的功用,据葛洪说:“夫阴阳之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抱朴子•微旨》)至于道教认为房中之法可以“采阴益阳”,“还精补脑”,“增年益寿”,能医治百病(见《抱朴子•释滞》),这显然做了不适当的夸张。

  房中、服食、导引行气等都是道教修炼养生之术。但是“好事之徒,各仗其所长,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之术,可以度世矣;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则曰唯导引可以难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矣;学道之不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抱朴子•微旨》)葛洪说这些浅见之人,总是强调自己知道的一点,认为就可以成仙,其实乃是片面之论。精、气、神是构成人的生命的三大要素,所以道教的修炼贵在爱精、保气、全神。房中的目的在爱精,导引行气在保气,服食药饵是综合性的,既可治病,又可固精、保气、全神。《抱朴子•杂应》说:“养生之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辍阂,加以房中之术,节量饮食,不犯风湿,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不病”。葛洪认为人的身体是个有机体,各方面密切联系着,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如像治理国家,必须“文武礼律”互相配合,不能有所偏废。如像音乐一样,必须五音配合,才能成曲调。养生也是这样,应该把服食药饵、导引行气、房中之术等结合起来,才能收到防病、治病、强身、延年的效果。

  道教在养生方面有许多值得重视的宝贵经验和知识。如青牛道士封君达说:“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饥饿——引者)。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张湛《养生集叙》曰:“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日养形,四日导引,五日言语,六曰饮食,七日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并《养性延命录》引)袁了凡讲聚精养生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指清淡之味——引者)。(《摄生三要》)这些都是养生经验的总结,是颇有价值的。道教的长生成仙之说,当然是虚妄的,但如服食中包含着许多医药和保健的知识,导引行气是气功、保健功与按摩相结合的强身治病的方法,房中是性医学的知识,这里面都包含着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应该珍视这分遗产,剔除其虚妄迷信的东西,发扬其科学的内容。

  ①见《廿二史劄记》卷十九《唐诸帝多饵丹药》条。

  ①道教是多神教,在道教修炼中把“存思”神秘化,认为存思时闭目内视可以见五脏之神,《黄庭》有存思二十四景神。又认为阳神有一万八千,阴神一万八千,合为三万六千神。《无上秘要•身神品》说“日日存之”,“念念不忘,长生不死”。其详当别论之。

书 名

卷数

撰人

《道藏》册数

(涵芬楼影印本)

台湾缩印本册数

 

黄帝素问补注释文

(黄帝素问补注)

50

王冰注

649-660

35

素问六气玄珠密语

17

王冰

665-667

36

黄帝灵枢略

1

 

661

35

黄帝素问灵枢集注

23

史崧

661-663

35-36

黄帝素问遗篇

5

 

663-664

36

素问入式运气论奥

3

刘温舒

664

36

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八十一难经)

 

 

 

 

黄帝八十一难经注义图序论

1

李騧

668

36

葛仙翁肘后备急方(肘后备急方,肘后卒救方,百一方)

8

葛洪

1013-1015

54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千金要方,备急千金方)

95

孙思邈

799-820

43-44

急救仙方

11

徐守真

821—822

44

仙传外科秘方(外科秘方)

11

赵宜真

823—824

44

图经衍义本草

47

寇宗爽

535—550

28-29

纯阳吕真人药石制(药石制,吕真人药石制)

1

吕嵓

32

 

石药尔雅

2

梅彪

588

32

丹方鉴源

3

独孤滔

596

32

白云仙人灵草歌(灵草歌)

1

白云仙人

597

32

渊源妙道洞真继篇

3

李景元注

619

33

金石簿五九数诀

1

 

589

32

太上灵宝芝草品

1

 

1051

57

 

书 名

卷数

撰人

《道藏》册数

(涵芬楼影印本)

台湾短印本册数

 

太清导引养生经

1

 

568

31

钟离八段锦(见《修真十书》卷19)

1

 

125

7

洞真西王母宝神起居经

1

 

1027

55

上清太极真人撰所施行秘要经

1

 

1039

56

上清黄庭五脏六府真人玉轴经

1

 

1050

56

太清中黄真经

2

 

568

31

太上养生胎息气经

1

 

568

31

太清调气经

1

 

569

31

老子说五厨经注(太上说五厨经注)

1

 

533

28

高上玉皇胎息经(胎息经)

 

 

24

2

胎息经注

 

幻真先生

59

4

太上灵宝净明九仙水经(九仙水经)

 

 

756

41

太上老君养生诀

 

 

569

31

太清服气口诀

 

 

569

31

庄周气诀解

 

 

569

31

抱朴子别旨

 

葛 洪

870

17

嵩山太无先生气经

2

太无先生

569

31

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经(新旧服气经)

1

延陵先生

570

31

长生胎元神用经

1

郎肇注

1050

56

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

1

幻真先生

570

31

上清司命茅真君修行指迷诀(茅真君修行指迷诀)

 

 

571

31

神仙食气金柜妙录

1

京里先生

571

31

胎息精微论

 

 

571

31

服气精义论

 

司马承帧

571

31

修真精义杂论

 

司马承帧

134

8

真气还元铭

1

强名子注

131

8

显道经

1

 

578

31

气法要妙至诀

1

 

571

31

 

书 名

卷数

撰人

《道藏》册数

(涵芬楼影印本)

台湾缩印本册数

 

胎息抱一歌

 

 

570

31

胎息秘要歌诀(胎息诀)

 

 

59

4

抱朴子养生论(养生论)

 

葛洪

572

31

神气养形论

 

 

571

31

存神炼气铭

 

孙思邈

571

31

保生铭

 

孙思邈

571

31

孙真人摄生论(摄生论)

 

孙思邈

572

31

彭祖摄生养性论(摄生养性论)

 

 

572

31

养生詠玄集

1

 

573

31

太上保真养生论

 

 

575

31

上清三真旨要玉诀

1

 

193

11

灵剑子子午导引记

1

 

320

17

四气摄生图

1

 

534

28

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

1

胡愔

196

11

太初元气接要保生论

1

 

107

6

养生辨疑诀

 

施肩吾

575

31

混俗颓生录

2

刘词

573

31

保生要诀

 

蒲虔实

573

31

修真秘录

 

符度仁

573

31

太清道林摄生论

1

道林

1055

57

三元延寿参赞书

5

李鹏飞

574

31

长生诠经

1

 

1082

58

神仙服食灵草菖蒲丸方传(菖蒲传)

 

 

573

31

太清经断谷法

 

 

573

31

太上肘后玉经方

 

卢遵元

573

31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上一篇:醋浸花生米有效治疗高血压
下一篇:秋冬季 喝粥护肝的最佳时机
相关内容
这些是最新的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热门排行
道教医学 道教资讯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