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丘处机西行的历史背景
栏目分类:国学资讯 发布日期:2016-06-29 浏览次数:次
1203年刘处玄仙(1147—1203)逝于莱州灵虚观,丘处机(1148-1227)嗣任全真掌教。随后郝大通(1149年--1212年)与王处一(1142年-1217年)先后仙逝。此时的丘处机已经耄耋之年了,振兴全真教,实现师傅王重阳“四海教风为一家” 的宏愿也就落在他一个人的肩上了。
从宋徽宗时的“靖康之难”(1127)一直到丘处机西行(1219),宋与金国之间的战争已经打了将近一百年,战争几乎贯穿着丘处机的修道生涯。丘处机对统治阶级发动的战争深恶痛绝,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有深刻的认识。下面的这首诗就是丘处机的悲痛心声。
“天苍苍兮临下土,胡为不救万灵苦?万灵日夜相凌迟,饮气吞声死无语。仰天大叫天不应,一物细琐徒劳形。安得大千复混沌,免散造物生精灵。……皇天厉土皆有神,见死不救知何因?下士悲心却无福,徒劳日夜含酸辛?”
天下需要太平,老百姓需要过安宁日子。经常深入草根阶层的丘处机对人民心中的疾苦和祈盼有着清醒的认识。宋金战乱之际,活跃于金国统治下的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的全真教,成了北方中原百姓心灵的庇护所和精神家园。面对战乱不止民不聊生的形势,统管着整个北方道教的丘处机却无能为力,只能借诗抒情了。
机会终于来了,时间是1219年冬天。山东莱州大基山昊天观,三个国家不约而同地派使者送来邀请丘处机的召书。南宋、金国和远在西域打仗的蒙古人成吉思汗。让这些西域使者意想不到的是,丘处机拒绝了南宋和金国,很爽快地答应了成吉思汗的召请。
那么丘处机为什么要拒绝南宋和金国的邀请,千里迢迢地去西域见一个彪悍凶猛的蒙古统帅呢?有许多人不明白,甚至包括丘处机的一些弟子。大多数人认为丘处机会选择南宋,至少同为汉人大家都有共同的宗教信仰。这也是现在好多学者对丘处机的选择颇有微辞的地方,这里有必要对当时的历史概况作以下说明。
丘处机认为宋朝有“失政之罪”,当时的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一隅,已经腐败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了。南宋历代皇帝昏庸无道,高宗、孝宗、宁宗一直重用奸臣,致使小人当道,君子在野,国力虚弱,人心思变。面对金国的侵略南宋政权毫无反击之力,只是一味地向南方退却。“靖康之难”(1127)以后宋室南迁,抛弃了陕西河南山东的大片国土,致使中原地区的黎民百姓沦落为亡国奴。金国有“不仁之恶”,由于连续发动侵略战争,国库空虚,外强中干,它的江山已经摇摇欲坠。这时的南宋和金国走向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丘处机对当时的局势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他认为南宋和金国大势已去,已经没有挽救的可能了。这两个腐败堕落的国家不可能给老百姓带来和平与安宁,即使他勉强接受了两国的邀请,在这些无可救药衰败不勘的国家,如何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丘处机也没有什么回天的本领。
“不辞岭北三千里,仍念山东二百州。穷急漏诛残喘在,早教生命得消忧。”于是他要应时而变,借机为民请命,说服蒙古大汗少杀无辜。他深思熟虑之后接受成吉思汗的邀请,毅然决定西行。
成吉思汗此时在在攻打花剌子模的途中,他的军队一路向西攻城掠地,所向披靡。丘处机一行要从山东出发去遥远的西域,期间道阻且长,一路上需要克服的困难不可估量。丘处机要面对的是“衽金革,死而不厌”的蒙古人。一个是悲天悯人的全真道士,一个是攻城掠地的一代天骄。一个胸怀拯救天下百姓的拳拳之心,一个是想要吞并世界的饕餮之腹。成吉思汗对“宽柔以教,不报无道”的中原文明能接受吗?两人之间不仅仅相隔着万里之遥的西行之路,胸襟如此悬殊的两个人能否有论道的机缘还是个知数。
丘处机明白,成吉思汗平定西域之后,必来攻打南宋、金和西夏,这三个国家根本不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对手。到时候天下必定生灵涂炭,整个中原地区将会变成人间地狱。这个时候的丘处机以拯救天下为己任,他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他的心中已经没有了民族、宗教和国家的界线,道家济世的情怀就是他西行的原动力。
“我之帝所临河上,欲罢干戈致太平。”丘处机的这一选择决定了全真教的命运,未来无法预知,路只有走下去才能看到前途……
这位全真道士用他的坚定信念和博大的胸怀抒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民族拯救史。于是就有了今天这部为世人所称颂的《长春真人西游记》。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