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国学资讯 >

面具:藏戏宗教文化
栏目分类:国学资讯   发布日期:2016-06-24   浏览次数:

  面具在藏语中称“巴”,是一种集宗教文化、传统艺术和民间风情相结合的文化现象,在西藏有着悠久的历史。西藏面具以藏族的原始祭祖和藏传佛教为背景,种类丰富、色彩鲜明、形态各异,主要用于各种民间表演活动,它与人们日常生活、劳动、娱乐有着直接的关系,遍及西藏各地。

  谈起西藏面具的分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叶星生对记者说:“西藏面具可分为宗教面具和民俗面具两大类。宗教面具又分为跳神面具和悬挂面具。跳神,藏语称之为‘羌姆’,西藏佛教密宗寺庙每逢重要的佛教节日,都要举行跳神活动。西藏跳神不是一般的舞蹈娱乐活动,而是一种宗教仪式,其目的是宣传佛教教义,‘驱魔逐鬼,拔除不祥’。

  西藏佛教密宗最初的跳神活动,只限于寺内喇嘛观看,俗家人不能观看。跳神面具本身带有严肃的宗教含义,不同形象的面具代表着密宗中不同的佛、菩萨、本尊、护法等,因此每年不同季节的法会,会有不同的跳神内容,出现的面具也不尽相同。第二类,是悬挂面具,比较典型的是在布达拉宫和色拉寺中。悬挂面具又分为两种,一个是供养的神,还有一个是被苯教收复的妖怪,降服后被挂在柱子上供养,作为佛教的奴仆。”

  悬挂面具在材质上多用泥、皮革、纸浆等,置于寺庙殿墙、梁上让人们供奉膜拜。面具面谱有护法神、明王明妃、地方神等,另外还有“赞”(男鬼)、“帕姆”(女鬼)等不同等级的“随奴”。最接近现实又表现现实的宗教面具是一批被称作介波(鬼王)、赞(山妖)、巴姆(魔女)的鬼卒面具,这类面具充分显示了藏族宗教极为特殊而又神秘的文化现象。

  “在民俗上,体现在藏戏面具,它在西藏面具中最富有艺术情趣。总的来说西藏面具都很夸张,藏戏面具与宗教面具相比,更具有人性化,造型带有浓郁的世俗倾向和民间色彩。”说起“人性化”,叶星生给记者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比如藏戏里面有一个沙迦帕姆面具,沙迦生前是一位美女,因为作恶多端,死后就成为沙迦帕姆,就是沙迦女妖,披头散发,獠牙锯齿,很恐怖。其实她生前很美,但是内心很丑,所以就把她画成丑陋的样子。西藏面具和其他面具种类相比,更为诡秘和多元化,所以解读西藏面具首先要了解西藏的藏戏文化,要懂得西藏的宗教文化,这样有助于看懂西藏面具夸张表情下蕴含的深意。”

  谈到情态奇异的西藏面具,在人物构造与题材的选取时,叶星生对记者说:“西藏面具整体上与壁画、唐卡一样,色彩饱和、夸张,造型多来自于壁画的护法神,分为怒像和寂静像。西藏面具更多的是愤怒像,因为它主要用于镇压、平福、调妖的作用,风调雨顺。西藏面具核心还是苯教文化,万物有灵,降服各种妖魔。”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相关内容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