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道教音乐 >

什么是斋醮?斋醮音乐是如何产生的?
栏目分类:道教音乐   发布日期:2016-06-17   浏览次数:

  

  斋醮,俗称摆道场,是道教设坛祈祷,供斋醮神,以祈消灾赐福的活动。它是在古代祀神、祈福等巫觋仪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斋与醮,刚开始的时候是分开进行的,斋是指整洁身心口,调和心性的仪节;而醮则是指上章祈求等祭祷礼仪。唐代以后,两者才逐渐合而为一,称斋醮。

  斋醮的仪式,由于对象、目的不同,所以其种类、仪式的简繁与程序也有所不同。但一般斋醮活动为3日,在3天斋醮过程中,早、午、晚都要行道、颂经3次。3日斋醮完毕后,还要举行言功拜表仪式,向天界诸神报告斋醮中行道、诵经所积功德,请求诸神以这些功德来救济亡灵,也使生者获得福佑。然后举行谢恩醮,向诸神献酒、果、茶,读祈祷文,感谢诸神的降临。斋醮的仪式有:设坛、摆供、焚香、化符、念咒、上章、诵经、赞颂,并配有烛灯和音乐吹奏等程式。众道士围着高功道士,手拿铙钹,木鱼和其他法器,嘴里小声念着经文,信众依次烧香叩拜,召请神灵,祈求消灾赐福。

  作为道教的主要宗教活动,斋醮起初是义务性的,信众请道长来做斋醮,道长即率道士为其设坛作法,不取报酬。到后来,逐渐演变为道士的谋生之道,即以从事斋醮为业,向请其作法者收取一定报酬。

  斋醮音乐,是道教进行斋醮仪式时,比如为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降妖驱魔以及超度亡灵等诸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也称为法事音乐、道场音乐。它是道教仪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烘托、渲染宗教气氛的作用,还可以增强信仰者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对神仙的崇敬。

  早期道教的法事活动是古代祭神仪式的承袭与发展,最初诵经为直诵,并没有使用音乐的记载。音乐的使用大约开始于南北朝时期。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北魏明帝神瑞二年,寇谦称他在嵩山上遇到了太上老君,授予他天师之位,并赐他一书,即《云中音诵新科经戒》。通过这本书,他制定了《乐章诵戒新法》,于是产生了《华夏颂》、《步虚辞》等最初的道乐音韵。

  唐宋时期是道教音乐发展的鼎盛时期。唐高宗曾令官内乐工专门制作道调。而玄宗曾命道士、大臣献道曲,还亲自制作并教授道乐。这时的道乐不仅有打击乐器钟、磬、鼓等,还增加了吹管和弹拨乐器。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分别编写道乐,多达数十首,如《步虚辞》、《散花词》、《白鹤赞》、《玉清乐》、《太清乐》等。

  元明清时期,斋醮仪范开始逐渐统一,所以斋醮音乐道乐也由此逐渐规范化。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