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座门”背后的历史变迁:北京大高玄殿
栏目分类:道教神仙 发布日期:2016-06-16 浏览次数:次
俗称“三座门”的北京大高玄殿三座牌楼
“三座门”
位于北京故宫西北角,北京西城区三座门大街23号,北海公园之东,景山之西,是是中国唯一的明、清两朝皇家道观。1957年被列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是专门供道士皇帝嘉靖皇帝做醮供的地方。因大高玄殿临街大门是并排的三座门,此地又俗称“三座门”。
从紫禁城的西北角看大高玄殿:清澈的护城河,大高玄殿的三座牌楼和两座造型玲珑的习礼亭,远处是景山的五峰五亭,万春亭巍峨屹立于顶峰,这可谓是老北京最优美的景致之一。可惜1950年大高玄殿牌楼和习礼亭因建筑马路而相继拆除。
历史上的大高玄殿
大高玄殿为明清规格最高的皇家道教建筑群,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是专门为嘉靖皇帝做醮供的地方。位于故宫外西北方,景山的西边。修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毁于火,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建。由工匠郭文英主持修建,使用的木料采自四川、贵州、湖广等地。大高玄殿东西宽57米,南北长264米,占地面积大约1.5万平方米。据史书记载,神殿建成之后,百官斋戒、行香、禁刑屠十日。大高玄殿作为“每岁大旱,则建醮祈雨,遣官礼拜”之所,平民不得出入。大高玄殿最后面的“乾元阁”上圆下方,象征着天圆地方,是在天坛的皇穹宇的建筑式样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创新而成,形制独特。
“三座门”清代老照片
清朝时期,大高玄殿经过维修继续被用做皇家道观,清朝皇帝每逢初一日、十五日照例要到大高玄殿拈香行礼。特别是逢大旱或大涝,皇帝均要在此进行祭天祈雨等活动。康熙年间因避讳改名大高元殿,后又更名大高殿。清宫档案记载,大高玄殿先后在雍正八年(1730)、乾隆十一年(1746)、嘉庆二十三年(1818)进行大规模重修。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清宫档案记载,法军占领大高玄殿十个多月,大高玄殿的建筑和陈设文物遭严重破坏及掠夺,大批雕像、法器、经卷被法军抢走。
《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准备回北京,清廷急令吏部尚书张百熙修复北京的道路,内务府大臣世续等人趁机提出,大高玄殿是皇家道观,应当修复,可交与张百熙和京城道路工程一并修复。此提议获得允准,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令张百熙等主持修复大高玄殿。预计两个月内完成修复,但因经费困难,直到光绪二十九年一月(1903)才草率竣工。过了几年,大高玄殿建筑便险情频发,部分殿宇发生漏雨潮湿,而清廷当时已经无力维修。1924年,清朝逊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大高玄殿和太庙、景山均被移交给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1925年,又交由新成立的故宫博物院管理。此后,故宫博物院对大高玄殿的瓦顶进行拔草,补渗查漏,油饰殿门,维修围墙。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大高玄殿被日军占用。抗日战争胜利后,被国民党军队接管。随后,故宫博物院收回了大高玄殿的管理权。
民国年间的大高玄殿全貌
新中国成立后,大高玄殿被军事单位占用,并划为军事禁区(称为“三座门”)。1998年和2000年,全国政协两次通过提案,呼吁将大高玄殿归还给故宫博物院。2000年11月,中国古建筑专家郑孝燮、罗哲文等人发布《关于收回大高玄殿作为文化设施的倡议书》。随后,季羡林、侯仁之、罗哲文等德高望重的学者又联名发表呼吁书,希望大高玄殿尽快实现腾退。2005年夏天,大高玄殿成为首批被北京市文物局下发《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的文保单位之一。当时,由于年久失修,大高玄殿内的各处建筑大多损坏严重,彩绘严重脱落,大高玄殿正殿前月台汉白玉石栏多有风化腐蚀倾坍现象,九天应元雷坛前被接建红砖简陋房屋多间,院内搭建多座办公建筑,火灾隐患严重。2010年6月11日,其占用单位与故宫签订《移交协议书》。2010年7月8日,北京市政协委员视察了这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要求尽快腾退,修缮后向公众开放。2011年6月,经过协商,故宫博物院收回了对大高玄殿的产权,随即对大殿进行抢修加固和测绘工作,并准备开始大修。2012年4月,修缮工程竣工。2013年5月,大高玄殿已正式归还故宫,并计划于2015年免费开放。
今日整修后的大高玄殿外貌
大高玄殿面积约1.3万平方米,成南北向长方形,总建筑面积约5300平方米。现存主要建筑自垣墙所开辟的3座门,护以石栏。内有大高玄门、钟鼓楼、东西配殿、大高玄殿、九天应元雷坛、庑殿。最后是一座象征天圆地方的两层楼阁乾元阁,入琉璃随墙门,为过厅式的大高玄门,三间单檐歇山顶,左右各有偏门一座。门前原有旗杆,现仅存基座。汉白玉石栏杆亦基本无存,丹陛虽略有破坏,但图案仍然可见。大高玄门后两旁有钟鼓楼,各高两层,单檐歇山顶。进入大门后,仍然是三座门(俗称二门),二门和正门很相似。二门大高玄殿门,门面阔三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调大脊,两边各辟角门。门内左右为钟鼓楼,为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钟鼓楼后即是大高玄殿主体建筑大高玄殿。
最后一进建筑为乾元阁,上层为圆攒尖屋顶,覆以蓝琉璃瓦,象征天;下为“坤贞宇”,方形,覆以黄琉璃瓦,象征地。
大高玄殿规制
大高玄殿正殿名。面阔七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前有月台,左右配殿各五间。康熙年间为避“玄烨”讳,将大高玄殿改名大高殿。民国后现改旧称。
大高玄殿彩绘全为金龙和玺彩绘、前檐明、次间各装四扇四抹隔扇门,两稍间为槛窗,均为三交六碗菱花格。大高玄殿座为青白石须弥座台基,围有汉白玉石栏杆。殿前为月台,正面踏跺三出,中有云龙丹陛,大高玄殿内供奉有三清像。大高玄殿汉白玉石栏杆多有破损,云龙丹陛保存完好,殿内供奉的三清像已无。
正门内的两座习礼亭,上世纪五十年代被坼除
大高玄殿门前原有东西习礼亭及牌楼三座。三座牌坊呈品字形排列,均为木制,是四柱三间的形制,人俗称大高殿牌坊。三座牌坊正中都有匾额,为汉白玉石料,南牌坊北面所书为“大德日生”四字,南面所书为“乾元资始”四字。东牌坊西面为“太极仙林”四字,东面为“先天明镜”四字。中间印章为“乾隆御笔”。西牌坊东面为“弘佑天民”四字,西面为“孔绥皇祚”四字。匾上并无上下款,但匾中央有一颗钤印。陈宗蕃所著《燕都丛考》专有记载:“其题额,相传严嵩所书。牌坊中央安装了原来的牌匾,是整块汉白玉石刻制,石宽2.29米,高0.81米,厚10多厘米,重约1吨。牌坊拆除后,牌匾曾被用于日坛公园的一个石桌面,几十年来竟完好无损,也很稀罕了。”习礼亭也叫音乐亭。东名“阳真阁”,西名“阴灵轩”。构造独特,为五花阁式,三重檐,歇山十字脊,结构类似故宫角楼,但更为精美。有“九梁十八柱”之说。1950年代,为拓宽马路需要,习礼亭及牌楼被拆除。2004年,南牌楼得到重建。
牌楼汉白玉底座精美的雕饰
大高玄殿后为九天应元雷坛,为单檐庑殿顶,面阔五间,绿琉璃瓦黄剪边,绘旋子彩绘。坛前有月台,围有汉白玉石栏杆。殿内原供奉有真武大帝,两旁配殿各九间,绿琉璃瓦歇山顶。九天应元雷坛现状和大高玄殿比,略差些,彩绘和汉白玉石栏杆残缺的也较多些。
乾元阁:清帝祈雨之所
九天应元雷坛后为大高玄殿最后一组建筑,象征天圆地方的两层楼阁乾元阁,圆攒尖屋顶,覆以蓝琉璃瓦,象征天;下为“坤贞宇”,方形,覆以黄琉璃瓦,象征地。乾元阁原供玉皇大帝,是清帝祈雨之所。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