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武当传说 >

让窗花花回归民间
栏目分类:武当传说   发布日期:2017-04-29   浏览次数:

刘静兰简介:

刘静兰,1955年4月生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商都县高勿素乡高家村。包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12年被国家文化部评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头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让窗花花回归民间

刘静兰(资料图 图源:张京羽)

刘静兰的剪纸作品,匀细优美,柔弱飘逸,堪称一绝。其剪纸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含蓄的寓意,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并有200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和国家博物馆收藏;还有许多剪纸图案被国家邮政总局选为邮票、首日封、明信片的图案发行。

作为闻名海外的杰出剪纸艺术家,刘静兰早已享誉世界。她剪出的老鼠成为密克罗尼西亚子鼠年的邮票;龙年的一幅巨龙不仅成为《人民日报》的头版图片,还成为国家送给外宾的重要礼物。她用一把小小的剪刀不仅剪出了中国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还把剪纸艺术带出国门,走向世界。

采访实录:

问:今天来拜访您,看到有小朋友在您家里学习剪纸,您怎么带自己的徒弟?

答:她要是不喜欢剪,怎么教都没有用,你要厚脸皮地学才可以,就是什么都不顾忌,就是脑子里面喜欢剪纸。以前我没有拿纸回家,就感觉把什么东西落下了,就时刻地想着,想办法也学,悄悄偷着看也学。所以最重要的是先喜欢,然后才能越学越好。

让窗花花回归民间

刘静兰作品(资料图 图源:张京羽)

问:您从小时候就开始学习剪纸吗?启蒙老师是自己的家人吗?

答:我小的时候剪纸是当作窗花来使用的。每年过年的时候,村里都有贴窗花的习俗,红红的,挺喜庆。也有贴白色的,说明当年家中有老人过世了。邻居郭婶婶是村里的剪纸高手,而且和我家的关系非常亲密。每年过年时,家里窗格上都是贴的郭婶婶剪的窗花,可以说,她就是我的启蒙老师。

在我7岁那年过年时,我看到村里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都贴满了窗花,而我家的窗户上却只贴了4个窗花,我就不高兴了。母亲告诉我,郭婶婶身体不好,家里又有喂奶的小孩,忙得没有时间剪太多。但我还想把窗户贴满窗花,于是让母亲去和郭婶婶借来小剪刀,郭婶婶还帮我熏好了样子,钉好了,让我剪。刚开始经常把纸挑烂了,但母亲可会鼓励我了,她说:“剪得挺好,远看花花的,近看疤疤的,贴上红红的就行了。”

问:是从那时候就喜欢上剪纸了吗?

答:我最喜欢趴在炕上看郭婶婶剪纸了,一会儿的工夫,红纸就变成漂亮的窗花花,简直像魔术一般。自从初次尝试后,我就对剪窗花越来越感兴趣了,而且我还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我家和郭婶婶家在过年的时候都贴满窗花。我常借郭婶婶的剪刀剪一些碎纸头,一剪就停不下手。她看我对剪纸这么用心,就把剪刀和她保存的所有剪纸花样全部送给了我,并且开始教我熏花样和剜剪窗花的各种方法。

问:这把剪刀是专门用来剪窗花的吗?它和一般剪刀有什么不同?

答:这就是一把普通的黑铁剪刀,比较小巧,那时候剪刀也是比较贵重的物件,所以有了自己的剪刀特别高兴,劲头更足了。我很卖力地剪着各种窗花样子,经常戳破手,但剪出的花样总是很粗糙,自己也有些焦虑。母亲就要我记住这样一句话,“毛毛瘦的长甚甚的,档档剪的细针针的,贴在窗户上亮亮堂堂的”。就是说要把窗花上的须须剪得又细又长,这样才亮堂漂亮。这些比较朴素的话语实际上已经概括了剪纸的艺术特色,并且一直影响我到现在。

让窗花花回归民间

刘静兰作品(资料图 图源:张京羽)

问:那您认为自己剪得好的原因是什么?除了有郭婶婶的启蒙和家人的启发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

答:因为喜欢,所以就比较努力,手非常勤快,不但春节时给自家剪,就连郭婶婶家的、姑姑家的,以及邻里乡亲们家的窗花我几乎全包了。剪得多了,自然就越剪越好。

问:如果仅仅是照着剪纸样子模仿,肯定也不会有今天的艺术高度吧?

答:刚开始是比着老花样去剪,也经常去搜集各种花样,比如大年三十,村里家家户户贴新的窗花,我就到各家各户去串门,看到有漂亮的窗花,就央求人家来年换新窗花时把旧的给我留下。模仿到一定程度,我就自然而然地去改造那个花样,加上自己的小创意,这些改造由于加上了自己的想法,让我对创造新的剪纸题材有了更大的兴趣和动力。

问:感觉到这个阶段,制作剪纸已经成为您的爱好。那么,您的作品是怎样走出高家村,被更多的人所认可的呢?

答:我1975年时就参加工作了,那时提拔年轻干部,我曾当过公社党委副书记。但那段时间忙于劳动,剪纸中断过一段时间。

1983年,我分配到包头第一化工厂,负责女工工作,有时会帮忙做一些工会工作。1984年时,厂里举办职工书画大赛。我帮着收集整理作品,看到其中的剪纸作品时,我的自信就来了,我觉得自己剪得更好。厂里师傅也鼓励我参加这次展览,我就剪了一幅《凤凰戏牡丹》,结果在展会上,大家都夸我的手艺精湛,剪得漂亮,最终获得了一等奖。

问:这次获奖后给您带来了什么改变?

答:从那以后,我的剪刀就再也没停下来过,而且更有信心了。我会剪纸的消息在厂里都传开了,同事们结婚办喜事都找我帮忙剪喜画,我也是有求必应,大家在新房里热闹地玩耍,我就坐在一边快乐地剪喜字、剪喜花。家里人也会帮我买一些有关剪纸方面的书,也会帮我把剪纸作品送到一些报社作插图用。我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眼界也逐渐开阔起来。随着大家对剪纸的认可,我也越来越意识到剪纸是一门民间艺术,自己有责任把这种艺术发扬光大。

让窗花花回归民间

刘静兰作品(资料图 图源:张京羽)

问:帮别人剪要不要报酬呢?

答:怎么会要报酬呢?剪完了,他们会送糖或者瓜子来,好多同事就坐在一起嗑瓜子、聊天,我顾不上嗑瓜子,继续剪。那时候不会想到剪纸也能值钱。

问:那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的剪纸也能值钱的?

答:1992年,我去北京出差,特意带了自己的剪纸去了中国美术研究院找老师。没想到老师没找到,我在和一家卖剪纸的摊主聊起剪纸时,我说自己会剪纸,他就想看看,当我拿出两幅剪纸作品让他看时,一位路过的人看见了,当即掏出十元钱要购买。我从没想过剪纸会换成钱,我就不好意思要他的钱,那人扔下钱就走,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自己精心创作的窗花居然是有价值的。

问:听起来好像您什么题材的内容都能剪,如何才能做到这一步?

答:其实来工厂工作之前,我就有十几年的剪纸技巧积累了。之前年复一年为家里和村里乡亲们剪过年的窗花,许许多多剪纸老样子都烂熟于心,为我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搜集了几百幅各种题材的老花样,这些老花样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来到工厂后,我在原有的积累下,开始创造性地剪喜花、生肖花、寿花、团花、灯笼花和以夫妻子女属相为题材的“全家福”。这段时间有了很多创作灵感,工艺也有了很大提升。

问:您多次出国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国外的朋友也很喜欢您的剪纸作品吗?

答:除了现场展示之外,我有时会进行现场演示,他们的语言我听不懂,但我能感觉到他们很惊讶这是怎么剪出来的,我听到他们发出“哇哇”的声音,后来听有的媒体报道,说我的现场演示震惊四座。

让窗花花回归民间

刘静兰作品(资料图 图源:张京羽)

问:您的民俗剪纸作品在国内多次获奖,在国外也大受好评,对此,您怎么看待?

答:1994年,我在朋友建议下,参加了“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出人意料的是,我的剪纸作品《老窗户》夺得铜奖。剪纸作品《老窗户》再现了当年老家张贴的窗花,只是将36孔窗格中的剪纸样式融入自己的创作。

此后,我才知晓原来窗花花也是艺术。于是,大大增强了自己参加各种民间艺术展览的信心和勇气。多次获奖让我有了比较高的名气,也会被邀请参加一些民间艺术活动。但这些都没什么,我从小就学习剪纸,喜欢了一辈子,我从来没想靠剪纸去赚钱。我们的民俗剪纸能得到外国朋友的认可与肯定,当然很高兴,我会一直剪下去。

问:您剪过无数张剪纸作品,在您创作的所有作品中,您最喜欢哪幅作品?

答:我最喜欢的是《十二生肖》,从构思到剪裁,我整整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

问:能详细说说喜欢这个作品的理由吗?

答:《十二生肖》是在1996年创作的,用了4种颜色,每幅生肖图都比较活灵活现,并且有3个小图组成,可以看到和此生肖相邻的其他两个生肖,中间配以寿、万、水波等剪纸纹样,融合连接,使每个生肖图都和整幅剪纸浑然一体。

问:那么您判断好作品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剪纸才是好的剪纸?

答:剪纸创作要有“讲究”,不光是剪得精细。比如《老窗户》讲究的是天圆地方,而《月光》讲究的是阴阳结合。每一幅剪纸都有它丰富的内涵,并不是看起来漂亮那么简单。所以我在带徒弟时也会让他们认识到,必不可少的传统不能忘记。

让窗花花回归民间

2011年刘静兰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受到领导接见(资料图 图源:张京羽)

问:虽然剪纸都有自己的地域特色,但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剪纸元素都差不多,您能一眼就看出是哪个地域的吗?

答:一看就能看出来是哪个地域的,也能一眼看出自己的作品。我有一次在路上走着,看到一个人穿的T恤上印有一个剪纸图案,我一眼就看出是我的剪纸作品。还有一个白酒品牌,酒盒子上用的也是我的剪纸作品。我也没有时间去打维权官司。所以现在市场上比较混乱,随意盗用别人的创作,不尊重知识产权。

问:能简短地说一下以您为代表的商都剪纸的艺术特色吗?

答:整体来说,因为从地理位置上说是个交界点,商都剪纸内容比较丰富,既有草原游牧文化,也有中原农耕文化。窗花比较多,窗花花样留下来的也多。剪纸风格淳朴粗犷,但画幅都不大。大多采用团块状镂空剪法,画面效果简约概括,没有太多矫饰,整体比较朴素。

问:后来到城市去工作,您的风格有什么变化吗?

答:我到了城市开始没有把剪纸当成一种艺术,后来我的师傅说这是民间艺术。每当有结婚的同事让我帮忙剪喜画,我就开始创作,不喜欢重复地剪,人家给一个题目,我就创造着剪点儿什么。

那时候什么题材的都剪过,而且会有自己的创意。我曾经想跟着一个老师学画画,觉得学会画画了,对以后设计剪纸样子有帮助,但老师说你这么大的年龄想学什么?我说我只会剪纸不会画,他说你原来怎么剪的?我说就是照着花样剪的。他就建议我回老家收集花样。

问:一直没有学画画?

答:老师认为学画画,我的剪纸就变味了,所以后来有个美术馆的老师说这个老师太好了,我应该感谢他。

有一些东西我知道,我就是想创作一些东西,但是理论的东西必须懂,没有理论的支撑,你心里没有数。像这些过去的花样,包括这个花样,这是我们在清朝时期创造出来的,一直流传下来的,这些花样一直流传下来了,都有说法,都是很吉祥如意的表达,每一个剪纸后面都有文化和寓意,还有民俗的东西。还有一些寄托,剪一个庙那样的,精神上的寄托都涵盖在剪纸的形象里面了。原来我只是剪,不知道这些。

问:您说的那个“变味”是指什么变了?

答:中国的文化比较含蓄,不直接点出来,它用一种载体表达出来,你要写“马上封侯”那太直白了,它用一个摆件放在那儿,是一种很直接的谐音,一个马的背上骑一只猴子来表达马上封侯,用谐音表达你的一种愿望。

过去用桃子表达长寿,茶壶就是期盼生一个男孩,石榴是多子多福。这是一种很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的过程中我担心慢慢地淡漠了,有一些慢慢地就忘记了,那种味道没有了。我认识一位教剪纸的老师,他说他最失误的就是没有把民间的窗花整理和收集起来,他让我以后要做这种收集整理工作。

问:您的意思是说不能只传下来老花样,其中的文化内涵也要传下来?

答:是的,所以从1986年开始,每次研讨会我能看的论文我都看,我理论文化没有到那个程度,但有一些东西心里还是知道的,很多东西都有讲究,随着时间越来越长,有一些东西永远不知道了,这就非常可惜了,就是看着好看,什么意思呢?看不懂,不好理解。我觉得肯定不是随意性的,有一些文化,因为只留下了符号,作品背后的东西不知道。有一些是那个时代生活当中的表现,有一些东西是精神层面的,那种寄托,还有期盼,都在里面。

让窗花花回归民间

2013年9月刘静兰随内蒙古文化厅赴毛里求斯进行技艺展示。(资料图 图源:张京羽)

问: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您是如何把传承与创新结合在一起的?

答:实际上是一个慢慢的过程,必须是在老祖宗的指导下,往下走,把剪纸深厚的文化内涵继承下来,随着时代的变化,它就随着走。我认为必须不断地搞创新,让每一幅剪纸都有它的丰富内涵,并不是看起来漂亮那么简单。

我现在收徒弟,也很注重剪纸的文化价值的传承。剪纸最传统、最典型的就是不断,拿起来是一片,放下来是一块,都是整的,它不能脱离这个剪纸的元素和剪纸语言,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反映一些现代语言。例如剪一只老虎,老虎里边有了小老虎了,透视性地把老虎肚子里边的东西也能剪出来。剪一朵花,什么石榴花、牡丹花,都在一个枝上头,所以说民间艺术是大胆的、不讲理的艺术,就是好看。

问:您40多年的剪纸生涯总结过来,学习剪纸最难的环节是什么?

答:最难的就是创造。印象当中的美,剪出来变成很美的一个东西。好的创意,就是有一个图案剪得很漂亮,整体结构还有一部分,主要是剪得多了就会自然而然地有了自己的创意。

问:您和剪纸相伴了几十年,您未来的愿望是什么呢?

答: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非常重视,专门拿出80亿元作为专项基金,保护地方文化,我想我要是有一个展示的地方或者是保护的地方,能把古老的东西,都展示出来给别人看就好了。

作者手记:

在包头市一个安静普通的小区里,在绿树掩映的一排排公寓楼里,我很容易就找到了刘静兰老师的家。因为我一眼就看到了,在那宽大的窗玻璃上张贴着红色的剪纸窗花,看起来醒目、悦目。

是的,我的判断没有错。走进刘老师的家,两只绿色鹦鹉正在客厅清脆地鸣叫,温和的刘老师端来水果,唠家常般地接受了我的采访。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我却能感受到亲切的熟悉感。因为从2013年冬季准备剪纸论文开始,在素材的收集过程中,我多次看到过刘老师的剪纸作品,也读过有关她剪纸方面的报道。所以对于这次当面的拜访,我充满期待,并感到很激动。她那令人惊艳的剪纸技艺是如何练成的,她对剪纸艺术的热爱为何能不降温地持续几十年,等等,我想自己来寻找答案。

让窗花花回归民间

作者和刘静兰(资料图 图源:张京羽)

我刚在客厅里坐下,刘老师家里又先后来了四个七八岁的小学生,其中一个男孩,四个女孩。他们都是到家里来上剪纸课的。他们安静地坐在那里,专注地低头剪起来。刘老师把他们安顿好,慢声细语地告诉我,“剪纸必须静下心来,时间一长,性格就磨平了”。

7岁师从邻居家郭婶婶,数十年后成为传统剪纸“老熏样”传承者,几十年过去了,剪纸已经成为刘静兰老师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对剪纸的痴迷,她说自己有了识别性记忆,她很容易就能记住众多剪纸花样,但其他的事情见一面就忘记了,包括见过的人再见面又想不起来了。

有人曾这样评价刘静兰的作品:“这是来源于民间乡野的现实生活,质朴明快,既夸张含蓄,又规整粗犷,体现了对民族民间艺术元素的包容和理解。”而刘老师说,其实对剪纸技艺而言,更多的是一个艺人本身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感悟。当地传统剪纸的“语言”包括细毛毛、滴水纹、旋儿、小圆圈等,剪的时候是纸转剪子不转,一般从中间下剪子。

很多人认识刘静兰,是因为一幅叫作《三阳开泰》的邮票。2002年4月,《三阳开泰》剪纸被中国邮政局定为“癸未年”邮票二图图案并出版。另外《喜气洋洋》用于“癸未年”邮票小版张版式二过桥图案出版。但对刘老师来说,无论是否出名,无论是否获奖,她都没有放在心上,除了对剪纸单纯痴迷的喜爱,作为国家级的剪纸传承人,她早已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就像著名作家冯骥才说的那样:“传承人所传承的不仅是智慧、技艺和审美,更重要的是一代代先人们的情感,它叫我们直接、真切和活生生地感知到古老而未泯的灵魂。它的意义是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替代的。”

刘老师回忆起儿时的那种窗户上贴满剪纸的场景,告诉我贴的时候不能往死里贴,过去用面做的糨糊,点一点贴上,有的地方翘起来,风吹过特别美。

那种记忆至今让她难忘并感动,2007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展上,她一个工作室做了两个老窗户,布展的时候有灯照过来,有的观众看到觉得特别亲近、特别美。

40多年来一直酷爱、痴迷剪纸,剪纸让她觉得特别地快乐,她说快60岁了,血脂高不敢熬夜了,但是一拿起来就控制不住,有时看电视时都忍不住去剪,一剪就到半夜12点了,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

在刘老师家的这次拜访,轻松而又欢乐。不仅能听到各种剪纸的民俗寓意,还能看到那四个小朋友现场打擂台似的暗中竞技。尤其在听到我的惊叹时,他们的劲头更足了。其中一个叫王欣悦的小女孩在我赞美她剪得好看时,马上剪了一幅《小兔吃萝卜》的剪纸送给我。这幅剪纸作品小巧可爱,充满童趣,可爱至极,也让我开心极了。

更令我感到满足的是,刘老师让我参观了她的藏品。她带我走进一个房间,拉开两个巨大的抽屉,把一摞摞剪纸作品摆放在床上,我们趴在床沿上,近距离欣赏剪纸作品的美。

而当我有些俗套地问刘老师的愿望是什么时,她说,眼下的愿望是作品太多放不下,希望有一个地方可以把这些东西保护起来,能有一个场所展示给大家看。更长远的一个梦想是——让窗花花回归民间。她经常会设想,在深夜的一间土房里,躺在暖和的土炕上,煤油灯在微微闪烁,多格子的纸糊窗户上,贴着漂亮的窗花,窗外有月光照进来的时候,窗花上的图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那该是怎样地美丽至极。她幻想有朝一日,一定要邀请外国朋友来参观这样的美情妙景。她会对他们说,这就是中国,中国的乌兰察布市,一代代传承着中国古老的文化和民族风情。

作者简介:

张京羽,1997年8月10日出生于北京,祖籍山东。在北京中关村二小读完小学,在清华附中度过了愉快的初中生活,目前是北京人大附中1B班高三学生。善良温和,热爱美术、写作和生物,梦想拥有一个强大的动画制作工作室,能生产出令人惊叹喜爱的动画大片。

让窗花花回归民间

(腾讯道学网络独家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