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养生知识 > 道家养生 >

俞樾“废医存药”论其历史影响
栏目分类:道家养生   发布日期:2016-09-05   浏览次数:

[导语]俞樾是近代中国主张废除的始作俑者,提出了“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观点。本文系统介绍他的《废医论》和《医药说》,并分析其思想根源及历史影响。

俞樾(1821~1906年)字荫甫,号曲园居士,是清末著名的大师,著有《春在堂全书》。他在治经之余,对药学也有所研究,且能处方治病。在《春在堂全书·读书余录》中,有“素问”篇48条,乃俞氏校读《素问》所做的札记,也是他用考据学方法对经典著作《》进行“探赜索隐”、“辨讹正误”的结晶。基于对中医的理解,为他的“废医存药”思想的产生埋下理论的根苗。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两篇论著《废医论》和《医药说》中。

《废医论》

1879年,俞樾开始撰《俞楼杂纂》,凡50卷。在第45卷中专列《废医论》,全文共分七个篇章,七千余字。以下逐一略述其义。

本义篇:俞樾以《周礼》、《春秋左传》、《史记》等古书为证,追述古代中国“医卜并重”,甚至“重卜甚于医”的传统。他认为,《春秋》中有巫短龟长之说,世人渐“重巫而轻卜”,故东汉以后“卜日益衰灭”,而医犹盛行。到了唐代,“李华遐叔遂有废龟之论,此论出而卜竟废。唐宋以来医犹盛行,卜则否矣”。俞樾认为,既然与医并重的卜可废,那么“卜可废,医不可废乎?……曲园先生本遐叔废龟之论,而为废医之论”。

原医篇:纵论《神农本经》不见先汉史籍,断言医道未必出自神农仙圣,否定《》的权威地位。俞樾列举并考察先汉以来的的农家、阴阳家、五行家、杂占家、经方家、神仙家92篇有关神农氏的典籍,发现其中“无本草之名”,因此断言“本草之书不出于神农”,而出于六国时扁鹊之徒子仪。俞樾“惧世人不察,以为医道之传由古仙圣,未可议废,故略具本来”。他认为《灵枢》和《素问》并不是古代真正的医学著作,只不过是与“《容成阴道》、《风后孤虚》、长柳占梦之方,随曲射匿之法同类”的占卜星象之书。否定了中医最早的经典著作《》的医学性质。

医巫篇:俞樾认为:“世之人争言医矣,然而未知医也,夫古之医古之巫也。”他首先依据《素问·移精变气论》得出“古无医也,巫而已矣”。又据《世本》、《山海经·西经》、《大荒·西经》等论证医巫本为一体。“称医为巫,古之遗语也,夫医字亦作,古之遗文也。”“古之医巫一也,今之医巫亦一也,吾未见医之胜于巫也。”得出“巫可废而医亦可废”的结论。

脉虚篇:他认为,“医之治病,其要在脉”,而脉象则不可凭信。俞樾援引《周官》、《素问》、《史记·扁鹊传》中关于脉象的相互矛盾的分析,批评扁鹊言脉“功在一时,罪在万世”。他的结论是:“昔王充做《论衡》有龙虚、雷虚诸篇,曲园先生本此而做脉虚之篇,脉虚之篇成,而废医之论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药虚篇:俞樾以《本经》为据,鞭苔中药的灵验。子仪认为,药有上中下三等之分,“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俞樾据此分析,上药且不足于练形、中药且不足以养性,“独执区区下药,欲以夺造化之权,操生死之柄,不亦惑乎?”又称《神农本草》历经数代增补,药性杂乱,坊间混淆。指出:“医之所以治病者药也,药则不可恃,脉虚、药虚,斯医亦虚矣,曲园先生所以愤然而议废医也。”

证古篇:文中列举周公、孔子重巫不重医的事实,借古讽今。指出:“今之世为医者日益多,而医之技则日益苟且,其药之而愈者,乃其不药而亦愈者,其不药不愈者,则药之亦不愈,岂独不愈而已,轻病以重,重病以死。”

去疾篇:俞樾武断地认为,人的疾病的产生是由于邪恶之心所致。“夫人之病由心生也,心者气之帅也,气者人之所以生者也。善者,长善心而消恶心。善心为主,四体从之,其气和调而畅达,足以御风雨寒暑之变,故其为人也不病,虽有病也不死。”“不善者,消善心而长恶心,恶心为主,四肢达之,其气缪戾而底滞,非但不足御风雨寒暑之变,甚者挟吾心而妄行为狂易之疾,故其为人也恒病。”他最终的结论是“医之不足恃,药石之无益”。治疗疾病的唯一途径是“长其善心,消其恶心”。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上一篇:浅析胃癌外科治疗历史回顾
下一篇:秦汉时期风俗习尚与医药文化
相关内容
这些是最新的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热门排行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