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崇拜的风俗
栏目分类:国学资讯 发布日期:2016-06-21 浏览次数:次
清代的苑平县,每年的五月十三日,在通向关帝庙的路上都会出现一队由旗幡引导,乐队紧随,鼓乐齐奏的庆贺队伍,引来无数围观的群众。这是给关帝爷进献刀马的礼仪队仗。那柄刀,是由铁打做的,重八十一斤,完全符合青龙偃月刀的标准。赤兔马是用纸扎的,高近二丈,马身上披着绿鞍,衔辔上描着金错花纹,非常气派堂皇。苑平的进刀马,是祭祀关帝的民俗之一。纵观有清一代,各地这类习俗,形形色色,非常丰富。自清代以来,关帝无疑是最走鸿运的神。他的神庙遍布于全国城乡,神庙以外,几乎家家都为关帝像供奉丁香火,汉族之外,满族,蒙族都极为尊重他。围绕着祭祀关帝的活动,形成了一系列习俗。而关帝信仰在民间的。普及,与道教的推动有着密切关系。
广泛吸收民间的神,是道教不断壮大声威的途径之一,也是控制神权、吸引民众信仰的一个重要手段。佛教在逐步中国化的过程中,也是这样。比如关羽,就被中国的僧徒立为伽蓝神。关羽在道教中更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他很早就进入了神将的系列,或称吴朗上将,或称馘魔关元帅。万历二十年(1592),道士张通元请皇帝对关羽进爵为帝。过于二十年,关羽就被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虽然佛道二教同时争夺这位民间传说和崇祀的“英雄”,但道教的力量更大一些,在民间祭祀中,还是道教所立的关公庙、关王庙(明以前)、关帝庙(明以后),享受的待遇要优厚得多,以至万历四十二年(1614)后,佛寺中关羽的伽蓝地位让给了尉迟恭,关帝不再替佛做奴仆了。道教的社会影响不及佛教,但在对中国民间神祀的指导方面则远远超过佛教。这也并不奇怪。佛教作为外来的宗教,尽管已经中国化,但佛菩萨毕竟是远自西域的。五台、峨眉、普陀、九华山成了四位菩萨的道场,但无法改变西天诸佛的形象。道教则完全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他的神仙系统与民间神及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发生紧密的联系是自然而然的。即以关云长而言,仅仅是持刀的护法伽蓝未免太寒酸相。他在道教中的“关帝”身份大致上直接从历代皇帝的褒封而来,似乎更为“名正言顺”。第一个给关羽神上封号的是道君皇帝宋徽宗,之后共有十五个皇帝为关羽加封授匾。当阳关陵庙中关羽的神道碑上刻着“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汉前将军汉寿亭侯”,关陵正门上书“威震华夏”四个大字,是清同治帝写的,有了历代帝王的褒封,关羽坐稳了“武圣人”、“圣帝”的位置。清代赵翼说:“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塞垣,凡儿童妇女,未有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陔馀丛考》卷三十五)除了最后一句有些夸大其辞,其余大抵是实录。
关帝的神像,在多数庙中都是塑成红脸长须,丹凤眼,卧蚕眉,披战袍(多绘成绿色),正襟危坐。一旁站着黑脸周仓,手扶青龙偃月刀,另一旁站着白脸关平,手捧关帝大印。这形象,源自“三国演义”的描写。至于那过分夸张的紫红脸膛说是表示神的忠勇,可能是从舞台上的脸谱移植过来的,这些也不足为怪。但若走进不那么正规的小庙,便会发现关帝擎起的右手上挂着一架小小的桑弓,搭着支木箭,说是打仗吧,那小弓是不济事的,与关圣的威风凛凛也不成比例。原来,这是古代的所谓弧矢,为生男之兆。凡生了男子,在户外挂桑木弧(弓)矢(剪),可保男孩平安。民间求神庇护重要内涵之一,就是要祈求家国平安、子嗣繁盛。“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生育下男孩的家庭不免到处求神拜佛。其中常去祈求的地方便是关帝庙。人们相信他有给人送子嗣、保佑小儿成丁的能耐,于是又依照这种设想给他手上挂上弧矢以作象征。
关帝是武将,本来不管子嗣,管子嗣的民间称送子娘娘,或说即是观音,民间传说,一次关帝爷外出,周仓在家看门,喝了几口酒正迷着打盹,朦胧中听到有人用三牲祭献,一时高兴便扔下上上大吉的签,应允了他的祷告。再一细听,方知他求的是子嗣,这可不是关帝庙的职司范围,于是略施小计,到了孙娘娘的子孙堂里偷了个状元郎给那家送去,后来事情闹大了,官司一直打到玉皇大帝的金銮殿。这一民间传说显然是讽刺关帝爷管子嗣是不务正业。但一般老百姓却仍然愿意相信关帝庙中求子嗣也同样灵验。
如果说,关帝管子嗣是神格的变异,那么在关帝面前义结金兰便是正道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早已被人奉为异姓兄弟情义的楷模,所以每逢关帝生日,便有人一伙伙地到庙里致祭并结拜为异姓兄弟,以后有些帮会在吸收徒众时,也往往在关帝像前点起香烛,举行仪式。关帝义气干云,不仅汉族民众知道,清朝统治者也很会利用这一点。据《清稗类钞·祭祀类》记载,清人“羁糜蒙古,实利用三国一书”,清世祖未入关前先征服蒙古诸部,与蒙古诸汗约为兄弟,引桃园结义事为例,满洲自认为刘备,以蒙古为关羽。入关以后,又累次加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所以蒙古人除信仰喇嘛教外,所最尊奉的,便是关羽。蒙古王公以关羽自居,像关羽事刘备那样服事清皇朝。关羽在清代政治上有此妙用,倒是他生前梦想不到的。
关帝在清代满、汉、蒙并尊,所以祠庙遍于国中,而且如上面所述,关帝既是神通广大的伏魔大帝,又是忠义的人格化偶像化,所以它不仅庙宇遍布城乡,就是在帮会中、民间宗教中都受到奉祀。近代商品经济发达,五湖四海的商人汇集都市,各地同籍商人照例在各地建有会馆,会馆中例祀关帝。甚至可能开始时先由同籍商人共建关帝祠,作为同仁厘定条规,协调行动,解决纠纷之所,然后才写为会馆。会馆祀关羽,既有客居他乡求神灵庇护的涵义,又有借鉴于他的忠义正直,让他监督同仁讲义气,讲团结的涵义。
关帝的生日,民间多认为是五月十三日,但有人考证五月十三日是关平的生日,关羽本人则生于汉桓帝延熹三年(160)庚子六月二十四日,不管怎样,民间给他祝寿,还是放在五月十三日,传说这天照例要下雨——关帝爷这天要磨大刀,那雨便是磨刀水,所以这雨称为磨刀雨,如果溪中水涨,那么便称为“涨大刀水”。其实这日子正赶上雨季,尤其在江南,五月十三日正处于梅雨季节开始之后,下点雨是寻常的事。自然,相信他生日是六月二十四日的,便把寿礼安在了他们认为正确的那一天。
对关帝的祭祀,以五月十三日最盛。关帝庙不用说,地方官改祭、百姓烧香敬献闹成一团。而清代苏州等大都市中各地的会馆,还在十三日前夕,就准备好了三牲,为明天的大祭派用场,同时开始演戏。这戏是为酬神而演的,当然观众还是会馆同仁及邻近的市民。而一般的居民,也例行致祭。比较早的时候,士大夫家杀白雄鸡致祭,但在清代中叶后已渐少见。一般的祭法无非是点香烛,在家中悬挂的关帝神像前上供晶,放爆竹、鼓乐齐喧。尤其是商人,祭得特别地虔诚热闹,原来民间传说财神有文武之分,关羽既是伏魔大帝,又是武财神,商家岂能不分外殷勤?所以到了这一天,那市集上,大街小巷鼓乐声、鞭炮声、喧哗声整日不绝。
关帝圣诞的祭赛以外,人们逢灾染病,去庙中烧香祈祷的也很多,倘蒙神指点佑护之后逢凶化吉,那么又得烧香还愿,酬谢关圣帝的恩情。不仅关帝被视作灵验的神灵,他那柄青龙偃月刀,也端的非同小可。有人久病不起,往往到庙中许愿,将那柄大刀请回家中,裹以红巾,每日香烛上供,据说也灵验得很,只是这刀要大庙里的铁刀才行,倘是一般小庙泥塑周仓手上的木刀,便不济事。这种迷信习俗,在旧时代缺医少药的农村,尤其盛行。至于那柄饮过多人血的大刀有没有能耐对付细菌病毒,古人是想不到去研究的。
(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研究室编《中国道教基础知识》,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