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道教音乐 >

武当道教音乐
栏目分类:道教音乐   发布日期:2016-06-17   浏览次数:

  道教音乐,是道教进行斋醮仪式时,为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降妖驱魔以及超度亡灵等诸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道教音乐是道教仪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具有烘托、渲染宗教气氛,增强信仰者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对神灵的崇敬。

  早期道教的法事活动是古代巫觋祭神仪式的承袭与发展,最初诵经为直诵,未见有使用音乐的记载。道乐的使用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唐代是道教音乐发展的鼎盛时期之一。唐高宗曾令宫内乐工制作道调。玄宗曾命道士、大臣献道曲,并亲自研作和教授道乐。女诗人薛涛有诗曰:“长裾本是上清仪,曾逐群仙把玉芝;每到宫中歌舞会,折腰齐唱步虚词。”可见当时道乐流行之盛。唐未五代时著名道士杜光庭集前代道教斋醮科仪之大成,编辑了《道门科范大全集》,道教的斋醮仪式得以进一步规范。这时的道乐已由单纯的打击乐器钟、磬、鼓等,增加了吹管和弹拨乐器。

  宋代是道乐发展的另一重要时期,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分别编写道乐,多达数十首。特别是宋徽宗好道,重用道士林灵素修改、增补道教斋醮仪式,并选全国宫观道士进京习道乐。此时,丝弦乐也加入道乐的行列。

  至元代,道教出现了全真与正一两大道派,道乐也出现了两种不同风格。全真重清修,其乐多清幽出世;而正一重斋醮与符箓,道乐雄浑、古雅。

  明初,朱元璋设玄教院统辖全国道教(后改称道录司),下令清整道教,命道士编制斋醮仪范,道乐也由此逐渐规范化。明永乐年间,成祖朱棣编制《大明玄教乐章》,以“工尺”法记谱,有醮坛赞咏乐章、玄天上帝乐章、洪恩灵济真君乐章三部分,后收入《正统道藏》,为研究明代古音乐的宝贵资料。

  道乐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音乐,在曲式和情调的内涵上,无不渗透着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美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格局。道乐主要用于颂赞神仙、祈福禳灾、超度亡灵和修持养炼。曲调形式上有“阳韵”和“阴韵”之分。“阳韵”多用于早坛功课和祥祈性法事;“阴韵”多用于晚坛功课和超度法事。其美学思想反映了道教的追求长生久视和清静无为。曲调庄严肃穆,又不乏清幽恬静。表现召神遣将时气势磅礴,表现降妖驱魔时威武果敢,祈福祝庆时欢乐轻快,赞颂神仙时优美恬静,而表现祈祷养炼时则悠扬缥缈。通过音乐的烘托、渲染,道教的斋醮仪式更显庄严、肃穆、神圣和神秘;在声乐中各种神仙意境得以和谐生动地再现,把人的情感带入到神秘的神仙世界。

  道教信仰同汉民族的习俗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教义上既重出世又重入世。所以,道乐与汉民族传统音乐的关系十分密切,大量地吸取和融合了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的曲调和演奏方法。这就使道乐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地方性,它的曲调与形式容易被一般百姓所理解、所接受,为人们所喜闻乐道,既有渲染宗教的作用,又有娱人的功能。

  道乐由声乐和器乐两部分组成,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独唱、齐唱、独奏、合奏、伴奏等形式。声乐是道教法事音乐的主要部分,分颂、赞、步虚、偈、吟咏等格式。颂、赞、步虚、偈是单独的曲式,有上下两句式或四句式小段,有时也有超四句的长段。曲式中音韵是曲调,起着烘托气氛,强化情感的作用。而曲调(即经文)总是十分具体的,表达了进行法事的人的愿望与乞求,或求助于神界,或颂赞于天仙。曲调与曲词和谐统一,各种曲式贯通搭配,组成了整个法事活动。道乐中的乐器几乎包括了汉民族乐器的全部,用的较多的是钟、鼓、磬、钹、铛、木鱼等打击乐;笙、管、笛、箫等吹管乐;古琴、二胡、板胡、阮等弹拨乐。

  明永乐年间,从全国各大名山宫观抽调400名道士来武当办道,皆为精通经典和科仪道乐的高道,他们来自不同地区的不同道派,道乐风格也各有特点,故融汇一堂后,使武当山宫观道乐荟萃全国道乐精华。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