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门之玄,玄乐亦玄
栏目分类:道教音乐 发布日期:2016-06-16 浏览次数:次
道教以其深邃的文化给人以神圣与超越之感,提倡行不言之教,因而借助一定的艺术形式来弘道利人、寓教于乐。利用音乐的感染力,陶冶情操、修真养性、净化心灵。道教音乐并非人们认为的仅是道教举行斋醮科仪(法事活动)时使用的音乐,是道教进行斋醮科仪、修身养性、宣教布道和服务众生时使用的音乐,所以,作为道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教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一、道教音乐的缘起
道教音乐的概念,最早见诸于文字记载系东晋被道教奉为万法之宗、群经之首的《度人经》,是在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降妖驱魔以及摄气养生時使用的音乐:上帝高真,泛景太霞,啸咏洞章,金真朗郁,流响云营,玉音摄气,灵风聚烟,紫虚郁秀,辅翼万仙,千和万合,自然成真。”
此诸天中,大梵隐语,无量之音,旧文字皆广长一丈。天真皇人,昔书其文,以为正音。
有知其音能斋而诵之者,诸天皆遣飞天神王下观其身,书其功勤,上奏诸天……
此音无所不辟,无所不禳,无所不度,无所不成,天真自然之音也,故诵之致飞天,下观上帝谣唱,万神朝礼,三界侍轩,群祅束手……。”
《度人经》告诉人们明白经韵的内涵,知其音,斋戒诵经具有无限的神能。
在南北朝时期(420-589年),斋戒科仪时使用的音乐曲牌有了记录。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北魏明帝神瑞二年(415),寇谦之称于嵩山遇太上老君,授其天师之位,并赐《云中音诵新科经戒》,制定了《乐章诵戒新法》,遂产生了《华夏颂》、《步虚辞》等最初的道乐音韵曲牌。
唐代是道教音乐发展的鼎盛时期之一。由于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对道乐的尊崇,当时的道乐在朝野都盛极一时。道教音乐由单纯的打击乐器钟、磬、鼓等,增加了吹管和弹拨乐器。唐高宗令宫内乐工制作道调,玄宗命道士、大臣献道曲,并亲自研作和教授道乐,在宫廷内道场上亲自教道士步虚声韵”。《混元圣记》卷八记载:二月辛卯,帝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以荐献太清宫,贵异于九庙也。”《册府元龟》卷五十四载有(天宝十年)四月,帝于道场亲教诸道士步虚声韵”。他还诏道士司马承祯、李会元制《玄真道曲》、《大罗天曲》;诏工部侍郎贺知章作《紫清上圣道曲》;诏太常卿纬绦制《景云》、《九真》、《紫极》、《承天》、《顺天乐》、《小长寿》等六曲;玄宗作《降真召仙之曲》、《紫微送仙之曲》等道曲。唐代诗人作诗也有不少提及道乐的,如张籍有却到瑶坛上头宿,应闻空里步虚声”之句。唐末五代时著名道士杜光庭集前代道教斋醮科仪之大成,编辑了《道门科范大全集》,道教的斋醮仪式得以进一步规范。
宋代是道乐发展的另一重要时期。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分别创作道乐,多达数十首,如《步虚辞》、《散花词》、《白鹤赞》、《玉清乐》、《太清乐》等。特别是宋徽宗好道,重用道士林灵素修改、增补道教斋醮仪式,颁《金篆灵宝道场仪轨》426部,并选全国宫观道士进京习道乐。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道乐总集《玉音法事》,即是在北宋时编纂的,它以曲线记谱收录了南北朝、隋唐已降的词章和宋真宗、宋徽宗所制的赞颂50首。
到了元代,道教出现了全真与正一两大道派,道乐也出现了两种不同风格。全真重清修,其乐多清幽旷达而出世;而正一重斋醮与符篆,道乐雄浑而古雅。
明初,朱元璋下令清整道教,设玄教院统辖全国道教(后玄教院改称道录司),命道士编制斋醮仪范,道乐也由此逐渐规范化。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亲定道教科仪乐章,永乐年间(1403-1424),成祖朱棣制《大明玄教乐章》,以工尺”法记谱,有醮坛赞咏乐章、玄天上帝乐章、洪恩灵济真君乐章三部分,曲目有《迎风辇》、《天下乐》、《圣贤记》、《迎仙客》、《步步高》等14首,后被收入《正统道藏》。
清代朝廷在道乐管理上基本沿袭明代旧制。民国后,道乐与民间各地的地方曲调广泛地融合,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道乐风格。道乐走上了多样化的道路而且诞生了一些世界著名的道教音乐大师:如青城山中皇观蜀派古琴大师张孔山,代表作《流水》;无锡洞虚宫雷尊殿华彦钧,代表作《二泉映月》。
二、道教音乐的特点
道教音乐作为玄门之音,因受到帝王将相、朝廷百官及文人骚客的尊崇,后又流行民间与地方曲调广泛地融合,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出特殊的道乐风格。道教音乐集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民间音乐之大成,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属性。其音韵清逸淡雅,缥缈空灵,使人感到犹如步入神秘清虚之境,超凡脱俗,物我两忘。
三、道教音乐的功用
(一)斋醮科仪(法事音乐、道场音乐)
为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降妖驱魔以及超度亡灵等诸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即为法事音乐、道场音乐。道教音乐是道教仪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具有烘托、渲染宗教气氛,增强信仰者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对神仙的崇敬。
道教音乐在宗教仪式中使用,则是悦神、降神、事神”的仙曲,是表达自身虔诚修持和通天达地”的一种手段。道教徒认为在斋醮仪式中,道教音乐有感动群灵的作用。
(二)修真养性
道教追求长生不老,除系列的炼丹术外,也有自己修持的其它秘要。道乐可以调气息,和阴阳,带给人祥和、愉悦,可祛除心尘、抚慰创伤,有益健康,是奉道者修身养性的重要行为方式,用道乐陶冶情操、抒发感情。道教徒每天必诵的《玄门日诵早晚课》持经要诀就云:诚心定气,叩齿演音。”道教经典里有着音乐理论的《太平经》中就谈到用乐时,要强调调息调气、调和阴阳:动囚废之气”、动衰休之气”、古者圣贤调乐﹐所以感物类、和阴阳”。《度人经》也云:玉音摄气,灵风聚烟。”
道教以性命双修,得道成仙”为旨圭。修道者认为,只要真心诚意地修炼,诚心定气,叩齿演音,……随愿祷祝,自然感应”。道众在庄严肃穆、清幽缥缈的乐声中,物我两忘,其咏诵的经韵,对道教徒来说是一种神圣的语言,这种太和清音,可以创造一种和谐环境。道教徒们日诵早晚功课以进行自我修持,吐秽纳新,使修炼者排除杂念、得到心灵的澄清”,净化思维、修炼身心,以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之作用。平时有些道长也创作演奏一些道曲抒发感情、抚慰创伤,十分真挚吟咏自然之章以感悟人生。在这种纯净、幽雅的道乐里体悟清静无为的心境,以达到摄养身心的目的。
(三)宣教布道、净化心灵、感召众生
道教提倡行不言之教,因而利用音乐的美感来感染人,端正社会风气,使整个社会达到和谐统一,从而达到教育人之目的。《太平经》中就阐述过道人可以利用音乐去完成教化人,以助天治的功能。《太平经》中云:凡乐者,所以止怒也……言乐者,乃道德之门。”故举乐,得其上意者,可以度世,得其中意者,可以致平,除凶害……”《三官北斗经》亦云:灵音到处,灭罪消愆。”由此可见,只要道乐兴盛,德化敦行,社会安定,便可以减少刑罚。故道教在宣扬教理教义时,用一定的说唱艺术手段表现出来,循循善诱,导人向善、寓教于乐。
如道情。道情是中国曲艺形式的一种,最初只是说唱形式,是道教宣传教理教义,教化、引导大众的一种说唱曲艺,源于唐朝道教经韵。最初的道情称道歌,是道教徒宣传教义思想、劝世度人及募捐化缘的。主要伴奏乐器为简板及渔鼓,因此也叫渔鼓”。如八仙张果老、蓝采和在劝世度人说唱时手执简板和渔鼓。道情原来的题材多为道教故事,宣扬出世思想,明清后,题材扩大,并和各地民间歌谣相结合,发展成多种曲艺,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也有只唱不说的,如陕北道情”、义乌道情”、湖北渔鼓”和山东渔鼓”等。
(四)服务信众
道教音乐服务众生的方式和途径较多,在此主要谈谈道教音乐的的医疗、保健作用。
道教由于自身在其创建发展过程中,继承了先秦以来神仙长生不死的观念,故无比重视人的肉体乃至生命的延续。在其长期的修身养性、祛病延龄和布道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本质上说同传统医学具有最密切的联系。事实上,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在诸多方面是以道教为基础进而推进一体化的。
道教博大精深,其文化功能也是多重性的,作为借助一定的艺术形式来显示自身力量的道教音乐,其功能同样也是多重性的。玄门之玄,玄乐亦玄,同样道教音乐与中国传统医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自古医道同源,几千年来,道教音乐深受传统医学阴阳学说”、脏腑经络学说”及五行理论”、心神、情志理论”的影响,用独特的音乐方式付诸于祛病延龄、养生实践。《高上玉皇心印妙经》云上药三品,神与气、精”,在繁体字中,樂、藥、療三字同源。用乐如用药”音乐可以调气,动荡血脉,舒体悦心,流通气血,宣导经络,与药物治疗一样,对人体有治疗的能力。晋代阮籍在《乐论》中提到:天下无乐,而欲阴阳调和、灾害不生,亦已难矣。乐者,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入。”他认为通过施乐使人的性情归于安和、安宁从而达到身心健康。
中国传统医学在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都贯彻着阴阳五行学说,认为病因皆是阴阳失调所致,只要利用五行相生相克调和阴阳,便能除诸疾。
1、道教音乐中具有医学性的阴阳、五行学说
道教最早有着音乐理论的《太平经》上就阐述过音乐可以调和阴阳,祛诸疾。《汉书•律历志》也有五行、五音学说。《太平经》卷十八至三十四中云:乐乃可和合阴阳……故元气乐即生大昌。自然乐则物强,天乐即生光明,地乐则成有常,五行乐则不相伤,四时乐则所生王,王者乐则天下无病……”以乐治守形顺念致思却灾”。
《太平经》卷五十:古者圣贤调乐,所以感物类,和阴阳,定四时五行……”卷一百一十三:天地和,则凡物为之无病,群神为之常喜,无有怒时也。……是故乐而得大角上角之间者,青帝大喜,则仁道德出凡物乐生,青帝出游,肝气为其无病,肝神精出见东方之类。……南方徵之音,大小中悉和则物悉乐长也。南方道德莫不悦喜,恶者除去,善者悉前,赤气悉喜,赤神来游,心为其无病……”
《汉书•律历志》云:协之五行,则角木,五常为仁,五事为貌;商为金为义为言,徵为火为礼为视,羽为水为智为听,宫为士为信为思。以君臣民事物言之,则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唱和有象,故言君臣位事之体也。十二律,由六律六吕而成。律为阳,吕为阴。”《汉书•律历志》:律卜有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律以统气类物,一曰黄钟、二曰太簇、三曰姑洗、四曰蕤宾、五曰夷则、六曰无射。吕以旅阳宣气,一曰林钟、二曰南吕、三曰应钟、四曰大吕、五曰夹钟、六曰中吕。”由三分损益法,由律得吕,表示由阳生阴,由吕得律,表示由阴生阳。阳与阳、阴与阴之调和,名为相应,阴与阳之调和,名为相合。
《太平经》、《汉书•律历志》中的音律理论,基于阴阳”和五行”思想,认为宫、商、角、徵、羽分别六方远近”所以感物类,和阴阳,定四时五行”,这看起来,一般人认为调乐治病似有点玄乎,但我认为至少调乐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乐能感染人、陶冶人,它能够导致生命机制和生理过程发生变化,发掘人的内在未开发的生命潜能,改善人的内环境系统,发展和提高人的生理和心理水平和素质,调和人体机能,调和阴阳而祛病延龄。
关于音乐疗疾的机理和作用,早在《内经》中已有所论述,而在其它的中医古籍中,对于五音疗疾的医案的记载亦颇具体详细。1五音疗疾的机理和治疗原则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第七十一章曰: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五音”亦称五声”,是我国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徽、羽五个音级,将其分别与中医的五脏对应,形成了宫动脾、商动肺、角动肝、徵动心、羽动肾”的对应关系。认为有节制地选听乐曲,有利于精神舒畅、机体健康和疾病康复。
2、五脏、五行、五音体系
五脏应五行、五音……体系的建立,是早期医学以道家思想为素材建立起来的。
《黄帝内经》将五脏又称为五神脏,将肝心脾肺肾分别与怒喜思悲恐等五种情志变化相对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举痛论》说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尤乘说 调节七情以养气,就可直接对肺腑保养。因为情志的种类与五行、五脏相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 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心病及肺,心气不足,则血运无力,从而导致肺之气血不畅。脾病及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肺的津气依靠脾运化生成水谷精微提供。如果脾气亏虚,气血生化不足,常引起肺气不足。肝病及肺,肝的疏泄失常,可影响肺气的肃降,使肺气痹阻。肝病累及于肺,导致肺之功能失常。肾病及肺,肾阳不足时,气化不行,水液泛滥,亦可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由此可见,情志所对脏腑的影响,都可波及到肺,使其功能受到不同的影响。调节七情对于五脏功能都有良好作用,也是直接对肺脏的保养。
早期的医学著作《素问•金匮真言论》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疾医》等典籍中就留有这样的印记。
《金匮真言论》云: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以符也,其臭臊。”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兮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音为角,在声为呼……”
《疾医》中说: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色胝其生死。……”
在我国《内经》依据五行规律,运用角、徵、宫、商、羽五音,针对不同病证,按不同音调、音量、节奏、旋律等,对有关脏腑的作用不同而产生的情志反应,创立了五音疗法”,即宫动脾,商动肺,角动肝,徵动心,羽动肾”。道教天人相应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是同构异质”的,音乐与世间万物具有共同的本质属性,因此五音与五脏、五行之性相通,五音可以影响五脏。角、徵、宫、商、羽五音分别被道教又赋予五行的属性:木(角)、火(徵)、土(宫)、金(商)、水(羽)。
以上体例说明祖国传统医学五脏应五行、五音等的体系还是比较完善的。下面综合各论将完整的五脏、五行、五音体系排列如下:
五行 木火土金水
五脏 肝心脾肺肾
五音 角徵宫商羽
五窍 目舌口鼻耳
五体 筋脉肉皮骨
五声 呼笑歌哭呻
以上体系既处于固定模式的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的反馈系统之中,又可在不同方面运用,这些都有着玄妙的意义,有待更进一步研究、开发。把这些理论性的四时五行、人体五脏、五音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它们的自然变化和相生相克相互影响而调和阴阳,从而达到自己祛病延龄的目的。如道教界有些百岁老道长,直至现在他们除其它修持方式外,仍坚持每天诚心定气,叩齿演音;有些老道长虽然不十分懂得四时五行、五音等,但是他们却在长期的修持中,无形地把四时、五行、五脏、五音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致使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发生深刻的变化,得以长生久视。
3、道乐里咒”的医学意义
咒,是道乐里经韵格式之一,它有祝告”之意。咒的语言简单,音韵浑一。汉魏乐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为偈、咒等。咒语内容庞杂,用场甚广,都有不同的奇功异能。咒能使人拔其孽识,截其知见,欲障除而天心现,真现出而万念空,驱除杂念,清净身心。咒法也被古代医家广泛地运用于治病中,这种祝咒在传统医学上叫祝由科”。这种以咒治病的传说源远流长,据有关文史记载,到唐代太医署还分四科:一曰医师,二曰针师,三曰按摩师,四曰咒禁师。”到元、明时,太医院分十三科中,仍有祝由一科。
祝由”二字最早见于医书《素问》,言上古之人治病,不用打针服药,只要移易精神、变换气质,请人施展祝由之术,即可为患者治愈病痛。《素问•移精变气论》说:"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注云:由,从也,言通祝于神明,不劳针石,病从而可愈也。”
《太平经》卷五十《神祝文诀》云:其祝有……用之所向无不愈者也,但以言愈病,此天之神谶语也。”
诚然,在早期的医学中咒法治病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我们不能因其富有神秘的宗教色彩,而在现代社会抹煞它的特殊意义和作用。咒语是精诚布道施法之心声,它有时融存思、念咒、踏罡、掐诀于一体,而专注于某种境界,以形成一个多渠道联络的信息、指令,以调动激活体内外的潜在能量,从而实现某一愿望。在布道施法的同时,病者产生一种心理效应,能调整身体机能,故而除去邪疾。
从一定角度来说,道乐中的咒的功能也是多重性的。如《玄门功课经》中《净口神咒》:丹朱口神,吐秽除氛,舌神正伦,通命养神,罗千齿神,却邪卫真,喉神虎贲,气神引津,心神丹元,令我通真,思神炼液,道炁常存。”
乍一看,这是带有宗教色彩的《净口神咒》,然而三思乃悟,它深藏着玄机。知者易悟,昧者难行,我们的先辈们简括玄机,把它们用咒的形式日诵于功课经上,是想能让这具有医学意义的神咒由后辈了悟、继承和发扬。《净口神咒》所讲的体内神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讲的是人体生理学的内容,但又阐述了头部各器官的状态功能和作用。
如心神为五脏之元宰,其色赤,能栖神灵而主守之。心之神能主适阴阳、寒热、躁静,和调荣卫以养其身。"吐秽除氛"、"气神引津"、"思神炼液",又简括了修性炼命,祛病健体之术。"吐秽除氛"即为道教吐纳术。吐纳意即吐出浊气,纳入人体所需之清气,吐纳即呼吸归根,保住先天元气,气足则百病可治。"思神炼液"使神存留在身中,不使漏失,可以使人却病祛灾,就是在危绝之时,只要存住神,亦可使人死而复生”,正《内经》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黄庭内景经》中说:"百疴所钟存无英……垂绝念神死复生"﹙《肝部章》﹚;"心部之宫莲含华,下有童子丹元家,主适寒热荣卫和……调血理命身不枯……临绝呼之变登苏"﹙《心部章》﹚。
炼液,可使"体生光华,却灭百病"。口为玉池宫,是津液生成之所,漱咽津液可使人形体生发光华,不饥饿,而使"三虫"﹙实指嗜欲、贪财、好色﹚死亡,从而使人心意和平而却退百病。
一言以蔽之,道教音乐玄妙无比,是人们精神、心灵的灵媒,是治愈疾病、身体和心智的灵丹妙药,是通天达地的神曲”。玄门之玄,玄乐亦玄。
(作者:安徽涡阳天静宫李福道长)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