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道教神仙 >

太乙五行拳的传承与创新
栏目分类:道教神仙   发布日期:2016-06-16   浏览次数:

太乙五行拳的传承与创新

太乙五行拳是武当武术的核心拳种,现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确立了这一拳术品牌的权威地位。学习、研究、传承这一宝贵的遗留拳种,是我们每一个武术爱好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现有个别拳家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打着创新的旗号将这一拳种改得支离破碎,这不仅贻误学拳子孙,也有违武术传承之道,此种现象当于纠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太乙五行拳不是不容许创新,而是要在深入学习研究情况下,在弄懂弄通其原理与内涵的情况下,在原汁原味一老一实的传承基础上,才谈得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太乙五行拳的传承与创新

太乙五行拳

一 当前要务是深入研究、系统传承这一非遗拳种

拳道合一是武当道家功夫的至高境界,而太乙五行拳正是“拳道合一”的上佳演绎。只懂拳术不明道理,或者只晓其道不懂其拳,都会在传承这一非遗拳种的过程中有所偏废。为了更好地挖掘整理,系统传承这一非遗拳种,根据国家级非遗项目武当武术代表性传承人赵剑英太师的生前遗愿,2011年7月,由湖北省级非遗项目武当武术代表性传承人覃献平发起成立了十堰市武当太乙五行文化研究会。根据赵剑英太师的生前研究与该研究会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我们对太乙五行拳之所以会成为非遗拳种至少有了一个窥斑见豹的认识。

(一)把握其特点,才能更好地传承这一非遗拳种

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表明,太乙五行拳主要有五大特点:一是以道家学说为拳术指导原理;二是养生与技击的有机结合;三是依循九宫走圆化柔;四是动中求静,静中求动的变化之道;五是擒拿封闭的技击特色。

作为与太极同一流派的内家拳术,太乙五行拳与其它太极拳术比较,有异有同,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初看起来,它也讲阴阳相生,虚实变化,动静相宜,刚柔相济,养生与技击相辅相成,但细研起来,其同中之异却大有讲究。

首先,从原理上看,太乙五行拳的拳理更注重以阴阳八卦五行的道家学说为指导思想。

它对太极之母的阴阳学说作了深入的诠释,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运动变化构成。这五种物质既相互滋育,又相互制约,其相生相克的关系不断运动变化,循环无尽,往复无穷。而五行与自然界的方位、人体脏腑又具有相对应的关系。太乙五行拳正是侧重以五行学说而创建的武功。“心息相依,任其自然”是演练该拳的总刚,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观点,也是道家的目的。“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是此拳技击法则,也是道家养身防御的处世方式。在养生方面,它依其五行相生相克之数,调节阴阳平衡。并结合“五禽戏”中的象形动作,猿形壮肾,鹿形壮脾,虎形壮肺,熊形壮肝,鹤形壮心。在技击方面,又体现为五行相克之数,强调阴柔克阳刚。从内涵到形式处处都突出了五行学说的特点。

譬如,太乙五行拳起势中定为土,五行中土有生化万物之灵性,而脾属土,脾又为生化之源,象征生命起源。脾之生化万物需心(火)温热之,面向南,脾得以火温热而生化水谷之槽微。继而向东,东属木(肝),以木助火(肝藏血济心),火太盛则伤脾,又由南转向西,金克木以止火旺(肺气靖可抑制肝阳上亢)。以此类推,循环往复整套拳势,尽其相生相克之数。而在技击上,集中体现出五行的相克关系。按此理依次编排技击动作,如“双峰拜日,白猿出洞”等招势向南破对手双风贯耳,擒拿后转向西扑敌于地(火克金)。“豹子含美,仰颈惊林”一式,面北擒敌腕于自己颈部,抬肘摆向右转扑敌于南(水克火)。纵观此拳23式,招招按此法排列推绎。养身与技击达到了高度的契合,从中可以明了,太乙五行拳的演练路线始终紧扣五行相生相克之理,在八卦九宫中井井有序地运行。

太乙五行拳的传承与创新

拜师学拳

正如先贤论太极:“而每着之中,五官百骸顺其自然之势,而阴阳五行之气运乎其中。”“然气非理无以宰,而理非气无以行。故理与所气不相离而相附,此太极根无极者然也。”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源头。知晓其理,不仅对我们对传承中华文明有所补益,更是在中国医学领域发挥的作用至今仍是有目共睹的。实践证明,太乙五行拳的开合变化,运动五官百骸的方式方法对人体健康都是十分有益的。明了它运行的原理,才会使我们更好地传承这一非遗拳种。

其次,从拳术上看,太乙五行拳的整套拳路依循着阴阳五行玄妙而严谨的运行规范。

从套路方位线路来讲,太乙五行拳分阴阳、定五行,踩八卦,窜九宫。其招势都要阴阳相渗,各有虚实开合,整套拳路确定五行方位之后,为取相生相克之数,在八卦中千变万化。由于在太极圈和四正四隅中不断变化便形成了在九宫中窜游的格局。

从拳势来看,它处处走圆化柔,无楞无角,不见拙力。上体颇像太极拳,但比太极拳拘谨些,绝对强调腰随胯转,肩胯相对。下体则像八卦掌,却没有八卦掌开步大。“柔似蚕作茧,形似蛇之行”是其特色。

从拳架开合和拳术劲路看,它属于小架子拳,可“拳打卧牛之地。”

劲起于足跟,发于胯腰,至肩臂而达手梢。强调大幅度转展胯关节,致使下肢根基稳健。虽说整套拳术打下来不过方丈之地,却似行云流水,劲势无穷,飘飘欲仙的道家风貌尽在其中。

从调息法来分析,该拳以意为主,尚意不尚力,强调意先行,以意念导引人体内外之行动,是典型的动中求静的修炼方式。

从技击角度看,作为防守型拳术,“辨位于尺寸毫厘,制敌于擒扑封闭”是其特色,其点扣穴位之术,堪称擒扑一绝,非一般拳术所有。

(二)挖掘整理其遗产,方能原本而完整地继承这一非遗拳种。

经过近三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终于揭开了作为道家龙门派上乘武功的武当太乙五行拳的神秘面纱,并在研究与推广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由于多种原因,我们对这一非遗拳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不够系统完整,亟需在以下方面补充完善提高:

一是挖掘其内涵,还原其外延,提高研究这一非遗拳种原本性与完整性。

由于历史秘传的原因,我们对其武功的原本性和完整性认识是不足的。简略疏理一下武当太乙五行拳传承延续的脉络,便可知保留这一非遗拳种的珍贵与难得。

武当太乙五行拳原名“武当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式”,由明朝弘治年间武当山道教龙门派第八代宗师张守性,以祖师张三丰太极十三式为依据,融合汉末名医华陀的健身“五禽戏”及道门传统的吐纳导引和技击创新而成。由此而至清末民初,此门功夫一直秘传于龙门派掌门人中,其间四百多年未泄民野。这主要是因为道门阶层等级森严,作为道教龙门派上乘武功的武当太乙五行拳,历代被奉为看家本领,只传于层次较高的道士,一般道人无缘问津,而世人更无从知晓了。

太乙五行拳的传承与创新

太乙五行拳

由于历史的机缘与时代的变革,此功夫的秘传之规才有了改观。其门规初变于第十六代龙门派传人李合林道长之手。他被俗家弟子金子弢诚心所感动,破例将其收为门徒。金先生方获得此门功夫,并悟得其真谛。其门规之大破于改革开放之初。1980年在山西太原的全国武术观摩大会上,时近晚年的金老痛感武当内家武术濒临湮没的绝境,出于对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珍惜之情,在会上公演了奇异而精彩的武当太乙五行拳。这是该拳种首次公之于世,由此也打破了社会上“武当无拳”的谬论。同时,金老本着“还拳于武当”的心愿,破例将当时湖北武当代表队的赵剑英收为嫡传弟子,并将太乙五行拳的拳功义理倾囊相授。此后,赵剑英带领子孙及其弟子,经过三十多年研习、推广,才开创了这一非遗拳种的中兴局面。

然而,随着金子弢先生、赵剑英太师等武林前辈的相继谢世,他们生前虽然对太乙五行拳的传承作了巨大贡献,但毕竟还有还有许多未了的心愿,还有许多对此拳种的拳功义理的真切感悟来不及整理,而成为他们临终前的遗憾。由此追溯于他们之前的那段长久的秘传历史,尽管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为我们保留了这一珍贵的非遗拳种,但毕竟著书立说的方式难得一见。这些历史的缺憾,都有待于我们及后人来弥补。国家为什么要对非遗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抢救性的挖掘整理,就是为了不再让其成为社会与时代的遗憾。责任感与使命感催促我们要对这遗留的高端拳种,进行深挖细掘,从内涵到外延,从拳功到义理,最大限度地还原于这一武当内家武功的古仆原貌,唯如此,才能原原本本、完完整整地传承好这一非遗拳种。

二是加强“拳道合一”的综合研究,提高研究这一非遗拳种的系统性。

太乙五行拳是“拳道合一”集大成者。在传承的过程中,时下有不少人偏重其拳功的研习而轻视或忽略对其道理的研究,更有甚者,在不明“拳道合一”的原理情况下,就将此拳种的招式与方位擅自改动,这些都有背于前辈的教导与非遗拳种的传承之道。而正确的传承之道应效妨赵剑英太师与覃献平大师所为。他们牢记先贤的教导,几十年如一日,老老实实地习练此拳功,细研此拳理,不遗余力地原原本本地普及推广此拳的拳法与义理,同时还将自己的研习实践体会,上升到理论层面,发表了多篇具有指导意义的论文。但他们并不满足如此,由赵太师生前倡导,覃献平大师发起成立了十堰市武当太乙五行研究会,其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也助推了这一非遗拳种的中兴之举。然而这些研究成果与社会的期望相比,与少林武功和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等非遗拳种的研究成果相比,还有差距。其差距主要表现在我们对武当太乙五行拳的理论研究上,还缺乏系统性。这都有待于我们去拾遗补缺,以有利于这一非遗拳种在传承中的普及与提高。

二 在原汁原味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其推广的方式与方法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也是武术发展的动力源。作为非遗拳种的武当太乙五行拳能不能在传承过程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回答当然是肯定的。然而如何创新如何发展,却值得斟酌。

一是要认识到原汁原味地继承这一非遗拳种是不可变动的前提

众所周知,武当太乙五行拳本身就是武林高手与道门高人集合而成的高端武术的创新成果,并经过十几代传人的补充完善,才得以保留这一珍贵的武林文化遗产。其拳术虽然只有二十三式,所蕴涵的内容与营养却博大精深。且不谈我们未知未掘的史料部分,仅就我们目前掌握的情况分析,就足以让我们去深入研究,好好消化。譬如,如何从中国哲学的层面,去解析阴阳五行学说的拳理;如何从养身健体层面去系统解析习练此拳的运动效果;如何从现代科学的层面去破析这一古典拳种的拳功与义理等。做好这些基础性的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其前提就是保留这一非遗拳种的古仆风貌,才能原生态地做好普及与推广的传承工作。这就像古典建筑的修缮、古典书画的装饰一样,只能“修旧如旧”保持原貌,违反此原则,就会造成大破坏、大贬值。

太乙五行拳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太乙五行拳

二是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可适当创新其传承的方式方法

创新武当太乙五行拳传承方式与方法,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尤其要在两方面倾注我们更多的精力:一是要加强其传承软件与硬件设施的建设,二是要与时俱进地搞好普及与提高的培训推广。这些工作综合起来,实际上是一项浩繁的系统性的传承工程。做好了既有益于武当,也有益于社会;既有利于当代,也有利于后世。

首先要加强其传承软件与硬件设施的建设工作

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已取得十堰市与丹江口市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多个民营公司的合资建设,正在倾力打造丹江口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武术传承基地。该基地选址于武当山九宫之首的净乐宫西侧,依山面水,环境宜人。占地23.38亩,预计总投资1.3亿多元,年底将破土动工。基地将依循“金木水火土”五行原理,以明清道家风格为建设特色,打造集高端养生、竞技、商务、教学、影视、旅游、环保为一体的多功能大型道家武当武术传承基地。竣工运转后将产生可观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在软件建设方面,该基地具有四大品牌效应:2006年武当武术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07年项目奠基人赵剑英被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武当武术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项目发起人覃献平获省级非遗项目武当武术代表性传承人头衔;2013年9月,该基地核心拳种“太乙五行拳”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7月,由覃献平发起成立的十堰市武当太乙五行文化研究会、武当武术传承基地挂牌,现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武术组织建立互访机制。

在该基地加紧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加紧与之配套的软件设施建设。如经营人才和教练员的人力培训,太乙五行拳等武当武术的教材教法的收集整理,还有这些教材声像软件的制作等等。这些软件制作,不仅要靠基地现有的人材,还要外聘相关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教授共同打造,才可有高质量高水准的非遗拳种的传承。

其次是做好普及与提高的培训推广工作

培训推广太乙五行拳的工作有三法可试:

一是办好初级班。对于那些初习武者而言,传授作为武当高端拳种的太乙五行拳就显得相当难学。我们可采取化难为易的方法进行培训。可借鉴一些行之有效的武术普及范例,如参考陈氏太极拳简编的的精要十八式、杨氏太极拳简编版二十四式等推广方法,将太乙五行拳中带有基础性的招势简编为精要式,使其易学易懂,更有益于身心健康。

二是办好中级班。对于那些习武健身养身爱好者,可将太乙五行拳基本拳功与义理教习之,特别是将这一拳种在养身方面的作用可在培训中侧重推广,以吸引更多期望强身健体的人群参与其中,助推这一拳种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正能量作用。

三是办好高级班。主要培训传承这一拳种的教练员。聘请相关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教授为导师,编写高级教材,不仅在养身与擒扑方面言传心授,更在拳道合一方面予以系统的理论指导。“知行合一”培训出来的教练员,方能在国内外胜任本色传承这一非遗拳种的重任。

三 结语

关于“太乙五行拳”这样的非遗拳种的传承发展,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论怎样,都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办事。这是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精神与要求,也是社会的期望,时代的重托。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相关内容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