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武当传说 >

山东沿海古老的海神祭祀仪式
栏目分类:武当传说   发布日期:2017-04-23   浏览次数:

历史悠久的海神祭祀仪式

山东烟台沿海的渔民将祭品摆上自家船头,祭祀海神以求财求福求平安。

对于海神的信仰与崇拜,贯穿于山东沿海渔民生产、生活的整个过程当中,因此,山东沿海渔民十分重视有关海神的祭祀活动,并且形成了固定的祭祀仪式。

山东沿海渔民有关海神的祭祀活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春季祭海,二是各种庙会和节日中的祭祀,三是渔业生产中的祭祀。

1、春季祭海

渔业生产的季节性很强。每当春季来临的时候,新的一个生产年度就要开始了,这时所举行的祭祀仪式是各种祭祀活动中最隆重的一次。对于沿海渔民来讲,他们对于春季祭海的重视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春节。

山东沿海渔民有“谷雨百鱼上岸”的说法,因此,春季祭海的时间一般都在谷雨前后。不过,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鱼汛时间的早晚各地也不一样,山东东部沿海渔民的春季祭海,自南向北,有一个祭海时间逐步推延的过程。像山东南部的日照一带,春季祭海的“上杠”仪式(也称“敬龙王”)每年的正月初五就举行;即墨沿海的春季祭海,一般在春分到清明之间;偏北部的荣成一带,恰恰是在谷雨前后。即使是在同一地区,甚至同一村庄里,由于捕捞作业方式的不同,春季祭海的时间也有差异。如即墨田横镇周戈庄,凡是挂网的渔户,由于主要是在近海作业,有的在春节前腊月里就下海捕捞,所以祭海的时间就比较早;凡是放流网的渔户,由于是到深海作业,出海的时间较晚,所以祭海的时间也晚,一般要到春分、清明前后。同是田横镇,山南村的渔户全部是近海作业,村子里祭海的时间就定在腊月十五。像山南村这样全村把祭海的日期定在同一天的情况,过去并不多见。过去的祭海主要还是以一家一户为主来举行,或者是以渔行为单位举行,祭海日期的选择要请人查皇历,确定黄道吉日。

下面是山东沿海不同地区的祭海仪式。

(1)日照的“上杠”仪式

上杠,也称“敬龙王”,每年正月初五举行。地点是海边的渔船上。船头上摆的供品中要有整猪(有的人家为了节俭和省力,只供猪头、猪尾巴代替全猪),猪脸要用刀划一个“十”字,并抹进豆瓣酱,放上两棵大葱,还要摆上糕点、馍头、水果等。有的渔民还把大红公鸡在船头上杀出血,经船眼流下,名曰“挂红”。待上香发纸之后,船员在船主的带领下,面对大海磕头,祈求龙王保佑,赐给一个平安丰收的好年景。祭拜仪式结束后,船主设宴款待船员,席间共商当年生产计划,如捕捞去向、捕捞品种以及分红等事宜。

(2)即墨周戈庄的祭海仪式

周戈庄是即墨市田横镇最大的一个渔村,村东栲栳湾是一个自然港湾,可停泊中小型渔船数百只。全村近900户,2800余人,主要从事渔业捕捞和近海养殖业。该村的春季祭海活动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至今盛行不衰。

周戈庄春季祭海原来没有固定日期,一般是在春节后谷雨到清明期间,选择一个黄道吉日(当地称“成日”)举行。由于此时各家新的一年渔业生产的准备工作(修补添置渔具、检修船只等)基本就绪,祭海这一天要把网具抬到船上,祭海的第二天就要出海,因此,祭海又被称作“上网”,祭海日也称作“上网日”。

周戈庄祭海时祭祀的神灵共有5位:主神是海龙王,其余4位分别是天老爷、观音老母(观世音菩萨)、四财主(狐仙)和仙姑(前文曾介绍过的孙姓仙姑)。

祭海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

选三牲:三牲为猪、鸡、鱼。猪以黑毛公猪为佳,越大越好,宰杀后,只留猪脖子上的一撮黑毛(代表是带毛的全猪),并用红绸布打结而成的红花带披挂在猪头和猪脖子上,把杀后的猪充气,然后绑在一只四短腿红漆长方矮桌上,使猪呈昂首站立的姿势。也有的渔民用一只猪头代替整猪。鸡要选个头大的红毛公鸡,鱼要用大个的鲈鱼。

蒸面馍:面馍是山东东部地区逢年过节时蒸制的面塑工艺品。祭海用的面馍一般每个在三四市斤左右,其造型有仙桃馍、盘龙馍、圆花馍等多种。仙桃馍和圆花馍都饰有面花,盘龙馍的头、眼、身、尾皆造型生动,有的盘龙馍的尾部做成鱼尾状,含“鱼龙变化”的用意。这些面馍经用食用色彩点染后便成为颇具特色的面塑艺术品。

写太平文疏:祭祀前,要用黄裱纸写“太平文疏”,格式如下:

具疏人XXX,系周戈庄人。今逢上网吉日,特备信香一柱,纸马一份,三牲、馍馍等祭品,敬献于XXX(受祭祀的神灵名号)位下。

公历 年 月 日

(或古历 年月 日)

太平文疏多由德高望重的人来写,写时为表示虔诚,要点上一炉香。写好后仔细叠好,以备祭祀时使用。太平文疏要写5份,给所祭祀的5位神灵各写一份,格式相同,只是神灵名号不同。

写对联:中国民间一般在过春节时才贴对联。周戈庄渔民在祭海时也写对联、贴对联,由此可见渔民对祭海的重视程度。即墨民间称对联为“对子”。对子多由村里毛笔字写得好又善于编对子的人来写,对子的内容一般是“金玉满堂,富贵吉祥”、“多福多财多光彩,好年好景好收成”、“风调雨顺,满载而归”、“力合鱼满仓,心齐风浪平”、“海不扬波,水上太平”、“江河湖海清波浪,通达远近逍遥迎”等。还有一种是贴在船上特定部位的对子,如贴在主桅杆上的是“大将军八面威风”,贴在二桅杆上的是“二将军威风凛凛”,贴在后桅杆上的是“三将军顺风相送”,贴在船头上的是“船头无浪行千里”,贴在船尾的是“船后生风万里行”。

装饰龙王庙:每年春季祭海前,周戈庄的村民们都要重新把位于村东海边的龙王庙打扫装饰一番,在龙王庙悬挂新制作的大红灯笼。装饰龙王庙所需的费用由各船户均摊。

扎松柏门:为了渲染节日气氛,每年祭海前,都要在龙王庙前的海滩上扎松柏门。松柏门为重檐式,宽十余米,高约八米。先用木杆扎好框架,然后用新砍来的松柏枝装饰起来。松柏门上层悬挂有匾额,两边是二龙戏珠和鱼跃龙门等图案的横额。整个松柏门满布灯彩。

搭戏台:祭海时演戏用的木制简易露天戏台,搭在与松柏门相对的海滩西头,祭海过后便拆除。

过去周戈庄的祭海是一家一户单独或按渔行举行,近十几年则由村里统一组织,时间也固定在每年的公历3月18日(农历春分前后),祭海的仪式集中举办,规模也比以前大得多。现将近几年祭海的仪式介绍如下:

列船:祭海日的清晨,各船船主将船只开到村前栲栳湾,按船与船十余米的距离一字排列,各船船尾朝岸,船头面向大海,然后下锚定位。各船彩旗飘扬,渔具、网具整齐地摆在船上,一派整装待发的气势。

摆供:清晨7点左右,渔民们以船为单位开始摆供。摆供的地点在龙王庙前的海滩上。每只渔船摆一组供品,每组摆三桌,桌面上多铺垫红布以示吉庆。桌上分别摆三牲、面馍、蛋糕、水果、烟、酒、糖果、点心、茶叶、花束等。在每组供桌前要架立一束用竹竿绑扎成的有几米高的“站缨”,站缨是渔船下海的标志,一只渔船竖一束站缨。同时将准备焚烧的黄裱纸划好,香炉摆好,鞭炮绑在杆子上,供桌摆好后,还要把各自的对子贴到龙王庙门口和庙前的照壁上。

祭奠:祭海的时辰过去是越早越好,现在一般是上午8点多钟。时辰一到,鞭炮齐鸣,人们开始焚烧香纸,并把写好的5份“太平文疏”点燃,边烧边念祈祷词吉祥语,以求海事平安,渔业丰收。此时,龙王庙前挤满了烧香磕头的渔民。随着鞭炮声,各船家开始往空中大把抛撒糖果(前几年还有抛撒硬币的现象),海滩上的妇女儿童便争着抢捡糖果,俗信,谁捡到的糖果多谁就福多。祭奠时,鞭炮声特别大,持续时间也特别长,按当地的说法,谁家的鞭炮声大、时间长,谁家当年的渔业就兴旺。所以祭海时放的鞭炮多是上千头一挂的大鞭,有的船家把几挂鞭炮绑在大木杆上同时燃放,仅此一项,许多船家的开支就达上千元之多。

唱戏:祭海时的唱戏一般要唱三天,当地人喜欢听京剧,有时也请歌舞班子。戏班子多从烟台、青岛或莱阳请来,请戏班子的钱由各船家均摊。过去请戏班子,主要是管吃管住,另外送一些钱物;现在则是事先讲好演一场多少钱,演出结束后一并结算付款。看戏时,前来串亲访友的是贵宾,安排在靠近戏台的前面坐在矮凳上观看;一般观众多站着观看,称为“站客”。

聚餐:祭海仪式结束后,过去是以船为单位,在各自的船上举行聚餐,祭祀时用的三牲、酒、面馍等成为聚餐食品。现在,一般都在家里设宴款待前来参加祭海仪式的亲朋好友。祭海后的第二天,大多数渔船便出海捕捞,开始一年的渔业生产。

(3)荣成谷雨祭海

荣成市地处山东半岛的最东端,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海岸线长达500多公里,全市直接或间接从事渔业生产的人约占总人口的2/3,被称作是全国渔业第一市(县级市)。

荣成渔民在谷雨节这天举行祭海仪式。谷雨节一般在每年公历的4月19、20或21日,此时桃花盛开,春汛水暖,百鱼上岸,休息了一冬的渔民开始整网打渔。在荣成,同大多数沿海地区一样,祭海以龙王、海神娘娘为主神,但是在龙须岛、成山头一带,还有信仰秦始皇、把秦始皇当作祭祀的主神。祭海仪式的地点有的在海神庙内,还有的在大海边,或者街头巷尾。

荣成石岛的天后宫历来是祭海的主要场所。过去,每逢谷雨,天后宫的道士就把天后殿内的“铜瓜钺斧朝天镫”等锡制仪仗搬出来擦拭一新,再把殿内的布幔、匾额摆布整齐。祭祀时,渔民们手捧肩挑猪羊香烛等供品来到宫内,道士们点燃当地商家或渔行捐献的烟花鞭炮,殿上钟磬齐鸣,道士们诵念经文,人们顶礼膜拜。来宫里进香的既有本地渔民,也有许多外地行舟过路的海客。这些人可以分为两类:许愿的和还愿的。还愿的上过香后,要把过去许下的供品奉上。据说,曾有一位南方渔民一次许下6对旗杆的大愿,第二年谷雨,他用一条大船专门从南方把它们拉来,6对约10丈高的旗杆左右排列,12面杏黄大旗迎风招展,斗大的“天后圣母”字样高耸如云,那场面令当地人久久不能忘怀。

谷雨这天,也有很多离大庙较远的渔民在海边的沙滩上、渔船旁烧纸焚香,面朝大海膜拜海龙王。在龙须岛、成山头一带,祭祀的是秦始皇,由于秦始皇是由千古一帝演变成的海神,所以祭拜活动更为隆重。

过去,谷雨这天是由渔行组织举行祭船、祭海、祭海神的活动。节前,渔行提供带毛蜕皮的肥猪一口,用腔血抹红,饽饽10个,营口高粱烧一缸,香烟鞭炮一宗。祭祀时,以渔行为单位,摆好供品,焚香鸣放鞭炮,面朝大海跪祭神灵。祭祀仪式结束后,在沙滩上铺上门板,渔行老板和渔民一起席地而坐,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直至酩酊大醉。

荣成渔民祭海的高潮是在当天的晚上,举行类似于佛教盂兰盆会的“放海灯”仪式。过去,放海灯由当地商家和渔行出面组织,向各行各业筹资。放海灯前,于海边宽敞处设置巨型香案,摆放祭品,焚香烧纸,并请僧道两众筑台诵经作法,同时向海里抛施舍──预先蒸好的小馒头。深夜,在锣鼓声中,人们聚集在海边放焰火,抛施舍。施舍是米饭、馒头;焰火是自制的礼花,由铁屑、木炭和火花药制成,俗称“泥墩子”。放焰火的同时,人们将自制的各式灯笼点燃,下面托一木板,放进海里。

荣成渔民祭海这天,还有一个特殊的风俗:渔民的母亲们、妻子们希望自己的儿子或丈夫能平安无事,多多保重。在他们祭海临走的时候,母亲或妻子会将一个白面捏就的、并已蒸熟的小白兔揣进儿子或丈夫的怀里,然后送他们出门。这只小白兔的意思是:出海打不着鱼没有关系,不用生气,咱怀里不揣着小兔吗?海里不给吃的,咱山上去找,只盼着你平安归来。

祭海后的几天,各村都要组织唱戏,剧种是京剧,或自编自演,或请外面的戏班子,演戏一般是白天、晚上连演,最多的连续演四五天。

历史悠久的海神祭祀仪式

祭祀海神娘娘的天后宫

2、庙会和节日中的祭祀活动

山东沿海地区的庙会,有1/3左右是与海神信仰有关,这些庙会的会期一般都是从神灵的生日或忌日而来。但由于各地民间对于神灵的解释不同,出现了同一个神灵不同生日或忌日的现象,致使各地庙会的会期也出现了不同。

龙王庙的庙会大都在农历六月十三,据说,这天是龙王爷的生日。荣成渔民,六月十三这天,家家户户到龙王庙烧香焚纸,摆供祭祀,祭毕,还要扯块饽饽皮贴在龙王脸上、身上。海阳县麻姑岛过去有龙王庙,据当地老渔民回忆,每逢六月十三龙王生日这天,就在龙王庙前唱戏筹神,请和尚念“皇经”。

天后宫的庙会各地会期不一。蓬莱市蓬莱阁的天后宫庙会有好几个,正月十六的庙会据说是为了纪念天后的生日,这天有许愿、还愿、烧香敬神、唱戏筹神等活动;四月十八的庙会,内容和正月十六相仿;过去每年七月初一至初七是当地妇女祭祀海神的日子,上庙烧香者络绎不绝。烟台市旧城区天后宫庙会是正月十五举行,又称“元宵灯会”,主要有船帮和商号向宫内送灯和向海上放灯的活动。莱州市虎头崖村,过去是莱州湾中重要的港口,村北有天后宫(当地称“海神娘娘庙”),庙会会期定在三月二十三日,方圆百里都来赶会,会期往往拖得很长,开台唱戏有连续20几天的记录。荣成石岛天后宫庙会,多从谷雨开始,每到这一天,善男信女从四面八方拥向天后宫,妇女献上精心绣制的花鞋、幔帐,男人们则烧香焚纸,顶礼膜拜,船家或渔行也以此还所许之愿,唱戏筹神,会期从谷雨起一直要持续到三月二十五日。长岛庙岛天后宫庙会与别处差异最大,当地认为海神娘娘的生日是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忌日是九月九日,但庙会的会期既不在娘娘生日,也不在娘娘忌日,而在农历的七月七日。这主要是因为,过去,庙岛作为登州的外港,数百年间都是南北漕运船只夏季集结休整的地点,借此时间演戏敬神,使得当年的大庙会少则七八日,多则20余天。各船轮流出资,大戏连台,看戏的人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水中船上,各船又纷纷杀猪敬神,进庙燃放鞭炮,水上庙会奇观,堪称北方庙会之最。后来,随着烟台港的兴起,船舶多停烟台,庙岛及其庙会便渐渐衰落了。

民间节日期间对于海神的祭拜主要集中在春节。每年的大年三十,白天要上船将各处打扫干净,舱门上张贴起大红对联;大年夜,鸣锣上船请“海神娘娘”回家过年。元旦初一的五更起来,第一件事就是鸣锣登船祭拜,然后才回家为亲人拜年。海边渔村凡有龙王庙的村庄,每年春节初一的清晨,首先要到海边的龙王庙上香,然后才进行其他节日活动。(民间仙姑庙会。仙姑顶庙会、刘公岛庙会等。)

3、渔业生产中的祭祀活动

春季祭海仪式实际上就是一年渔业生产的开工仪式,除此以外,在其他的渔业生产活动中,也有一些有关海神祭祀的内容。

过去,稍大一点的船上都专设神龛,供奉海神娘娘,有的海上运输的帆船还有专管上香的香童。日照一带渔民,每当渔船遇到风浪,放桅抛锚后,船老大要率领全船人员祭拜海神娘娘。祭时,船老大站在船面上,口含清水朝东南漱一次,再进仓为海神娘娘上香敬酒,口中念念有词,祈求风平浪静。平安返航时,有的人家在龙王庙唱大戏,以筹谢神灵。据老渔民讲,在渔船遇到风浪时,海神娘娘送来的灯,以挂在不同桅杆的不同方位昭示此行的安危凶险,给人们以鼓舞和启示。

在捕捞或航运过程当中,如果遇到鲸鱼群,即“龙兵过”时,所有船只必须避让,焚香烧纸,敲锣打鼓(专营海运的大帆船都带有响器),并向海里倾倒大米、馒头,为龙兵们添粮草。等到鲸鱼过后,渔货船才能够恢复作业或航行。

每当渔业丰收以后,山东各地渔民都有庆祝活动。渔民称渔业丰收为“发财”,发财后敬天名为“杀发财猪”。长岛渔民旧俗,渔船丰收,返航临近家门时,在大桅顶上挂“吊子”(特制的一种旗帜)。如果是特大丰收,则大桅、小桅一齐挂,称为“挂双吊”。岸上见挂“吊子”,船主便率人相迎。登岸后,船主用黄裱纸蘸猪血焚烧,意为敬给海神一头猪。祭神后,猪头归船老大(船长),猪蹄归“二把头”(大副),猪尾巴连带猪腚分给大师傅(炊事员),下货(猪内脏)留作算帐(收入分配)时的酒菜,剩下的猪肉做成饭菜,不仅全体船员及其家属来吃,村人、路人都欢迎入席,当地民俗认为来客多即预示着下次出海又会“发财”。

山东沿海地区的渔民,在近几十年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过程中,渔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都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但是,由于渔业生产作业本身所具有的风险性仍然存在,致使产生渔民海神信仰和祭祀仪式的基本条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在山东沿海渔民的精神生活中,海神信仰和相关的祭祀仪式至今还有它的生命力。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