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武当传说 >

多个民族古老记忆:道教有个梅山派?丨梅山教信仰
栏目分类:武当传说   发布日期:2017-05-01   浏览次数:

文/李新吾 李志勇 李新民

闾山教海游派是在湘中、湘西南地区影响相当大而深远的民间巫法流派。特别是在湘中古梅山地区,它已成为许多巫法坛口手抄本上记载的祖源或祖源之一,其信仰元素已融渗入当地土著巫法流派“梅山教”供奉的神像、法器与巫辞之中,且隐然有“鸠占雀巢”之势。本文主要对“梅山教”神系中个性鲜明、易于辨认的“闾山临水夫人信仰”中的神祇,及其存现形态做一简述,聊为海内外方家、学长进一步研究晾晒引玉之砖。

“梅山”地域与族姓

“梅山”古称“梅山峒”,是今横亘洞庭湖与南岭、湘江与沅水之间、资水流域中段的雪峰山脉在唐宋时期的名称。《宋史·梅山峒》记载:“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而梅山居其中。”文中的“潭”,指潭州,即今湖南省会长沙,邵即今邵阳市,辰为今怀化市沅陵县,鼎、澧为今常德市及其所辖的澧县;总面积约为5万余平方公里。这片山地上的土著居民,史称“梅山峒蛮”,其族源包含古三苗、百越、百濮、殷人和先楚“实边”贵族。

多个民族古老记忆:道教有个梅山派?丨梅山教信仰

“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从秦统一直到北宋中,此地均为不服王化的“蛮地”,其族称则依王朝的更替而被冠以“蛮夷”、“山越”、“莫徭”、“长沙蛮”、“武陵蛮”、“五溪蛮”、“邵州蛮”等诸多歧视性他称,到唐末宋初才被称为“梅山蛮”。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峒主苏甘”携苏、扶、陈、刘、张、李、奉等34个姓氏共“主客14809户、19809丁,田260436亩”(《宋史·梅山峒》)归化入籍,其地始建新化、安化二县。此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期,官方及民间多次从江西等地向此移民;到2002年共930年间,此地已陆续建置起湘潭、株洲和娄底3个地级市、25个县级行政区,民族达35个以上,姓氏700个以上,人口达1600万以上。

“梅山教”

“梅山教”其名,起源于梅山土著所尊之猎神“梅山启教翻坛倒峒张五郎”之名号,是山民仿照山外汉人和汉族移民所信奉的“道教”、“佛教”,为自己代代相传的渔猎技法当中的巫术传统所上的“尊号”。宋“开梅”以后,居于各军事要塞和平坝的峒民大都跟随“峒主苏甘”入籍为大宋编民,部分不愿入籍的和偏僻山区的峒民则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逃亡”迁徙之旅。由于雪峰山大致为南北走向,在平坝、丘陵地带的稻作族群顺山沟、河谷西迁云贵川,融入当地社会成为今苗、仫佬、白、纳西等兄弟民族的先民之一;这些族群信仰民俗中祭祀的“梅山神”,还保存着古老的“猎神”神格,没有所谓“梅山教”的说法。

多个民族古老记忆:道教有个梅山派?丨梅山教信仰

融入当地社会成为今苗、仫佬、白、纳西等兄弟民族的先民之一

沿山脉、山脊陆续南迁的旱作族群,则成为当今“岭南”瑶族的主源;其中迁离较早、现散居于东南亚各地的瑶裔,记忆中的“梅山”是“祖山”;明代以后迁居桂北、桂东的瑶民,则不仅传承有“祖山”和“猎神”的祭祀,民间师公和道公,还自称为“梅山教”或“道教梅山派”。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学者认定其为“梅山教”或“瑶传道教”,并追寻到古梅山核心区的新化、安化一带调查;这些概念即被当地一些师公接受。他们也开始宣称自己的教门就是“梅山教”。

多个民族古老记忆:道教有个梅山派?丨梅山教信仰

记忆中的“梅山”是“祖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

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一辑刊发陈子艾、李新吾的长篇调查报告,将在新化、安化一带当代民间称谓的“梅山教”表述为:“梅山教是指现存于古梅山峒区域民间并辐射于周边地域乃至跨省、跨境外的一种自然神和祖先英雄神相交融的多神信仰,是深受道教正一派影响的介于自然宗教与人为宗教之间的准宗教。”“从现存状况分析,梅山教的信徒主要是师公……除此以外,其信徒还有猎户,放牛郎,看鸭人,渔夫,泥瓦匠,草药郎中,水师,武师,甚至还有所谓‘学神打的’等” 。这样的表述,是基于这些行业的从业者,只要是有师承的,普遍传习有以“梅山启教翻坛倒峒张五郎”为祖师的“梅山法术”,较为符合当时的民间信仰状况。

多个民族古老记忆:道教有个梅山派?丨梅山教信仰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