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道教神仙 >

娃娃出家 武当道教子孙堂长大的道人们
栏目分类:道教神仙   发布日期:2016-06-16   浏览次数:

娃娃出家 武当道教子孙堂长大的道人们 从子孙堂长大的道人也称为娃娃出家,这些道人大都来自武当山方圆以内地方。子孙堂为何产生?为什么会有父母将孩子送到子孙堂?

文/谭大江

道教子孙堂,是指在道教的一个大宫观范围内,某些庙观专职或兼职收纳培养幼小道童的地方。关于它的起源,在中国道教史上至今尚未见到有关记载和考证。

风雨流变中的武当道教子孙堂

道教圣地武当(资料图 图源网络)

武当道教的子孙堂,大约在明朝中期已具萌芽,清朝中期正式产生,而盛行于清朝后期。这种状况到民国时仍有踪迹,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不复存在。

武当道教子孙堂为何出现

道教子孙堂是道教在历史上衰落时期的产物。它的设置一般出于这样一种目的:

一方面保障道场后继有人;另一方而保障道人年老时有人照应。

武当道教子孙堂,自明前期以上无史可考。其间大抵原因是,明以前时期,武当道场大多是清修道士,他们常独来独往,很少带徒弟,即是收徒也仅是收成年徒;可明朝前期,自洪武到洪熙其间近六十年,武当山各宫观道士大多是由皇帝下旨、或由武当道教的提督、提点(领六品正印)推荐,从全国各地道教庙观选拔而来,这些道士的生活开支全由宫廷支付,并且很优厚,所以这些道士既无权利也无必要收徒。

但是,在明前期的数十年里,因为武当道教宫观规模庞大,大小建筑群有数百处,遍及武当山一百多里方圆,且香火旺盛,钦选的几百乃至上千名道士实际上越来越难以应付道场局面,这时各庙观已逐渐有了收容道徒的现实。因为这种收徒现实对宏扬道场有利无弊,且从宫廷每年向武当山宫观运送道士生活所需又很不便,后来,宫廷不但采取了从武当山方圆数百里为武当宫观划归大量官田以解决道士生活所需的措施,又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七月十八日颁旨,准许武当道教宫观收徒以延续香火。

子孙庙成为子孙堂?

这一情况为武当道教子孙堂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条件,尤其当时较为偏僻的子孙庙这时或可就已形成子孙堂的事实。但当时科仪严穆的大宫观是不可能存在这种精况的。因为子孙堂收容幼儿年纪妥求偏“幼”,多在十岁以下,甚至有收容弃婴的情况。收容他们不但吃喝拉撒全要悉心照顾,还要从小培养他们学习文化、礼仪,增长见识,就像是儿童福利院。这种现象当然不适合存在于大官观里。

风雨流变中的武当道教子孙堂

位于临沧市市区中心的子孙庙(资料图 图源网络)

笔者前些年在搜集武当道教有关史料中,曾发现一件清朝光绪年间投师文约样稿,据访问今武当山在庙老道长得证,这种投师文约内容与民国时武当道教子孙堂投师文约基本一样。考其武当道教在清中期后的衰败现象(主要指其官教地位的衰败),可知子孙堂在当时已成定制,很盛行。

该投师文稿全文如下:

立投师约人XX,生于X年X月X日X时,系X省X府X县X村人氏

窃思弟子黍列三寸,同修四德。叹人生若梦幻石火难留,视富贵如浮云电光易灭。憾历劫之少修轮回转转,愁六尘之遍染孽海茫茫,若不回头毕竟迷失本来。今自省悟,参访道德名师,看破红尘之世事,投拜武当玄门以修真,遂托XX等代述丹衷,情愿归于XX门(此指道教派别——笔者按。)

正宗

XX师父膝下为徒,更取道名。

自今皈依之后,谨遵

玄范,愿守三皈五戒,格依

师训,永除十恶八邪。恐有违师败教、不守皈戒、偷懒好闲……不力修持,如此等情,任凭师父遵规责罚,依律逐赶,永不复拜充道。恐口无凭,立此投师约永远为据。

引进XXX

保举XXX

大清光绪

X年X月X日立

弟子XX

并家父XX 亲笔具押

从上投师文约样稿内容看,似乎不一定必是子孙堂投师文约应具的内容,因为文约辞句多像是针对成年道徒而言的。其实不然。这种文约在子孙堂收徒或投师时同样是通用的。

庞高成道长介绍子孙堂

据今武当山中观在庙道人庞高成介绍,他就是在武当山道教子孙堂长大的。庞高成系武当道教龙门派第27代传人,(因武当龙门派派系大,庞为辈份最低的一支,与今宫观尚在的“教”字派低8代), 他生于公元1915年,今年77 岁。他于四岁在武当山中观子孙堂出家,这时是民国初年。他的师父、师伯、师爷也都是在武当道教子孙堂出家的。若以他师爷长他六十岁计算,即清咸丰年(公元1855)武当道教子孙堂已有设置之习俗了。民国时的子孙堂不过是清朝的延续罢了。

娃娃出家 武当道教子孙堂长大的道人们

走红网络的超萌小道姑(资料图 图源网络)

据庞道长讲,民国初年武当道教的子孙堂主要是在中观和下观,紫霄宫则是“半子孙”“半十方”。“半子孙”指是既是兼职子孙堂,“半十方”实际是指该宫道士的主要职业还是从事香火道场和接待十方挂单。而中、下观作为道教子孙堂,大概原因是这里偏僻,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环境野寂,和外界联系少,便于对“子孙”进行培养教育和管理。

父母送子女出家出于自愿?

民国初年,中、下观子孙堂有道童七八个,大都是四五岁的小孩,最大的也不过十二三岁。由于道童出家年龄很小,也就不存在什么自愿,全凭父母作主送来。而父母送子女出家则是出于自愿,这一般出自三种情况: 一,虔诚信教。这是所有送子女出家的父母共性。二,子女多病多灾,送来出家以求免其一生灾厄。三,家中儿女多,难以抚养,送个儿女出家可减轻家庭负担,儿女也少跟着受罪。

但是,道门为了不自付辛劳,即防止道童的父母日后反悔再顿走子女,或子女在庙里长大后又想还俗归家,这就需要其父母在送子女进庙时不但代替子女也代替自己与教门师父签署投师文约。

同时还要有其父母所在地的头面人物作“引进”和“保举”,实际就只负责担保人。以后若发生事变,教门首先要找担保人。再因为,道童出家是一辈子大事,所以,莫看出家时仅是三五岁的小孩,可那文约却要行他长大成年时的语气。不然教门将来就无合乎戒律的约束。这就是清光绪年间的子孙堂投师文约何以是成年人口气的原因。当然,既然这种文约可以运用,成年人出家采用这种文约样稿,只消删去“并家父XX”字样,则更在合理之中了。

据说当时子孙堂收徒,当家师父首先要凭直觉观察待收的徒儿天资如何,其次才看“引进”、“保举”和其父母的面子。若认为徒儿天资太差,不能成器,纵有面子也不予收纳。

子孙堂道童的生活情况

子孙堂道童的生活主要是: 指饮食、起居和穿戴三方面。

道童的饮食和成年道人一样,都在斋厨就餐,收养弃婴的特殊护理除外。旧时代,武当道人们即便是道总、住持,除接待外来宾客,一般都不开小灶,没有特殊化。而小道童们在饮食上可以得到一定优待。所谓优待,即在吃菜上可在现实基础上挑选并满足。

道童们的起居是跟着各自的师父过的。跟着师父睡觉。师父则把徒儿当亲生子女护理。床上撒了尿,师父晒被子;风晴冷暖,添减衣服,洗洗浆浆,都是师父料理。生了病师父还要给医治。不过,十道九医,师父一般都懂中草药方的针灸、气功,有了病会及时治疗好的。加之道人讲慈悲,故子孙堂徒儿无故受责罚的较少。

道童们的穿戴和成年道人一样, 都由庙观统一供给。虽是粗布,然也冬有冬衣,夏有夏衣。加之还有香客特意为之缝制捐赠,比成年人显得优厚。

子孙堂道童的教育情况

武当道教子孙堂的道童,从小所受的文化教育主要是儒学教育。拿中、下观子孙堂为例,在民国时期,庙上专门请有私塾先生在下观开办私学教育子孙堂道童。当然,私塾也允许附近农村的儿童就学。

娃娃出家 武当道教子孙堂长大的道人们

走红网络的超萌小道士(资料图 图源网络)

课程先是从《三字经》《百家姓》开始,以后再读蒙学。蒙学主要内容有“童蒙须知”“童子礼”“洞学十戒”“童蒙训”等。道童再大些便要学《六经》,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周易”“书经”。从武当道教子孙堂的儒学启蒙教育可以看出,武当道教历史以来主要受到的是邱祖龙门全真派三教合一的思想影响。

武当道教子孙堂的道童从小除受儒学教育,同时也要受道教戒律的约束和道教知识技能培养教育。戒律为“三饭五戒”。“三阪”是:戒无名烦恼,炼先天元神;戒十恶八邪,养先天元气;戒酒色财气,保先天元精。“五戒”是: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贪懒,四戒酒肉,五戒妄语。

如何进行知识技能的教育

知识技能的教育培养方面,则是师父根据徒儿的天赋材料,在学业之暇,或专门教道场科仪的吹打唱念,或专门教颂经。

打坐练功则是必修课,道童从小就上天盘,一直到老。会武功的师父则个别秘密地传授徒儿武功。一般师父都会竭力培养教育自己的徒儿,以便能让他们学到更多更扎实的本事。这样,徒儿将来能在各宫观当家,或担任高公、经师等重要职务,不但会是师父的荣耀,对照顾师父的晚年也更有利。

娃娃出家的道人来自哪里

从子孙堂长大的道人也称为娃娃出家。娃娃出家的道人大都来自武当山方圆以内地方,如均县(今丹江口市)、房县、谷城县、郧县、光化县,也有部分为河南省南阳地区各县。而其中尤以武当山所在地的均县最多。均县中又以武当山区的官山、盐池为多。这种情况反映出很显著的地域因素。

武当道教子孙堂虽然属于武当道教官方地位衰落时代的产物,但它毕竞还是建立在道门生活相对稳定有保障,或者说建立在一定的寄生的基础上。自抗日战争以后,武当道教庙观的佃产渐次缴公和划归农户,道士们不得不开始开荒种地自食其力,子孙堂也就渐渐归于自行消亡。到新中国成立后,这种现象已经根绝。现在武当山的道士,生活有政府供养,年老者有道教协会安排照顾,年青道人有进入专门学校进修学习的机会,道人入教还俗来去自由,加之社会劳动群众思想观念的更新,生活水平的提高,子孙堂的现象在道教中就再不会有出现的可能了。

风雨流变中的武当道教子孙堂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