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武当传说 >

以庙兴市:城隍庙的前世今生
栏目分类:武当传说   发布日期:2017-04-22   浏览次数:

以庙兴市:城隍庙的前世今生

城隍庙会重现出巡场景

城隍庙会的传统与危机

自上海建县至抗日战争前,城隍庙会四季不断。以庙会兴市场,是城隍庙商场兴旺繁荣的特色之一。

城隍庙会现主要在豫园商城及其周边地区举行。具体区域为东起安仁街,西止旧校场路,南邻方浜中路,北靠福佑路,中心点在豫园商城的中心广场、九曲桥广场、黄金广场和商城内的各条街道以及周边的多条道路,如豫园新路、凝辉路、百翎路、粮厅路等。

庙会中规模最大的是“三巡会”,因城隍神每年按例出巡三次,故称“三巡会”。第一次在清明节,第二次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第三次在农历十月初一,出巡时,城隍面搽彩漆,身穿蟒袍,项挂金锁,坐着16人抬的大轿,前呼后拥,仪仗鲜明,撑场隆重。出巡路线,从老城隍庙里请出神像五尊,按次序排道出发,至南外滩登上摆渡船,抵达浦东登岸,东行达三里桥祭扫。

5月5日至19日,豫园的城隍庙春季庙会将再度粉墨登场。从1987年城隍庙会“香火重燃”至今,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带来的时尚冲击下,如何让传统色彩浓厚的庙会适应当下的市民需求,让主办方倍感压力。

在今年春季庙会策划的过程中,豫园商城曾邀请市民出谋划策,有人提出:庙会这个名字一听就很土,干脆改名某某展会或是更时尚的名字。

经过商议,豫园商城仍然决定保留“城隍庙会”的名称,但市民评价的一个“土”字,恰恰道出了在高楼林立的都市,百年庙会存续缺乏“土壤”的窘迫。

“庙会”真的过时了吗?

“城隍庙会从清代延续下来,如果把庙会的名称去掉,太可惜了。”上海豫园旅游商城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从城隍庙会文字资料和老照片中,昔日庙会的喜庆热闹依稀可见。在一张老照片中,一群汉子抬着被称为台阁的方阵在街上巡游,台阁上坐着由孩童扮演的戏曲人物;另一张照片里,香烟缭绕的城隍庙外聚集着大量的摊贩,各式人群围在各式各样的小吃摊前。

根据史料记载,城隍庙庙会从清乾隆年间之后便已开始,带有明显的节会性质。每年清明、中元、十月初的“三巡会”,即民间传说中“城隍神出巡”的日子,则是城隍庙规模最大的庙会。据《南市区志》记载,“每逢出巡会时,张灯结彩,市民手执鲜花,列队随行,队伍时常达4-5里,还有台阁、高跷、乐队等,五彩缤纷,城隍爷每到一处,各处均设五牲酒筵。”

加之上海城隍庙地处老城厢东北,靠近浦江,地理位置优越。文人名流聚集于西园举办梅花会、兰花会、菊花会等雅集。此时的城隍庙周边,融庙、园、市三位一体,就像是一个大规模商场。饮食、茶馆、书场、画铺,夹杂着各色流动摊档,真可谓各业荟萃,无所不有。“城隍庙内去烧香,百戏纷陈在西廊。礼拜回头多买物,此来彼往掷钱忙。”1906年刊稿的《沪江商业市景词》也真实地反映了人们来城隍庙烧香、品茗、看戏、购物和游览的情景。

名字中不会放弃“庙会”

到了现代,城隍庙会的命运可谓一波三折。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上海沦陷,城隍庙一带市景萧条,庙会无法维系。虽然在抗战胜利后得以恢复,但已日渐式微,再无法重现往日的兴盛景象。

直到1987年,城隍庙会才“香火重燃”。当年,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民间艺人协会、南市区文化馆在豫园商场内,举办首届“上海民俗文化庙会”,集中展示了曾在上海地区流行的民间曲艺、戏剧、杂技、剪纸等32种,展出了各式民间彩灯200多盏,以及各种民间传统风味小吃,游客达2万余人,标志着城隍庙会的再度兴起。

1998年开始,豫园商城开始举办春、秋庙会,之后城隍庙春秋两次庙会的传统便延续至今。在今年春季庙会之前,豫园商城的负责人肯定地表示,城隍庙会将会一直保留“庙会”的名字,“在听了市民的建议后,确实曾考虑过在对外宣传时不再称作庙会,但最终还是没有这么做。”

娱乐购物功能日渐式微

“每一次庙会,我们都会确定一个主题,每年过完年后,就开始着手策划春季庙会,需要十几次头脑风暴才能把主题确定下来。”豫园商城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举办了20多年的庙会,各种各样的题材和元素都曾想过,但要为城隍庙会找到一个不可取代的亮点却始终是没能突破的瓶颈。

在今年春季庙会之前,作为本届庙会策划者的豫园老街(豫园商城的下属公司)特别邀请了一些市民为庙会“出主意”,“虽然我们不会去掉庙会的名字,既然有市民提出庙会‘土’,其实也是告诉我们,庙会必须做一些改变。”上海豫园老街商业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李敏说。

在黄李敏看来,在高度繁荣的大都市,尤其是中心城区中,庙会的存续难免会遭遇“土”的质疑,而这恰恰是因为原本庙会兴盛的“土壤”已经消失。“过去,大家的文化娱乐生活比较匮乏,商业设施也不完善。在庙会上,可以看到精彩的巡街和各式各样的表演,可以买到价廉物美的南北货,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的小吃。这都是大家乐于赶庙会的原因。

“但现在,如果仅仅是依存这样的原因,庙会的确很难在大城市中继续鲜活地发展了。”黄李敏分析,如今丰富多样的娱乐活动、繁华的商业设施和便捷的网络购物,无疑都让庙会逐渐失去了它原本承载的功能。

“拿出一些表演再加上大量的商品,就能办一场庙会,这种概念显然已经过时了。”黄李敏认为,要让市民抛开庙会“土”的观点,庙会本身也必须完全抛开那些过时的概念。黄李敏透露,今年的春季庙会将做出一些新的探索,例如不再只突出老城厢,而会强调一些更“小资”的概念,“我们会展示一些老电影、老报刊、老小说,庙会的场景也会布置成石库门的外观,让大家体会上海‘老克拉’的衣食住行。”

而在庙会的商品上,鉴于近来大家对于“国货”的关注,今年城隍庙春季庙会也会抓住这个热点。“计划开一个上海老百货,专门出售各种上海的老字号商品。”黄李敏说

正在申请上海“非遗”

在过去的“三巡会”中,城隍出巡的场景总是能吸引全城的民众观看。“这种独特的仪式其实包含了浓郁的民俗和本土文化色彩,如果能够根据史料,将庙会中一些精华的元素复制,或许能够为庙会找到真正的亮点。” 豫园商城相关负责人认为,

然而,要重现原有的庙会却并非一件容易事。在保留传统精华时,如何突破创新,很难把握尺度,而与此同时安全问题也是不得不考虑到的现实。“前几年,我们也曾想过能否重现过去的仪式,但也是因为多种原因,最后没有实现。”

不过,该负责人告诉早报记者,今后并不会排除重现“出巡”场景的探索,也希望社会各方都能够给城隍庙会出谋划策。“我们正在努力,申请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城隍庙会得到更多重视,这样才能更好地保留、重现一些传统的精华。”

在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中,充满了“土”味的庙会是否真的不再被都市人需要了?

“庙会肯定要保留!”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终身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陈建勤认为,庙会中包含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承载着一个地区发展的历史和特色,应当保留。

“虽然要留,但内容未必不能改。”陈建勤觉得,在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高度丰富的今天,如果庙会只是提供一些大路货,难免会面临淘汰。陈建勤建议,庙会还是要秉承其传统的特色,可以提供一些特别的手工制品作为商品,更需要有地域特点,“现在的许多手工制品,包括食品和礼品等,都难免粗制滥造。如果庙会能够提供更为精致、特别的传统商品,让大家非庙会买不到这么好的手工制品,就一定能够受到欢迎。”

而在传统仪式是否需要保留的问题上,陈建勤也给出了肯定,“现在,上海能够保留庙会传统仪式的地区已经很少了。过去的庙会宗教色彩比较浓,按照现在的实际情况,虽然完全复制原来的巡游会有难度,但是如台阁等有特色的方阵还是可以重现的。”陈建勤说,在宁波、天津等地,传统庙会的仪式都有很好的保留,值得借鉴。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