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旅游 > 武当景点 >

武当概述
栏目分类:武当景点   发布日期:2018-08-26   浏览次数:

武当自然地理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境内,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景区面积:古称方圆八百里,现有312平方公里,东接闻名古城襄樊市,西靠车城十堰市 ,南依原始森林神农架区,北临高峡平湖丹江口水库。武当山不仅拥有奇特绚丽的自然景观,而且
武当自然地理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境内,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景区面积:古称“方圆八百里”,现有312平方公里,东接闻名古城襄樊市,西靠车城十堰市 ,南依原始森林神农架区,北临高峡平湖丹江口水库。武当山不仅拥有奇特绚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可以说,武当山无以伦比的伟大的美,是自然美与人文美高度和谐的统一,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武当山,从地理位置上看,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楚、秦、韩三国交界处;从战略位置上看,这里山高壑深,地势险要,又兼交通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武当山”名的由来,与历史上兵家以武当山为屏障抵挡外力有关。据初步统计,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武当山及其附近发生的战争或与战争有关的事件就有二十多起。武当者,武力阻挡也。上古时代,有“当”字而无“挡”字,那时的“挡”字的意义由“当”字表示。以事名山,故为武当山。
    武当道教认为“武当山”得名与真武神有关。相传,武当山为真武得道飞升之圣地,有“非真武不足以当之”之谓,故名武当山。还有学者认为“武当山”名源于“北方玄龟蛇之神(或玄武七星)”,或由“巫”(武)“臷”(当)假借而有“武当”等多种说法。
    武当山还有多种名称。据史料记载,武当山又名太和山、嵾上山、谢罗山、仙室山等。


历史地位
  自唐代后,武当山就得到历代封建皇帝的重视,封号武当,使其地位崇高、名声显赫。唐代时属“七十二福地”之一;元大德八年(1304)封为“武当福地”。   明永乐十五年(1417)封为“大岳”,高于五岳之上;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封为 “治世玄岳”,把武当山尊为至高无上的“皇室家庙”,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的显赫地位标名于世,被列为道教第一名山。
    在当代,武当山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其地位日益提高。1956年,湖北省将全山古建筑群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1982年、1988年、1996年、2001年,国务院分别将金殿、紫霄宫、“治世玄岳”石牌坊、玉虚宫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将武当山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3年,国务院把武当山太和宫、紫霄宫列为全国重点宗教活动场所。1994年12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武当山古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0年,武当山被国家列为“AAAA级旅游区”,并荣获“全国文明风景名胜区”称号。2001年,荣获“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称号。  自唐代后,武当山就得到历代封建皇帝的重视,封号武当,使其地位崇高、名声显赫。唐代时属“七十二福地”之一;元大德八年(1304)封为“武当福地”。   明永乐十五年(1417)封为“大岳”,高于五岳之上;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封为 “治世玄岳”,把武当山尊为至高无上的“皇室家庙”,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的显赫地位标名于世,被列为道教第一名山。
    在当代,武当山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其地位日益提高。1956年,湖北省将全山古建筑群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1982年、1988年、1996年、2001年,国务院分别将金殿、紫霄宫、“治世玄岳”石牌坊、玉虚宫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将武当山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3年,国务院把武当山太和宫、紫霄宫列为全国重点宗教活动场所。1994年12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武当山古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0年,武当山被国家列为“AAAA级旅游区”,并荣获“全国文明风景名胜区”称号。2001年,荣获“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称号。

气候特征
 武当山景区处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南北过渡属性,从丹江水库沿岩至天柱峰顶,气候的垂直层带明显,兼有丰富多彩的局部小气候,大体可分三层气候区。高层:即朝天宫至金顶,海拔1200-1612米,年平均气温7.7-10.0°C之间,无霜期163-194天;中层:即紫霄宫至朝天宫一带,海拔750-1200米,年平均湿度10.0-12.0°C,无霜期194-222天,降水量995-1106毫米;在海拔750米以下的太子坡、武当山集镇一带,年平均气温12.8-16.0°C,无霜期222-254天,降雨量843-995毫米。景区温和气温的成因,是因武当山以隔江相望的秦岭东延伏牛山作屏障,东有起伏的岗峦,减缓了南襄隘道沿汉江西贯的冷空气,中有汉水调节,故水域附近冬暖夏凉。元代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记,武当山“冬寒而不寒,夏热而不热”,是理想的避暑胜地。

动植物资源
  武当山气候温和,雨量适中,使武当山的动植物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据初步考察统计,已知全山现有植物758种,鸟类130种,兽类49种,昆虫1055种,有许多动植物是国家一、二、三级保护对象。金钱豹、猕猴、豺、水獭、金猫、大灵猫、小灵猫、青鼬、林麝、鬣羚、班羚、雀鹞、普通鵟、燕隼、红巢、领鸺鹠、灰林鸮、长耳鸮、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勺鸡、凤头鹰、大鲵等被列为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水杉、珙桐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树种;银杏、香果树、篦子三尖杉、金钱松、山白树、榧树、水青树、杜仲、胡桃、鹅掌楸等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树种,其中,南岩老虎岩前的一株银杏树,胸径1.35米,高约20米,树龄约600年以上,被誉为“武当银杏之王”。天竺桂、华榛、金钱槭、领春木、天目木兰、蝟突、天目木姜子、厚朴、青檀、白辛树、紫茎、楠木、红椿、核桃楸、豆腐柴、刺五加等被列为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树种。
    武当山药用植物极为丰富。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记载的1800多种草药中,武当山有400多种,故武当山被誉为“天然药库”。据1985年药用植物普查,全山药材有617种,较名贵的有天麻、七叶一枝花、绞股蓝、何首乌、灵芝、黄连、天竺桂、千年艾、巴戟天等。其中,武当山绞股蓝皂甙含量为人参的三倍,被誉为南方人参,是广泛用于抗癌药物;武当山的盾叶薯蓣,俗名黄姜、火头根,其单株皂甙元含量为16.15%,居全国之首、世界之冠(有关武当中草药知识在本书《武当知识拾零·武当中草药》中有所介绍)。

武当道教
   武当道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流派,它的教理、教义与中国道教的教理、教义同出一辙。武当道教是“以武当山为本山,以信仰真武——玄武,重视内丹修炼,擅长雷法及符箓禳  ,武当道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 要流派,它的教理、教义与中国道教的教理、教义同出一辙。  
    武当道教是“以武当山为本山,以信仰真武——玄武,重视内丹修炼,擅长雷法及符箓禳  ,强调忠孝伦理、三教融合为主要特征的”一种道教派别。
    真武,即元武,“元”通“玄”,故又名玄武。宋真宗赵恒因避所尊圣祖赵玄朗名讳,改玄武为真武,尊为“佑圣帝君”,沿袭至今。据《真武本传神咒妙经》记,玄武是太上老君八十二化身,于远古黄帝时,降为净乐国太子,后经其师紫元君超度,到武当山修炼42年,功成道满,升天成神,被玉皇大帝封为“玄天上帝”等,镇守北方,因此,武当山被道教尊为玄天真武上帝的修炼圣地。
    武当山在春秋至汉代末期,已是古代宗教重要活动场所,许多达官贵人到此修炼。诸如:周大夫尹喜,汉武帝的将军戴孟,著名方士、炼丹家马明生、阴长生曾隐此山修炼。东汉末期道教诞生后,武当山逐步成为中原道教活动中心。
    汉末至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数以百计的士大夫或辞官不仕、或弃家出走,云集武当辟谷修道。同时,出现了有关真武的经书。晋朝的谢允、徐子平,南北朝的刘虬等均弃官入山修炼。《誓愿文》记,被佛教尊为“天台宗三祖”之一慧思,六朝时入武当山访道。《神仙鉴》记,蜀汉军师诸葛亮曾到武当山学道。房中甫撰的《扬帆美洲三千年》记:在美洲秘鲁的山洞内发现一尊手提铜牌的五世纪造的裸体女神像,铜牌上铸着“武当山”三个汉字。可见,在南北朝时,武当山已流传海外了。
 隋唐时期,武当道场得到封建帝王的推崇,促进了武当道教的发展。李唐自称为老子的后裔,认为老子是李唐的祖宗,便扶持和崇奉道教,使之成为三教(儒、释、道)之首。而使武当道教受到皇室重视的还是姚简。唐贞观年间,天下大旱,飞蝗遍地,皇帝下诏于天下名山大川,俱未感应。武当节度使姚简奉旨在武当山祷雨而应,敕建五龙祠,这是皇帝在武当山敕建的第一座祠庙。此时,许多著名高道隐居武当山修道,如:姚简、孙思邈、陶幼安、吕洞宾等。唐末,武当山已被列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
    宋元时,由于封建统治者极力推崇和宣扬武当真武神,使真武神的神格地位不断提高,促使武当道教的形成和在社会上的影响日益扩大。宋真宗赵恒于天禧二年(1018),加封真武号为“真武灵应真君”,令建祠塑像崇祀,将五龙祠升为观。宋仁宗赵祯推崇真武为“社稷家神”,并建真武庙塑像崇祀。徽宗、宁宗、理宗等都为真武封号,虔诚祭祀。著名道士邓若拙、房长须、谢天地、孙寂然等入山修道,宣传道径,使武当道教得到进一步发展。
元朝时,道教深受元朝统治者的恩宠,武当山成为元朝皇帝“告天祝寿”的重要道场,武当道教得到充分发展。在民间,朝山进香信士很多,香火很旺。“三月三真武圣诞节士女会者数万,金帛之施,云委川赴”。著名道士汪真常、叶云莱、张守清等迅速发展教团组织,武当道教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武当山成为与天师道本山龙虎山齐名的道教圣地。
    明代,武当山一直被历代皇帝作为“皇室家庙”来扶持,并把武当真武神作为“护国家神”来崇祀,武当山的地位升华到“天下第一仙山”,位尊五岳之上,成为全国道教活动中心,呈现出二百多年的鼎盛局面。明太祖朱元璋崇奉真武神,为后裔诸帝崇奉真武神奠定了基础。把武当道教推向全盛的皇帝则是明成祖朱棣。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初封燕王,就藩北京,镇守北方。朱元璋去世后,其长孙朱允炆继位。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兴“靖难之师”,一举夺取他侄儿朱允炆的政权。为巩固政权,朱棣自称真武保佑他和他父亲取得天下,他为报神恩,于永乐十年(1412)遣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 沐昕、礼部尚书金纯、工部右侍郎郭琎在元代旧址上建成9宫9观等33处庙宇。继成祖后,明朝历代皇帝、皇亲贵族、地方官吏、四方信士又在这里兴建和扩建庙宇。明世宗朱厚熜又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遣臣率湖广军民在武当山进行大规模重建和扩建,使武当道教宫观空前宏大。明朝皇帝为直接统治武当道场,自成祖始,历代都遣内臣(太监)和藩臣提督武当山的一切事务,直接对皇室负责。成祖从全国钦选400名道行高著的道士到武当山办道,又从中钦选23名德高望重的道士授为正六品提点,具体管理各大宫观。同时,把武当山数百里山场赏赐道教,调555名(户)犯人到此耕种,供赡道士。永乐至隆庆年间(1403——1572)曾遣22名内臣、48名藩臣住山提督,钦授予提191名,分管各宫观。到嘉靖(1522——1566)时,全山各大宫观有道士少则三四百人,多则五六百人,全山有道官、道众、军队、工匠等一万余人。朝武当者人流不绝。明代张开东在《大岳赋》中描述其盛:“踵磨石穿,声号山裂。”可见当时的繁荣景象。
    清代统治者偏重佛教,不重视道教,因此,武当道教日趋衰落。但在民间,各地信士到武当山的进香活动仍旧十分兴盛。民国时,国民党地方政府曾准备开发武当山,但由于国家动乱,资金不足,武当山更加衰败。到解放前,到处是破庙残基,狼藉一片。教团组织日衰,宗教活动几乎停止。 新中国成立后,常和政府奉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武当道教发生了很大变化。道众们恢复了政党的宗教活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武当道教协会组织,制定了《武当山道教协会章程》和各宫观管理制度,国务院把紫霄宫、太和宫收归武当山道协管理,并作为重点宗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1997年,湖北省政府将五龙宫、清微宫、琼台中观移交武当山道协管理。道教活动井然有序。武当道人在政治上也有了一定的地位。武当山道协负责人先后被选为丹江口市、十堰市政协副主席,湖北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武当山道协成立以来,投资上千万元,对太和宫、紫霄大殿、御碑亭、禹迹池、琼台中观等古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使之焕然一新。加强道教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1992年9月,成功举办了“中国武当道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内外道教学术研究机构的中外专家出席了会议;与相关学术研究机构联合出版了《武当道教史略》、《仙山武当》、《名胜精典——武当》、《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武当山神韵》(VCD)等书籍和光碟,大大促进了武当道教对外影响。同时,武当山道协不断与意大利、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的道教组织进行道教文化交流和武当武术交流,扩大武当道教在海内外的影响,使武当道教文化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武当古建筑
 武当山古建筑群,规模宠大,气势雄伟,著称于世。1994年12月17日,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武当古建筑起源追溯很早。秦汉时,就有许多隐士、道众到此结茅为庵。有史记载,皇帝敕建于唐代。唐贞观年间(627-649),太宗敕建五龙祠;大历年间(766-779)建“太乙”、“延昌”等庙宇;乾宁三年(896)又建“神威武公新庙”。宋真宗时升五龙祠为五龙观;宋宣和年间(1119-1125),创建紫霄宫。元代时建成9宫8观。明永乐年间,永乐皇帝遣隆平候张信、驸马都尉沐昕、礼部侍朗金纯、工部右侍郎郭琎等率军民工匠三十多万人,用十二年时间,在武当山长达160里的建筑线上建成9宫9观等33处建筑群。成化、嘉靖年间,又有所扩建和增建,使武当山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道场。据不完全统计,明代有各种建筑五百多处,大小为楹二万多间。清代至民国,或毁于兵火,或遭破坏、或坍塌,武当山建筑规模逐渐缩小。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武当山古建筑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湖北省政府把全山古建筑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殿、紫霄宫、“治世玄岳”石牌坊、南岩宫、玉虚宫遗址等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拨专款修复和重建二百多间三万多平方米,修复三条登山古神道以及古桥十几座。现存较完好的建筑129处,庙房1182间,建筑面积43332平方米,仍不失当年的宏伟气势。
    武当山古建筑群是根据《真武经》中真武修真的神话来设计布局,突出了真武信仰的主题。在《真武经》中,真武的出生地为净乐国,因此,在均州城外建有净乐宫;五龙、紫霄、南岩为真武修炼之地;玉虚宫,因真武被封为“玉虚师相”而得名;真武曾领元和迁校府事而建元和观;回龙观、回心庵、磨针井、太子坡、龙泉观、上下十八盘、天津桥、九渡涧等无不与真武修真的神话有关。这样,就营造了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使朝山香客一进入武当山,就沉浸在真武修真的神话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加深了对真武的信仰和崇敬。
    武当山古建筑群的整体布局是以天柱峰金殿为中心,以官道和古神道为轴线向四周辐射。北至响水河旁石牌坊为80公里,南至盐池河佑圣观25公里,西至白浪黑龙庙50公里,东至界山寺35公里。在这些建筑线上,采取皇家建筑法式统一设计布局,整个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主题突出,井然有序,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堪称我国古代建筑的杰作。
    武当山古建筑群还体现了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保持了武当山的自然原始风貌。工匠们按照明成祖朱棣“相其广狭”、“定其规则”、“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动”的原则来设计布局。营建武当山的材料不是主地取材,而是从陕西、四川等地采买运来。《太和山志》记:“建武当宫观材木,采买十万有奇,悉自汉口江岸,直抵均阳,置堡协运。”明代诗人王世贞诗云:“少府如流下自撰,蜀江截流排豫章。”可见当时建筑木材不是就地砍伐,这样就很好地保护了武当山的植被。在营建时,充分利用峰峦的高大雄伟和岩涧的奇峭幽邃,使每个建筑单元都建造在峰、峦、岩、涧的合适位置上,其间距的疏密、规模的大小都布置得恰到好处,使建筑与周围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达到时隐时现、若明若暗、玄妙超然、混为一体的艺术效果。
综观全山整个建筑,荟萃了我国古代优秀建筑法式,集中体现了皇宫的宏伟壮丽,道教的神奇玄妙,园林的幽静典雅,民间的淳朴节俭等多种特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建筑风格。明代张开东把武当山的建筑称为“补秦皇汉武之遗,历朝罕见;张金阙琳宫之胜,亦寰宇所无”。明代诗人洪翼圣诗曰:“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现代许多建筑专家考察武当山后称赞说:武当山古建筑群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创举,是古代规划、设计、建筑的典范,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1982年,国务院公布武当山为全重点风景名胜区时,称武当山古建筑群“工程浩大,工艺精湛,成功的体现了‘仙山琼阁’的意境,犹如我国古建筑成就的展览”。


武当武术
 武当武术是中华武术中的一块瑰宝,饮誉海内外,在我国武林中,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
    武当武术与武当道教的渊源很深。武当道士在修炼学道时,常常伴以练习武功。宋代以前,武当道士中的武林高手不凡其人。元末明初,武当道士张三丰集武当拳技之大成,创立了武当内家拳,被尊为武当武术的开山祖师,为武当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武当武术受道教隐秘单传的传统影响,武当武术长期隐没不彰。清代至民国,由于社会动荡和道教衰微,许多道人离山还俗,武当武术遂之流传于民间。
    武当武术继承古代武术攻防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易》中的某些原理,参以道教内丹功法的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套路风格。其理论核心是阴阳消长,八卦演变,五行生克。它以养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具有尚意不尚力,牵动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后发制人,辨位于寸毫厘,制敌于擒扑封闭,延年益寿,祛病御疾,增智开慧等多种特点和功能。
    武当武术包括太极、形意拳、八卦掌、武当气功、武当剑等拳法和器械术。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拳种,门派,如内家拳法、武当太乙五行拳、武当纯阳拳、武当丹派剑术、赵堡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功家南派等。
为弘扬武当武术,1982年,丹江口市成立了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创办了《武当》杂志。2003年3月,成立了十堰市武当协会。在国内外有关专家、教授、拳师的大力支持下,已挖掘、整理各种拳法、剑法、刀法、气功等功法套路一百五十多种。随着社会的发展,武当武术的独特魅力日益显现,海内外习练武当拳活动正蓬勃发展,蔚然成风。在武当山地区,武当武术已列为中小学必修课;开设了十几所武院、武校、武馆等,以及武术培训班,培训武术后继人才。在武当山成功举办了“中国武当文化武术节”、“武当山武术擂台赛”、“武当拳国际交流大会”、“武当拳功理功法研讨会”等武术赛事、研讨活动,使武当武术发扬光大。目前,武当武术研究机构几十家,海内外习练武当武术者上百万人,许多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武术爱好者前来武当山拜师学艺。1996年,武当山被列为“全国武术之乡”。1999年5月26日,江泽民视察武当山时,观看了武当武术表演后说:“武当太极拳很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大家都要练,应在全社会推广。”并亲自演练了武当太极拳。
    武当武术这颗璀璨的明珠,必将焕发出更加鲜亮的光彩。


武当养生
   武当内家拳首要是重视养生,把技击视为养生的副产品(即在不违背养生的原则下发挥技击作用)。纵然是技击,体现的是贵化不贵抗、借力打力,在意识上强调的是先天直觉、灵感,在劲力上体现的是内气内力。所以内家拳一般体现的都是松柔、中和、轻缓的行拳姿态。所以有人说,内家拳实际上就是高级的养生气功。
    武当内家拳在修炼实践中,极其重视人体精、气、神的锻炼,讲求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以"三调"(调心、调息、调身)贯彻始终,处处不违背卫生原理。无论在何种功法上,对外强调手、眼、身、法、步的训练,对内则强调精、神、气、力、功的培养,内与外还都要坚持"中、正、平、圆、松、静、柔、和"八字兼修,注重阴阳虚实的运化。修持到一定程度,一方面增强了人的生命活力,取得祛病益寿之效;另一方面,又以人生理特征的合理运用,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技击效果。这是其它武术、其它体育运动项目所无法做到的。养生与技击兼顾,正是武当武术(养生功)历千百年而不衰的魅力所在。
    武当内家拳是把养生、技击与人体美学结合得很好的一门功夫。拋开技击性,它就是中医治病术,神仙长生术。
    武当内家拳是贵柔贵静的功夫,肢体运动处处适中,不超过极限,体现"中、正、平、圆、轻、灵、柔、和"八字要领,并且有行、立、坐、卧和动、静相别的多种功法。例如太极拳就是动功功法之一。显而可见,它可以适应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和不同身体状况(包括残疾人)各类人学练,具有极强的普及性。


武当道教音乐
 
  武当道教音乐是中国道教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简称武当道乐。它承袭了远古巫觋舞乐传统,吸收了先秦时的民俗祭神音乐、宫廷音乐、民间音乐中的精华,根据道教特有的审美情趣,对之进行 综合与改造,形成了独具神韵的道教音乐,有渲染法事情节,烘托宗教气氛的作用,并贯穿各项法事活动始终。
武当道教音乐形成较早。东汉时,道教的《太平经》认为音乐可以感天地、通神灵、安万民。东晋时,《元始无量度人经》认为梵气之离合而成音,这种自然之音便是大梵的隐语。这样,道教音乐就成了天神的语言,赋予了它神圣性,南北朝时,北魏道士寇谦之改直诵为乐诵,把念诵经文与音乐结合起来,相互陪衬、烘托,融为一体。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吸收儒家礼法,制订斋醮仪式,逐步规范化。唐宋时,已初具规模。唐代时,宫廷音乐传到武当山。五代武当著名道士陈抟熟读经书,音乐修养很高。南宋时,武当道士孙寂然奉旨入宫设醮倡道。元代时,由于历代皇帝推崇真武神,每年真武生日、天寿节以及皇帝生日,皇室都直接遣使到武当山建醮,使武当山道乐得到发展。
明代,是武当道乐发展最辉煌的时期。由于武当道教受到明成祖朱棣的推崇,大建武当,使武当山成为“皇室家庙”,朱棣还亲自撰写《大明御制玄教乐章》,供武当道士演唱,并从全国各地钦选四百多名高道分派到武当山各宫观办道;祭祀也按宫廷制度设置“乐舞生”(受过宫廷祭祀音乐训练的御用演礼、诵经、奏乐的人);经常在武当山设坛建醮,少则三七天,长则四十九天,“在这类盛大的国家祀典中,道乐阵容庞大,不仅动用本山数百名道士,还行文全国各地征调道士协助,并抽调宫廷雅乐队来大壮声威”,在武当山形成了“仙乐忽从天外传”、“仙乐飘飘处处闻”的景象。这样,武当道乐不断完善和成熟。清代至民国时,由于道教不受官方重视,道众或出走、或还俗,通经乐者已不多,“盛极一时的武当道乐几乎声断音消”。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武当道乐进行抢救性的挖掘、整理。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湖北省文化厅和民族宗教事务局为保存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组织武汉音乐学院的专家于1986年至1987年,先后六次到紫霄宫、太和宫采录、整理,出版了《中国武当山道教音乐》一书,这是第一部中国道教音乐的专著。同时,道协邀请武汉音乐学院举办道教音乐学习班,为武当山培养二十多名道教音乐人才,使道乐水平有了较大提高。1987年,在武当山召开了我国民族民间器乐曲宗教寺庙音乐会,到会专家对武当山道教音乐作了充分肯定,认为它是我国的宝贵遗产。1999年5月26日,江泽民视察武当山时,称赞武当道教音乐是“中国仙乐神韵,很好听,陶冶情操,给人以极大的享受”。
武当道乐是“歌舞乐”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可分为“韵腔”和“曲牌”两大类。再根据演唱的场合和对象的不同,韵腔又分为阳调和阴调,曲牌分为正曲和耍曲。阳调,主要用于殿内祀典,配合课诵、演法,其对象是“神”,是在宗教内部活动中应用的歌曲。阴调,应用于殿堂外的斋醮道场活动,对象是“人”,是在宗教外部活动中应用的歌曲。正曲,用于为神灵做法事。耍曲,主要用于为俗民做道场。演奏乐器有钟、鼓、吊锣、铙、钹、大木鱼、笙、箫、管、笛等。
     武当道乐,既具有中国道教音乐的共性,又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据《武当山志》记载,具有四个特征:
一、庄严典雅的气质。唐至明代,武当道场受到皇室的重视,在武当山安置神像、科仪法事,配置乐舞生,纳入皇室官府议事日程,宫廷雅乐对武当道乐有很大影响,因此具有宫廷音乐庄严典雅的气质。
二、混融一体的独特宗教韵味。武当山的全真、正一等派别的道士长期同室咏讽经乐,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形成了既丰富多彩,又协调一致的武当仙乐神韵。
三、南北交融的地方特色。武当山与川、陕、豫相邻,这一地区的民歌、曲艺、戏曲十分丰富,武当道乐受之影响;再者,皇室从全国各地钦选四百多名高道来武当山办道,外地道士常到武当丛林云游挂单,都对道乐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四、武当道乐还融合吸收了相当数量的佛教文化因素,因而具有道佛融合的宗教风格。
目前,武当山道协与旅游部门录制出版了《武当仙韵》、《中国武当道教音乐》、《武当道教早晚坛功课》等磁带,拍摄播放了《太和玄乐》、《武当风韵》等电视专题片。在武当山乌鸦岭至金顶的古神道沿途安装了地音喇叭,播放武当道乐,游客在游览途中,随时可以享受独具神韵的武当道乐。


武当世界文化遗产证书
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证书

联合国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世界遗产委员会已将武当山古建筑群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表明了武当山古建筑群
具有突出的普遍的文化和自然价值
需要全人类为了共同的利益
来加强保护
联合国秘书长:加利 1994年12月17日


武当山气候特征
 武当山景区处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南北过渡属性,从丹江水库沿岩至天柱峰顶,气候的垂直层带明显,兼有丰富多彩的局部小气候,大体可分三层气候区。高层:即朝天宫至金顶,海拔1200-1612米,年平均气温7.7-10.0°C之间,无霜期163-194天;中层:即紫霄宫至朝天宫一带,海拔750-1200米,年平均湿度10.0-12.0°C,无霜期194-222天,降水量995-1106毫米;在海拔750米以下的太子坡、武当山集镇一带,年平均气温12.8-16.0°C,无霜期222-254天,降雨量843-995毫米。
景区温和气温的成因,是因武当山以隔江相望的秦岭东延伏牛山作屏障,东有起伏的岗峦,减缓了南襄隘道沿汉江西贯的冷空气,中有汉水调节,故水域附近冬暖夏凉。元代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记,武当山“冬寒而不寒,夏热而不热”,是理想的避暑胜地。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