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国学资讯 >

楼宇烈:宗教场所变景点是践踏传统腐蚀文化
栏目分类:国学资讯   发布日期:2016-07-15   浏览次数:

  

  楼宇烈教授(图片来源:资料图)

  编者按:“天下名山僧占多”,佛教自东汉初年传入我国后,至今已发展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其文化的主要载体——佛教建筑大多与我国的美丽山水相结合。这笔有形的遗产和无形的佛教文化逐渐成为吸引成千上万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

  本文作者楼宇烈认为,宗教场所不应该变成一个旅游景点,它有旅游景点的功能,但是不能够把它变成旅游景点来进行旅游产业的操作,这些界限如果不划清的话,结果就是践踏传统,腐蚀文化传人,误导民众。

  风景区的资产究竟属于谁?它是属于全民的,还是属于地方上的小圈子的人?这个问题比较清楚,全国的山河都应该是全民的,不应该拿全民的资产去为一个地区、局部的民众谋福利。

  我在过去没有听说过到一个风景区要买门票的,这个历史上都没有的。我去爬一个峨嵋山先交一百多块钱,爬个五台山、普陀山、九华山都要交钱,朝个四大名山,交不起门票钱。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不解决的话,国有资产的流失大概就会从这里开始。

  寺庙卖门票,其实所有的寺庙都清楚,寺庙卖门票也不是寺庙本身要卖门票,都是地方财政的要求,然后寺庙去卖门票,有的多,有的少,区别很大的。

  最近我去西安开个会,就到终南山的楼观台去看看。那里有个破庙要卖65块钱的门票,我没带老年证,他说带老年证也要买门票,但是可以打个折。寺庙收门票,也是给寺庙抹上了一层不光彩的东西。

  更严重的问题是,我们现在把宗教信仰场所都变成了旅游景点,这个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不能把宗教场所变成旅游景点,宗教场所是宗教信仰者神圣的地方,你信仰这个宗教,你就上这个庙里面来,你不想信仰宗教,就不要来。那么我想看看,也可以,我敞开,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来。

  现在的宗教场所变成旅游景区了,都让旅游公司包了,领导开个车过来,把旅游者都拉到这来,这对宗教是一个严重的腐蚀,宗教场所的性质发生了变化,长期这样下去,本来中国的宗教就缺乏一种神圣性,现在就更没有神圣性了,到寺庙里面像闹市一样,甚至比闹市还闹市,里面随意地吃、喝、扔东西,到处喧哗,还能成为一个宗教场所吗?长此以往,我们的宗教场所就没有了。

  前些日子,报上有篇文章,标题我觉得非常好,“有些文化遗产是不能做文化产业的操作模式”,这一提法很好,不是全部的文化遗产,但有些文化遗产不能做文化产业操作的模式。

  文化遗产是我们的一种责任,而不是给我们的一个招牌,让我们用这个招牌去招商引资,去发财。这个必须要弄清楚,任何登上了遗产的名单,就是告诉我们有这样一个责任去保护遗产,而不是借着遗产这块金字招牌来发遗产的财,做产业文化的操手,这个是我们现在整个文化产业里面的大问题。

  文化当然可以做产业,但是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可以做产业。宗教场所不应该变成一个旅游景点,它有旅游景点的功能,但是不能够把它变成旅游景点来进行旅游产业的操作,这些界限如果不划清的话,结果就是践踏传统,腐蚀文化传人,误导民众。

  【相关阅读】

  楼宇烈:中国儒家“宗教化”的进程被遏制了

  来源:共识网、凤凰文化

  儒教或是儒家,在历史上确实有一个宗教化的过程,这是其一。另外,儒家在中国文化中所起的社会作用,确实也相当于西方传统宗教的作用。这两点确实是不可否认的。

  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提出了“大一统”的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儒教是不是宗教?本来儒教的“教”是教化的含义,与欧洲宗教原来的意义接近,但由于近代以来欧洲宗教概念发生变化,变成了跟世俗、跟科学相对立的概念,以这样的方法和角度去衡量中国的儒教,很多人就认为儒教就是一种学理,而不是宗教。自近代以来,中国很多人就认为儒教不是宗教,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为了避免儒教和现今宗教相混淆,就都称儒教为儒家了。改革开放以后,很多学者又提出来一个观点,即儒教也是一种宗教。

  最初提出来并比较坚持这个说法的是任继愈先生。他也是我的老师,已于2009年病逝。他的理论主要是,一种文化不可能没有宗教,中国的文化里面也有宗教。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认为中国文化中没有宗教,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至少是不全面、不准确的。他认为儒教至少是具备了宗教所具有的那些特性:它有其经典,有基本的教义,还有传授传播这些教义的儒士,还有宗教的仪式;以宗教的性质来界定,好像全部具备。

  儒教或是儒家,在历史上确实有一个宗教化的过程,这是其一。另外,儒家在中国文化中所起的社会作用,确实也相当于西方传统宗教的作用。这两点确实是不可否认的。

  首先,我们说儒教有一个宗教化的过程,它发生于汉代,主要在西汉。汉代儒家地位急剧上升,特别是在东汉。西汉时期,我们知道定儒家于一尊的是汉武帝,汉武帝接受了当时的一些儒生,主要是董仲舒的建议,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应该讲,当时这还只是形式上的,因汉代的整个指导思想与治国理念是黄老之学,并不完全是儒家的思想。黄老之学在汉初一直是政治的指导理论,也有人说是道家里黄老学派起了作用。

  当汉武帝宣布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到他的孙子汉宣帝继位时,还有儒生向宣帝提意见,说他治国没有完全按照儒家的方法去做,汉宣帝就明确地告诉他“汉家自有制度,向来是以霸王道杂用,奈何纯用儒家”。

  这个过程中就有很多的情况出现,一是将孔子抬高到教主的地位,将孔子称为“素王”,素王就是没有王位的王,是个教主。

  同时对孔子重新进行了装扮,当时汉代也确定了“五经”(《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作为儒家最根本的经典。

  围绕着“五经”这时就出现了一大批的纬书,有经就有纬,就像我们织布有经线也有纬线,地球也有经线和纬线。“纬”是配合“经”的,这些纬书对孔子做了描述打扮,说孔子的脑袋很大,脑袋上还有坑,有河马那样大的嘴,这种描述下孔子已不是人了,而是一个神,这就将孔子神化了。

  另外,还完成了很多教典的整理,如《礼记》。在古代,礼有三礼:《周礼》《仪礼》和《礼记》。《周礼》是讲官制,官的制度和职位这样一些内容,《礼记》主要是来阐发《仪礼》的思想,而《仪礼》里面则规定了各种各样的仪轨,用以管理人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这样一些事情。纬书出现后,对这方面的介绍就更加细致,所以儒家在汉代有类似宗教化的趋势。

  只是到了汉末,因为儒家强调人的道德品行是评判人最根本的原则,汉代对人才的选拔,也就遵照这一原则来进行。

  汉代选拔官吏是怎样一个制度呢?叫“察举制”或“荐举制”,即考察、推荐、察举、荐举。哪些人会被推选出来呢?当然有很多的条件,但有一条最重要,那就是“孝廉”,孝和廉是基本条件。

  推举都是基层推举,由乡里或村里推举,层层上推,大家公认这是个大孝子就可以推举,当然也不是随便推了就算数,还要认证。除了孝之外还有廉,廉指清廉、廉正、刚正不阿。

  这个本来应该是很好的事情,但什么事情都是这样,推行久了就会弊病百出,最后出现了很多很虚伪的、沽名钓誉的“孝廉”,实际上他既不孝也不廉,但故意装出很孝很廉的样子。

  按照儒家的观点,怎么算孝呢?除了生前好好供养父母,死后还要守丧三年,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为什么呢?你从出生到能够独立活动,至少需要被照料三年,所以守丧也要三年,这是孝的重要标志。

  这个在中国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你当再大的官,父母去世都要马上停职去守孝,明清都是这样,这是衡量一个人很重要的一个指标。

  汉代时就是以这样一个标准来选拔人才,所以很多人就装作很孝,父母死了、埋葬了,他就在墓边搭个草棚子待上三年,有时还不封墓道,在墓道里生活三年,沽名钓誉。其实这只是一个形式,他在墓道中什么都干。到汉末就出现了一大批伪君子、假道学,人们对这些现象非常痛恨。

  另外,“五经”已经到了这种地位:很多人都去注解“五经”,五经中的一个字就有上万字的解释,人一辈子读经都读不完,被称为“皓首穷经”。因此汉末学风上就有了很大的变化,产生了“玄学”,意在恢复人的自然本性。

  由于以上几个原因,儒家宗教化的进程就被遏制了,要不然的话,它完全可以成为中国的宗教。

  汉代整个儒家的进程一是宗教化,二是制度化。宗教化被遏制了,而制度化应该说是成功了:汉以后基本上历代统治者都是按照儒家理念治国和制定各项政策。

  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取得了政权稳定下来以后,首先要做两件事:一是制定和完善各种各样的制度;二是修前朝历史,就是修史。所谓修史就是为了吸取前朝的历史经验,吸取前朝兴起的经验和灭亡的教训,中国非常重视历史作为借鉴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儒家确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我们可以看到,儒家确实起到了像欧洲古代宗教的社会作用,它管起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有各种各样的规范。

  《礼记》里记载有各种各样的礼,最重要的有六种:冠礼、婚礼、丧礼,祭礼、朝聘礼、乡射礼。六种礼把整个社会生活、个人生活都涵盖进去了。

  冠礼就是成年礼,近几年国家也在逐步恢复成年礼,很多地方都在做,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冠指戴帽子,成年了嘛,就是成年礼。婚礼就是合一姓之好,传万世之宗,传宗接代。

  丧礼就是人死了,死后要隆重地悼念,为什么?报恩啊,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报答父母之恩,社会风气就会变得淳朴。

  祭礼,也是一种报恩,祭天地山川,天地山川赋予并养育了我们的生命。乡射礼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社区生活,体现了尊老爱幼这样的精神。

  朝聘礼,任用人、聘用人,任命,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慎重举行。现在学校中不也有了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以及聘任礼吗?这些都是大事,所以要“齐之以礼”。

  如果从这些方面来讲,儒家确实起到了类似传统宗教这样一种社会作用,比较符合传统宗教的概念,但它不符合近代以来的宗教定义,所以就出现了争论:有人认为是宗教,有人认为不是,争论不休,一直到现在还是莫衷一是。

  我们说,即便说它是宗教,它也体现了中国宗教的特殊情况:儒教虽然起的作用与西方古代宗教相同,但它的整个理念和表现形式却是很不相同,这里面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梳理。

  我们不能因为它起着与西方古代宗教相同的社会作用,就忽视了其作为中国宗教的特殊性,而恰恰要重视由其特殊性所反映出来的中国宗教与西方宗教的差异,从而弄清楚中国宗教观念的特点,以及中国人独有的宗教观念。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