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百姓解民忧
栏目分类:武当传说 发布日期:2017-11-15 浏览次数:次
“政府让咱住进福利院,还给每个房间装上了暖气,咱感谢党和政府啊!”近日,生活在武当山特区中心福利院的张大爷吃着香喷喷的饭菜,深有感触地说。近年来,武当山特区在大力发展大旅游的同时,坚持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医疗、社保等社会救助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着力点,着重在亲民、爱民、惠民、富民上下功夫,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医疗保险破解“看病难”
改善民生从病有所医抓起。到2009年底,全区已有3.02万农民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参合率达95%。
几年前,武当山特区在全省率先实行低起点、广覆盖、群众自愿参加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并于2003年被确定为十堰首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区之一。该区在新农合管理机制建设上采取管办分离、规范运作的管理模式,专门对参合农民提供优质服务,将大病医疗救助限额从2008年的3000元提高到6000元,患大病的参合农民在享受政府给予的大额医疗补助后,对全民医保制度交口称赞。
八仙观村村民周荣清 ,2009年3月不幸患上了食管癌,在特区医院住院近5个月,花费11755.84元。由于他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农合办为他报销了7403元。
据统计,仅2009年,全区共补偿新农合资金275万元,占全年收入的90%,其中门诊统筹补偿36万元,累计补偿58672万人次,支付住院补偿239万元,累计补偿2874人次。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推进,特区财政出资13万元为1944名普通居民、707名低保对象和96名重度残疾低收入者买了医保。
社会保障撑起“保护伞”
对于特困群体,武当山特区两委给予更多关爱。近年来,武当山财政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逐步建立以城乡低保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业救助为辅助,覆盖全区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武当山特区从2001年开始建立城镇低保制度,2004年实行农村低保制度,城乡低保各项制度日益规范,救助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特区财政大力压缩支出,全面提高保障标准,多方筹集低保基金355万元,并根据特区生活必须品物价实际情况,将城、乡低保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目前每人每月230元和70元,2009年共发放城乡低保资金275万元,切实保障了921名城区困难居民和1814名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水平。
同时武当山特区推行了城乡低保资金社会化发放“一折通”式管理,“政府定标准,民政管范围,财政保资金,银行管发放”的城乡低保资金管理运行机制已全面形成。
五保供养实现“情暖万家”
五保对象是社会救助体系中薄弱的环节。2006年国务院新的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颁布实施,武当山特区实现了农村五保对象的生活救助由集体供养转为财政供养,五保供养对象的吃、住、穿、葬和未成年人教育的保障,全部纳入特区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
武当山特区按照“应保尽保,按标施保”的要求,通过认真调查摸底,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农村五保对象全部纳入财政供养范围。为切实保障供养对象正常生活,特区财政局还建立了稳定的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筹集渠道,在积极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的同时,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对五保供养资金实行单独测算分配,使其有了可靠的资金来源。
2009年,全区五保供养支出40万元,受益253人。投资228万元,全区新建、扩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4所,床位数达到181张。2010年,该区还将筹措资金120万元,进一步提高供养水平和用于供养服务机构配套设施建设。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