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丹道修炼 >

养生备于理:仁者为什么会大寿?
栏目分类:丹道修炼   发布日期:2017-05-20   浏览次数:

孔子“仁者寿”箴言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不忧,大德必寿。

注释

〇道:这里是指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和思想体系。仁:儒家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孔子所说的“仁”,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灵魂是博爱。

〇仁者:指具有道德修养、仁爱之心、善良行为的人。寿:指长寿、高寿。

译文

修身养性是以道为统领,修道养心是以仁为准绳。

坚持守仁的人从来无忧,具备大德的人必然寿终。

养生旨要

那么仁者为什么就会大寿呢?汉代大学者董仲舒根据孔子的理论与自己的社会体验从哲学角度作出系统的解释:“仁者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心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美其身。”(《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历代名医则从生理医学、心理医学进行各自的分析与诠注,葛洪说:“若德行不修,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孙思邈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亦未能延寿。”《医生》说:“养德、养生无二术”。《遵生八笺》说:“养德、养生兼得之”。《简胆医彀》说:“德为福寿之本,若其刚恶而不好德,柔弱而怠于修德,则祸极随之,而绝福寿根源矣!”综上所述,养德可以养气、养神,能使“形与神俱”,故可健康长寿。

养生备于理:仁者为什么会大寿?

孔子像(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仁”(德)是道德范畴的概念,“寿”是生命科学的形态,两者之间是以“心性”、“心理”、“情感”、“情绪”作为纽带而直接关联的,若一个人修性养德,有慈善之心,不计名利得失,知足安闲,善世利民,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那么他就会胸怀坦荡,昼乐夜安,即使遇到灾难,也会获得亲友和社会的帮助,逢凶化吉,转危为安,就会长久地身心康乐。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团体、一个社会区域,若人人重德,品行高尚,那么使人感到处处友好,时时温馨,生活在如此称心如意的环境中,自然会身心健康、延寿长生。

大德必寿,在历史上是有许多确切依据的,据王充《论衡》载:文王90岁,武王93岁,卫武公96岁,舜帝110岁,尧帝118岁,这些都是“仁者寿”的实例。孔子享年73岁,是动荡的春秋时代的高寿之人,这是他正确的健身思想与良好的养生实践的结果,也与他具有崇高的德行超凡的智智慧直接相关。

缺德之人则相反,由于患得患失,心术不正,损人利己,巧取豪夺,则常常处于耗心伤神、紧张忧愁的状态,难得心理平衡与安宁,结果导致神经失失控,内分泌及五脏六腑机能紊乱,身心伤损而与长寿无缘。古今有谚说:“恶者不寿”,“无德不寿”,“善者必寿考,恶人早亡身。养生不修德,到老一场空。”晋景公滥杀无辜,终致惊梦成疾,遂使病入膏肓而不可药救;晋平公沉溺女色,荒淫无度,最终导致“六气”疾病而不可治。此两例都是不重养德而损寿的史例明证。

养生备于理:仁者为什么会大寿?

仁者寿(资料图 图源网络)

应当指出,“德”与“寿”二者不成正比关系,古今有大圣之士、大德之人终日成年为他人、为社会操劳而过早离开人间的,也有罪大恶极者、行尸走肉者活到百年的。这类情况并非多数,应另当别论。

附录1:

[宋]《大学》“修身正心诚意”箴言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转引自《大学》)

附录2:

[唐]释慧能 “说道行正”4偈语

彼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转引自《坛经》)

附录3:

[唐]孙思邈“贫富守道”说

居贫,勿谓常贫。居富,勿谓常富。居贫富之中,常须守道。勿以贫富易志改性。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养生备于理:寿命长短在自己

本文由腾讯道学根据《中华养生通鉴》(宁业高编著)整理发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安徽省大别山文化研究院编印。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医学 道教资讯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