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侍宴》 看皇宫里的元宵节
栏目分类:武当传说 发布日期:2017-05-01 浏览次数:次
古诗欣赏
上元侍宴
宋 苏轼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群臣侍宴(资料图:图源网络)
注解
1.这首诗原名《正月十四夜扈从端门观灯三绝》。
2.上元:元宵节。
3.淡月疏星:地上花灯如海,灯火辉煌。所以虽是将近十五月圆之时,月光也显得淡淡的了,星星似乎也不多。
4.建章:汉武帝时所建的宫殿,诗中常用来代指皇宫中的殿宇。
建章宫(资料图:图源网络)
5.鹄立:鹄即天鹅,立姿端正,这里形容大臣们站得很整齐,态度很严肃。
5.通明殿:本是玉皇大帝宫殿名,这里指皇家宫殿。
6.红云:大臣身着红衣,故云。
译文
首句“谈月疏星绕建章”描绘出仙境般的宫殿外观:淡淡的月光清冽,寥寥的寒星闪烁,巍娥的宫殿在它们的环绕下,恍若天上宫阙,缥缈犹如仙境,照映着雄伟的建章宫。月谓“淡”,星谓“疏”,有两重含义。
一是实写正月十五特有的景象。十五月圆,群星自然隐烁稀疏,不可能繁星满天。而时值冬末春初,月光寒淡,不会象八月十五皓月当空,清光四溢。所以暗示了时令;二是要使月和星与建章(宫殿)构成一组完整意象。诗人用了个“绕”字点明宫为主,星月为宾的关系,为全诗定下了飘飘若仙的基调。同时,也以宫殿与星月的关系来暗示君臣关系,从而为诗的最后两句实写埋下伏笔。
次句“仙风吹下御炉香”承上而来,将上句创造的气氛坐实为仙境。写宫殿内景:似是天上宫阙,阵阵仙界之风吹过,吹送着御炉前的袅袅香烟,使偌大的皇宫清香流荡。诗人以馥郁香气的到来,暗示了皇帝即将驾临。
三句“侍臣鹄立通明殿”,照应诗题“待宴”。写侍宴的群臣像鸿鸽一样,引颈肃立,宫殿满堂生辉,气氛庄严而祥和。此时,群臣们静立恭候皇帝驾临,但诗人此时已犹如置身仙境、浮想联翩。
“鹄”,一说指天鹅,一说为鹤。这里应理解为鹤。因为不仅鹤立与鹄立是同义词,而且更重要的是释成鹤更增强了仙界的气氛。鹤在古人看来是仙鸟,称为仙鹤,认为它们是神仙的座骑。在诗人眼中,此时群臣们象仙鹤一胶引颈挺立,静待主人的骑乘。
“通明殿”,表面上指举行宴会的宫殿灯火通明,金碧辉煌,而实际双关天上玉帝的宫殿。“上帝升金殿,殿之光明照于帝身,身之光明照于金殿,光明透彻,故为通明殿。” (宋代王十朋注引《敦误明星保留传》)典故的妙用,更增添了天界气氛。
元宵节灯火通明(资料图:图源网络)
淡淡的月光,稀疏的星星围绕在建章宫,皇宫的气象犹如仙境一般,香烟缭绕。文武百官毕恭毕敬地站在通明殿前,等候皇帝架到,这场景,联想到天界玉皇大帝的巡游三界的威仪。现在的天子的排场也像玉帝一样,文武百官身着红色朝服站立在朝堂上,随皇帝身后出游,就像一朵朵红云捧着玉帝出行一样。
上元节
每年的正月十五,既是民俗文化中的元宵节,又是道教文化中的上元节。道教文化与民俗文化相互融合,交汇出独有的“过十五”文化。
农历正月十五之所以称为上元节,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道教经义《云笈七签》中云:“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后成人伦,长养万物。”
汉末 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天官喜乐,故元宵节要点灯。
(本文由腾讯道学根据网络资料整理发布。)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