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道教人物 >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收其心“南抚夷越”[三国南北朝]
栏目分类:道教人物   发布日期:2017-06-25   浏览次数:

  

  七次被擒被纵后,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降蜀汉。资料图片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汉丞相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重兴汉室。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西南少数民族首领孟获追随益州郡雍闿起兵反叛,图谋摆脱蜀国的控制,割据南中。南中古称“夷越之地”,包括我国云南、贵州以及四川西南部地区,是许多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南中地区地处后方,物产丰富,又与东吴接壤,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解除北伐曹魏的后顾之忧,亲自率领军队南征,平定南中地区的叛乱。在南征途中,诸葛亮留下了“七擒七纵孟获”的典故。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载:“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小说《三国演义》里对这一事件更是加以渲染,后来广为流传。据史料记载,反叛军首领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被当地的夷、汉民众所敬服。因此,诸葛亮采用参军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攻心战策略,想通过生擒孟获使其心悦诚服地归顺,从而进一步达到收服民心的目的。

  双方首战,诸葛亮假装战败,引诱孟获进入埋伏圈将其擒住。但孟获却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并不服气,诸葛亮便放了孟获。放走孟获后,诸葛亮找来孟获的副将,故意说孟获将叛乱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头上。副将听了十分生气,回营后将孟获捆绑并送至汉营。诸葛亮第二次擒获了孟获,孟获还是不服,诸葛亮便又放了他。孟获回去后,他的弟弟孟优建议他诈降。孟优带人来到汉营诈降,诸葛亮识破后,赏了大量的美酒给孟优带来的人,使他们喝得酩酊大醉。这时孟获前来劫营,却不料自投罗网,被再次擒获。这回孟获仍不甘心,诸葛亮第三次放虎归山。孟获回到大营后,整顿军队,待机而发。一天,忽有探子来报:诸葛亮正独自在阵前察看地形。孟获立即带人赶去捉拿诸葛亮。不料,这次他又中了诸葛亮的圈套,成了瓮中之鳖。诸葛亮知道他这次肯定还是不会服气,第四次放了他。孟获回到营中后,营中大将杨峰因跟随孟获数次被擒、数次被放,十分感激诸葛亮。为了报恩,他将孟获灌醉后押到汉营。孟获大呼是内贼陷害,仍是不服,诸葛亮第五次放了他。随后,孟获又一次被擒被纵。孟获第六次被释后,又请来南中近邻乌戈国英勇善战的藤甲军与诸葛亮决战。诸葛亮用火攻,将藤甲军皆烧死于一山谷中。孟获第七次被擒。诸葛亮故意再放了他,孟获发誓以后将决不再谋反。

  诸葛亮见孟获已心悦诚服,于是退还所夺土地,令其掌管南中之地,南中地区重新归蜀汉控制。孟获后来还迁为御史中丞。因诸葛亮一反两汉以来委官统治、遣兵屯守的惯例,采取“不留兵,不运粮”、重用地方势力、保障地方利益的怀柔政策治理南方,大量起用当地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此后,南中地区再没有发生过大规模叛乱。

  从其历史意义来讲,诸葛亮通过七擒七纵孟获而平定南中,虽并没有使全部南人降服,但他将原本动乱不安、随时会导致蜀汉后院失火的南中地区,变为只有小部分部族势力袭扰的区域。这一方面不仅解除了蜀汉的后顾之忧,稳定了后方,而且从南方调拨了不少人力物力,充实了蜀汉的财政力量,从而使他能专心北伐;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南中地区少数民族落后的风俗习惯和生产方式,并给西南少数民族带去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建房技术,帮助他们发展了生产,并使南中地区得到了开发。

  从长远意义来看,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事迹,以及其在南征过程中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是团结少数民族的成功典范,对于当时及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诸葛亮在南征过程中,致力于建立各民族平等、和睦相处、友好交往的关系,坚持“南抚夷越”的民族政策,维护了蜀汉地区的统一,加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客观上推动了南中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在平定南中叛乱的过程中,诸葛亮的军队军纪严明,特别是七擒七纵孟获以后,诸葛亮及其军队赢得了当地人的好感和尊敬,当地有些人的后代至今还为诸葛亮立庙以示纪念。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事迹世代流传,为百姓所崇拜。这些都表明,诸葛亮“南抚夷越”的政策深入人心,其团结少数民族的做法深得西南少数民族的理解、信任和拥护。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