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义利观:义以为上
国学资讯2016-07-20
重德是中华文化深厚绵长的传统。由此,中华民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高度注重克己修身的自觉。这在集中讨论道德与利益关系的儒家义利之辨中得到鲜明体现。义利之辨是儒学的核心论题之一,也是近代以来受误解最多的问题之一。时至今日,不仅对其完整内涵的阐释不充分,而且将其基本精神归结为义利对立、认为儒家义利之辨提倡以义取利等误解也时有出现。本文拟对其基本内涵与意义做出阐释,并对一些典型的误解做出辨析。儒家义利之辨包含了四方面的…
-
论中国现代美学与儒家心性之学的内在联系
国学资讯2016-07-20
一 中国现代美学是否存在与传统思想文化的历史连续性? 总体上看,近三十年学界对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研究基本沿袭了如下观点:中国现代美学是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形成的,这种碰撞主要表现为,接受了西方美学,然后以之阐释中国传统思想材料以及文学艺术。这个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一般而言,中国现代美学乃至美学这个词,都是在西方学术思想引入中国之时引进的,明显受到了西方学术思想的深刻影响(这里暂时不考虑一个时期某些西方美学思想经由日本这个中…
-
光明论坛·温故: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
国学资讯2016-07-20
在不久前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古语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一句,来说明谋求新的发展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突出强调了发展理念之于发展的重要性。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这句话出自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张子正蒙注》。《张子正蒙》是北宋思想家张载的代表著作,其原文是循天下之理之谓道,得天下之理之谓德。王夫之为其作注写道: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显著于天下,循而得之,非若异端孤守一己之微明,离…
-
中国珍贵典籍史话: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变迁
国学资讯2016-07-20
《四库全书》(部分) 资料图片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据《四库全书总目》统计,它著录书籍3461种,存目书籍6793种,总计达10254种,囊括了从先秦到清代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在18世纪,像《四库全书》这样的文化巨制,不仅在中国,就是在当时的世界上也绝无仅有。 《四库全书》修成以后,为了保管和利用,乾隆皇帝先后下令将其中著录的3000余种书籍抄成一式七部,每部均为36000余册、6100余函,分别收藏…
-
儒家与社群主义不是一回事
国学资讯2016-07-20
近些年,将儒家和西方新兴的社群主义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是学界一个较热门的话题。学者们一般认为儒家和社群主义的思想在很多方面相近、相似,甚至相同。对此,笔者认为这一结论欠妥。如果我们进入到思想的内核中就会发现,儒家和社群主义实际上差异极大。 众所周知,近代以来西方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主流传统是自由主义,但随着现代、后现代思潮的兴起,自由主义受到了质疑,其中极具批判性的一个理论思潮是社群主义,其理论的核心是用美德伦理学和共同…
-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15个历史典故
国学资讯2016-07-20
1、高山流水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 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2、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因此说,…
-
中国各省名字的由来
国学资讯2016-07-20
1 北京: 战国时期称蓟,是「战国七雄」之一燕国的京城。辽国称燕京。金国改称京都。元朝称大都。明朝朱元璋改称北平,永乐帝朱棣改北平为北京。简称京。 2 天津: 明朝,燕王为争夺皇帝位,在这里发兵渡河南下,打败他的侄子明惠帝而篡了位。为纪念在这里渡河起兵,所以称「天津」,意即天子经过的渡口,简称津。 3 上海: 北宋初期,这里已形成居民点,从这里上海洋,所以称上海。上海原来是捕鱼的地方,当时渔民创造了一种捕鱼工具,叫「邕」(它是…
-
史上最完整《孙中山全集》在京首发
国学资讯2016-07-20
全国政协12日上午在北京中山公园中山堂举行仪式,纪念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诞辰149周年。 本报北京11月12日电(记者张稚丹)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孙中山全集》首发式今日在北京中山堂举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宋庆龄基金会、北京市政协等部门有关人士及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新版《孙中山全集》采取百衲本方式比较参证,搜集挖掘了近30年来国内外各界人士所披露的新资…
-
古代君子六艺
国学资讯2016-07-20
在中国,六艺之说有二,一指礼、乐、射、御、书、数也。《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另一说,六艺即六经,谓《易》、《书》、《诗》、《礼》、《乐》、《春秋》也。本文描述的是前者。 六艺是中国古代君子的六门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关于六艺教育的实施,是根据学生年龄大小和课程深浅,循序进行的。并且有小艺和大艺之分。书、数为小艺,…
-
人才史话:人才汇聚成就秦国伟业
国学资讯2016-07-20
资料图片 春秋初期,秦国尚是一个偏居列国西陲的小邦,土地狭小,人口不多,处文化洼地,国势微弱。经过十几代的发展积累,到战国中后期,秦国形成了振长策而御宇内和威震列国的态势。在社会进程缓慢的古代社会,秦国能由弱变强、迅速崛起,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秦国着力集聚各方英才,形成了雄视天下的人才高地。 在天下竞胜的时代,各国都根据自己的理念来获取能量以发展自身,而秦国却坚持不变地把人才作为最珍贵的资源。春秋前期的秦穆公早有吸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