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国学资讯 >

紫砂:传统手工艺如何传承
栏目分类:国学资讯   发布日期:2016-07-17   浏览次数:

  

  吴小平作品:“松竹梅系列三友壶”之一

  

  顾道荣作品:“引路壶”

  自古,琴棋书画诗酒茶便被视为文人士大夫彰显品位的重要途径。如今,从明清开始兴盛的红木家具也成为文人书房不可或缺的“标配”之一。而茶与家具则通过紫砂壶这个载体,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紫砂壶与红木家具一脉相承,不论从制作技艺还是装点家居环境来说,都是我国传统手工艺术的精华。

  日前,笔者参与了由北京红木家具企业积庆堂主办的“紫砂蕴香”传统手作艺术宜兴市体验之旅活动。在4天的走访中,笔者亲身感受到了紫砂艺术的震撼,同时也引发了思考:紫砂艺术、红木家具等传统手工艺,该以怎样的方式去传承?

  源远流长的紫砂艺术

  宜兴紫砂为茶而生,因茶而起。宜兴盛产茶叶,自古名山出名茶。宜兴的国山芬茶始于三国孙吴时代,唐朝曾将宜兴名茶列入贡茶之一。到了宋代徽宗年间从皇室到士大夫都提倡品茶。苏东坡在宜兴蜀山讲学时,讲究饮茶,有所谓“饮茶三绝”的美称,即茶美、水美、壶美,惟宜兴三者兼备。于是便有了“青烟白菜炒米饭,氐壶天水菊花茶。”的佳句。明代起,人们的喝茶方式逐渐改变,开始使用沸水冲泡茶叶,茶壶因此应运而生。而在众多材质的茶壶中,人们又发现用紫砂茶壶泡茶最佳,因此宜兴紫砂茶具备受推崇。

  紫砂藏家、北京泓亭通达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鸥介绍,宜兴紫砂主要产自宜兴市丁蜀镇。在丁蜀镇黄龙山一带的岩石中,蕴藏着紫砂泥,其质地细腻、可塑性强、渗透性好、品质极优,经过加工处理后,可直接制坯,熔烧出的成品典雅精致,俏丽多彩。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紫砂制壶专家程辉介绍,紫砂始于北宋,真正存世的紫砂传世器则始于明朝中晚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近年来,饮茶之风日盛,养生意识愈浓。紫砂茶具在泡茶的同时,经过长久使用,器身会因抚摸擦拭而变得气韵温雅、光润可爱。作为一件可以日常使用的艺术品,紫砂壶既提升了生活品味,又增进了艺术修养,还可以修身养性,享受养壶把玩之乐,因此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紫砂茶壶由于其突出的发源地文化特征,不仅成为宜兴的城市名片,紫砂及其延伸产业也成为当地百姓的生计所依,名家大师的紫砂作品更深受藏家喜爱。

  精湛技艺面临传承危机

  手工艺行业讲究灵感和创作,早在明清时期,艺人们制壶便能“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种种变异,妙出心裁”。如今,丁蜀镇紫砂手工从业者众多,几乎家家制坯、户户捶泥,门派林立,行业高度分散。

  笔者在走访中了解到,紫砂壶的珍贵在于它的不可复制性。手工艺人在制壶时,几种泥进行混合就能调成多种颜色,而泥的比例不同,又能产生不同颜色,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少有文字进行配比记载,全凭艺人的经验。在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顾道荣的工作室里,年近八旬的老人从陈列柜拿出一把名为“心语”的紫砂壶,作品圆润饱满,简洁雅致,是顾道荣珍视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最终被积庆堂董事长梁伟鸿收藏。

  据程辉介绍,在紫砂壶行业存在技艺不外传的现象,即便是子承父业,父亲的绝技儿子也不一定能完全掌握。而且在行业中,艺人们多为随性创作,基本没有图纸或壶的尺寸标注,即使有也是简单草图。程辉说,要做好壶,在通过3年的拜师学习,掌握基本技能后,关键是看个人悟性,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从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这种现状不利于传统制壶工艺的传承。优秀的大师在老去,初入行业的新鲜血液得不到真传,作品往往形似而神非,那么千百年之后,我们还能看到真正的紫砂手工艺术吗?

  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认为,作为受大众喜爱的、具有高附加值的小众文化产业,紫砂壶的艺术创作应与经营销售分离,小众文化产业更应创新销售和经营模式,来培养大众的认可,以扩大需求、刺激消费。

  保护传承需众人努力

  在参观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吴小平的工作室时,她表示,制壶艺人们有着对艺术的爱好和追求,其中很多人都喜欢沉醉在自己的艺术天地里,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再在孤独中得到升华。

  “躲进小楼成一统”是紫砂大师的常态。这样的创作风格,诚然是出好作品必须具备的品质。如在高级工艺美术师鲍利安的创作中,因为梦到父亲,因此在制壶中得到灵感,便形成了2005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作品“思忆壶”。

  梁伟鸿作为红木艺术家具企业的负责人,由于他的考古经历出身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他不仅对红木文化饱含深情,对其他中国传统文化也非常热爱。当他看到如此震撼的紫砂艺术,也在不断思考如何让国人乃至外国人看到优秀的传统艺术精品。

  对于传统手工艺如何传承,梁伟鸿也有自己的想法,如让精品手工艺作品走出国门,在国际知名的艺术殿堂展示;对手工艺者的生活状态、创作理念甚至创作过程进行影像记录,让人们了解手工艺的珍贵和价值等。他认为,当代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应当建立起保护意识,希望有更多有识之士参与到对传统手工艺的宣传、推广及传承中。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