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道教音乐 >

东平腊山道教音乐
栏目分类:道教音乐   发布日期:2016-06-17   浏览次数:

  音是山之魂,乐为水之韵,山水乃音乐之摇篮、之渊源。被收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音像集》的腊山道教音乐,正是浓缩、流淌在这山、这水之间的民族艺术之精华…

  悠悠平湖,碧波荡漾。素有“小洞庭”之美誉的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远古时称大野泽,秦汉时称巨野泽,宋、金、元、明时称梁山泊、安山湖,一直到清咸丰年间才定名为东平湖。几经沿革,历尽沧桑,形成了 “巨泽渺无际,齐船度日撑。渔人骇铙吹,水鸟背旗旌。蒲密遮如港,山遥势似彭”的壮观模样。

  这里烟波浩渺、水接遥天;这里山排巨浪、群峰环立;这里风光旖旎、山水宜人;这里不仅撩拨了仁者文学创作的激情,也触动了智者音乐点缀的豪迈……

  在众山环抱的东平湖畔,最引人注目的是腊山,最让人流连忘返的也是腊山,有“小岱峰”之美称。

  腊山是我国道教名山之一,汉末腊山道教兴起,经唐而盛,成为远近闻名的道教名山。从残存的碑记石刻看,这里的道教文化发端于隋唐,之后鼎盛于宋元而完善于明清。其宏大之规模,影响波及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尤其是齐鲁一带。

  然而,比之腊山更鼎盛于世的却是发于斯、成于斯、传于斯的齐鲁民族艺术瑰宝——腊山道教音乐。“声遏行云,一曲生平千胜乐;歌翻白雪,五音调叶万民欢” 这是世人对腊山道乐的赞誉。

  腊山作为道教圣地,其道乐有独特之处。腊山道教音乐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组成部分,多由上古民歌和民间号子演变而成,以《大韶》音乐文化为原始基础,具有强烈的东夷文化的气息,闪烁着齐鲁文化的光芒。

  在齐鲁大地上盛开的这朵艺术奇葩,与东平历史上数不清的音乐成就以及历史文化成就有着重要渊源。五代时东平人王朴曾改造音律为七声并推广到全国;宋代东平人郭茂倩,在研习音律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和编辑了《乐府诗集》一百卷,并按照曲调分类和注解,在中华音乐史和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元代东平人高文秀也是精通音律的高手,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杂剧自今流传。腊山道教音乐就是东平人在音乐创作方面的高度发展和艺术结晶。

  腊山道教音乐的出现与东平美丽的山水分不开,古人讲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代腊山道教的音乐作者都是有道高人,他们堪称仁者和智者。

  腊山道教音乐的作者们无一不是生活在腊山之中。腊山的山势和景色就在他们的生活里,这些道长们一定会得之于山色,而唱之于心手。这里是他们生活的乐园,也是他们创作的乐园,他们一定会在这里创作无数优美的乐章,用乐谱描绘这里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用乐器吹奏这里的勤劳、朴实、善良和智慧。

  腊山道教音乐初时由道教龙门派始祖邱处机所创。在腊山的北麓,松柏苍翠,风光秀丽,有一片清静幽雅的古建筑,名曰祥龙观,又称三清宫,曾为“道士云集之处”,自祖留踪,香火一直连续不断。祥龙观由3处道院组成,山上一处道观为老君堂,东为藏经楼,西为“邱祖阁”,相传邱处机即在此修行。近500年间,祥龙观历经10多位住持道长,元、明、清几个朝代远近驰名。民国时期,道长齐合智主持道务,曾领衔山东道教协会会长一职。长期以来,道教音乐一直在此延续和发展。

  邱处机,山东栖霞人,道号长春子。19岁那年,他到昆仑山出家,拜道教大师王重阳为师,学习道经,后来和王重阳一起创立道教全真派。邱处机于元朝兴定元年来腊山布道,就住在祥龙观。他主张修道应清心寡欲,断绝一切尘缘。后来,风行全国的十方经韵传入,他把腊山道乐和“十方经韵”进行交流,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和曲谱繁多的道乐体系。

  他的弟子龙门派祥龙观第10代住持杨清荣,道号贵华,江苏镇江人氏(1478年—1548年)在腊山筹资修建“祥龙观”。 祥龙观鼎盛时期规模颇为宏大,古人曾有“楼阁森森,祥龙透乎九霄;庭堂煌煌,瑞气充乎斗牛”的赞辞。

  杨清荣不但修建了道观,还在此修建了乐台,发展了道教音乐,他创作的道教乐曲流传至今。

  祥龙观大门外有一棵古柏树,高大粗壮,树头如宝塔,站在树下看,树冠如伞,遮天蔽日。古树下有一个平台横在门外。之所以叫做平台是因为这平台东面是数丈深渊,使这平台显得异常险陡。这个平台就是道士乐台。是道士们每天练习演奏技艺的重要场所,也是道士们学习音乐的神圣殿堂。想当年,道士们为了学好音乐,天天早起在此练功,道士乐台上的演奏成为每日必修之课。在这里,他们创作了许许多多优美动听的道教乐曲。道士乐台长不过数米,宽不过几尺,然而,它对道教音乐的兴起和发展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杨清荣道长擅长音乐,精通笙、管、笛、箫等吹奏乐器。他利用自己的特长,在腊山祥龙观进一步提倡音乐,凡是要求加入道教的人,都必须学习音乐,有了这方面的特长才准许收为徒弟。他的这种做法对腊山道教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经过历代道徒反复演练、创作、提高,逐渐形成自为一体的腊山道教音乐。兴盛时道徒多达300余人,分为门内徒和门外徒,演奏时配有行进舞蹈,边舞边奏,特别是门外徒道乐融入,使用管弦乐伴奏,而且又直接参与各种民俗活动,促进了腊山道教音乐的蓬勃发展,使之风靡鲁西南大地,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第16代传人祁合智、第18代传人杜永奎、雪永琴等在原道教音乐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更多的融入了民间音乐艺术,曾多次参加省、地、县民间音乐会演,受到广泛关注。

  史料记载,腊山道乐各种曲牌360多首,现在所传并记录下来的已不及20首。经过挖掘整理,现存曲牌有:《临清歌》、《小拜门》、《打枣》、《盘杠子》、《柳金絮》、《前奏曲》、《清河柳》、《二凡》、《逗鹌鹑》、《水锣音》、《留青年》、《登云路》、《滚鼓令》、《唐秀才》等。

  腊山道教音乐的创作内容丰富,都与民间生活息息相关。18代住持道长杜永奎创作的《清河柳》,就是以眼前的东平湖景色为题材创作的,《临清歌》是根据临清民间小调创作的,《小拜门》为配合世人烧香还愿而作,《柳金絮》是围绕灾民身穿柳絮套成的破袄,四处逃荒要饭的悲惨景象而创作的。

  腊山道教音乐演奏的曲牌很有特色,有的曲牌委婉悠扬,有的曲牌浑厚深沉,有的如行云流水,有的如沧海波澜。如演奏反应旧社会渔民悲惨生活的《柳金絮》时,给人一种悲切凄凉、如泣如诉之感;但当为登山游人伴奏《登云路》时,马上给人一种欢快明亮的感觉。尤其是当人们欣赏为烧香拜庙演奏的《小拜门》时,笙、管、笛、萧奏出了古朴典雅的乐曲,再配上极有现代配乐手法的打击乐,一时金鼓齐鸣,云烟缭绕。站在秀丽的腊山,俯瞰水天一色的东平湖风光耳闻雅乐,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世界,大有飘飘欲仙之感……

  腊山道乐主要以吹打乐见称,在发展中也经历了乐器的改革和创新。清末民初,道长祁合智用锡做成的小管,形似去掉铜碗的唢呐,被列为寺庙音乐的主要乐器。其弟子张教普对此乐器演练娴熟,吹奏技巧颇精,由此构成了寺庙音乐的特色。击打乐器有:云锣、云鼓、磐、小铜板、铛子等。

  腊山道乐特色性吹奏乐器主要有小管和大管。分别为祁合智和朱永奎所创制。小管的制作材料多种,有的用锡制作,称锡管,长约20公分;大管用梧桐木雕琢而成,长约35公分,粗头筒径为5.5公分,细头筒径为3.5公分。大管、小管均使用芦苇扎成的哨子。其他乐器有唢呐、笙、笛、箫等。

  腊山“梧桐大管子”,是道门颇负盛名的管乐器。相传在民国初年(1912年),山东省政府官员张怀芝,为其父治丧,雇用了僧、道两个雅乐班子。僧乐高昂,道乐低沉,僧乐压过道乐,道师杜永奎不甘下风,当夜从东阿县渡黄河回到腊山,苦思冥想。忽然满院梧桐随风作响,他又联想到湖边的芦苇,心内一亮,急用梧桐木做管,用芦苇扎成哨子,反复试验,终于造成大管。第二天赶回丧场,大管一亮场,道乐一改旧貌,由低沉转为雄浑、深沉激越,众宾客皆称道不已,从此腊山道乐声名大振。现在,第19代传人岳跃海所吹的大管,即为当年杜永奎师傅所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岳跃海,道号元庆,今已78岁高龄,为腊山道教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就是这“梧桐大管子”,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当年,18代传人杜永奎的演奏技艺比较出名,有不少道家弟子慕名远道而来,向他求教,他都认真去教,并无戒心。但是他的好心没有得到好报,在一次道家音乐演奏大会的前一天,他的竹管子却被这些向他学习的人偷走了。眼看第二天就要比赛,如若不去,不不但丢了自己的面子,也有负于腊山道乐,于是他按照竹管子的样子一连试做了十几个,音律都不理想。这时已是深夜,杜永奎想做做不成,想睡睡不着,索性走出房门,漫无边际的在山上独行。忽然传来一阵阵浑厚的音律,比竹管子演奏的声音还好听,杜心中大喜,认为这是神灵庇护。于是他向声音传来的地方拜了三拜,循声走去,发现声音来自山坡上的一棵小梧桐树,随即砍回,连夜赶制成大管子,吹来声音粗犷、深厚,音调纯正,比竹管子的音律又胜十倍。第二天比赛大会如期进行,杜永奎不慌不忙走上台去,音律一出,比赛现场鸦雀无声,众人皆为之喝彩。至此,道界更加高看他一眼,梧桐大管子也成为他们和腊山道乐的传世之宝。

  腊山道教音乐一般是在道观演奏,增添道观玄妙肃穆气氛,使世人殷诚顶礼膜拜。在道观、道场演奏时,道徒与道门俗家弟子均着道冠、道袍。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需求,有时道教音乐在外出做道场时演奏,后来婚丧嫁娶也请道教乐队,把道教音乐融入民间,道乐也成了群众欣赏赞誉的民间音乐 。腊山道乐鼎盛时期,每逢庙会、山会期间,都为赶会者演奏助兴。

  1949年后,腊山道乐开始在民间收徒传艺。1958年,道士杜永奎曾在祥龙观办起了“腊山音乐大学”,招收学员200余人,主要传授道教音乐演奏技艺、乐曲。

  腊山道教音乐的流传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主要在东平流传。由于腊山地处山东、河南两省交界处,西依黄河,位居东平、阳谷、台前三县结合部,为其在外省、外县广泛流传奠定了基础。1986年,泰山道教协会和东平县文化局录制了《小拜门》等12首曲牌,发表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山东卷》上,作为道教音乐的代表作品传世。2003年3月,中央电视台十频道专门拍摄了腊山道乐专题节目,并多次播放。腊山道教音乐不包括初创阶段,从明朝正德八年(1513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先后经历了10位龙门派住持的精心设计、创作、指导和众多道长的反复演练,成为一种高水平的音乐体系,作为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至今。

  腊山道乐演奏家曾多次参加省、市、县音乐会演,并在民族器乐调演中荣获奖励。

  腊山蕴涵着丰厚的道家文化,余音绕梁的腊山道乐,也以其独到的民族艺术风味,吸引了无数名道高人来此修行,也吸引了四面八方的群众上山祈福膜拜。至今,山上一年两度的庙会(每年清明节和古历十月初一,各持续6天)仍然场面浩大,热闹非凡。

  民族艺术只有充分挖掘、开发、保护、传承、利用,才能真正体现其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才能不断的发扬光大。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腊山道教音乐也面临着诸多现实的问题,传承人匮缺,所传曲谱还要下大功夫挖掘;腊山道教音乐原有300多个曲牌,大部分已经失传,需要进一步调研、整理;第19代传人道门俗家弟子岳跃海,年事已高,同班艺人所剩无几。目前,第2 0代传人王安先虽然在强力支撑,但其他参与人都仅为音乐爱好者,实属道教门外徒,腊山道教音乐的发展呈现急需拯救的困难局面。

  为了腊山道乐走出困境,发扬光大,泰安市和东平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们成立了腊山道乐挖掘保护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安排部署,制定了保护工作计划,明确了保护内容,强化了工作措施,落实了保证经费。

  通过县内外各种媒体广泛宣传腊山道乐,把腊山道乐作为地方特色文化经典,不断补充新生力量,争取上级的支持,创造各种机会,让腊山道乐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在公共场合组织演出,扩大腊山道乐的影响范围。不断改革创新,广泛收集资料、整理曲谱,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增强生命力。不断创新形式,使之与文化旅游、文化建设深入结合,逐渐融入到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目前,以“水上东平、水浒东平”为主题定位的东平水浒文化游,已成为山东风情旅游中不可或缺的大餐,而腊山道乐就是这道大餐中既能调色、又能调味的添加剂,给游客带来的不仅是耳目一新的恬然,也有心旷神怡的快慰。腊山道乐将逐渐成为东平水浒文化游中的突出亮点。

  腊山道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给我们带来诸多的启发和感触。历史文化和音乐艺术是相互影响的,作为一种音乐艺术,历史文化肯定是他的基础,离开了基础他就不可能产生。但是音乐艺术又不等同于历史文化,就腊道乐来说,他是经过道家修行、揣摩、提炼、创造的,有相当的艺术效果,有他的特殊性、普遍性和可推广性。形成后又反过来影响道家思想和大众生活,而且能对现实产生一种兴趣,如果没有腊山道教音乐,我们要到水泊梁山东平湖和腊山的话,兴趣可能会不一样。

  纵观东平的历史文化,自古老的东原文化发端,历经3000多年,可谓年代悠久,源远流长;她是东原文化与外域文化交互作用,生生不息的结晶,可谓异彩纷呈。腊山道教音乐作为东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她独特的风格和地域特色,影响和造就了东平人诚实、孝义、节俭、慷慨、豪放的鲜明性格和优秀品格。“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生于斯长于斯的东平人,正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团结奋进,拼搏实干,奋力赶超,着力建设经济文化强县、打造富裕生态和谐新东平。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