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养生知识 > 道家养生 >

吃与不吃都是道家的养生智慧
栏目分类:道家养生   发布日期:2016-06-20   浏览次数:

  

  吃对人有多重要

  人,是一种生物,具备生物体的一切特征。同时,人,又是一类特殊的生物,我们有思想有文化,可以自我发展,具备所有其他生物所不具备的特征。

  那么,作为所有生物体都必需的进食,在人类这里,又有了什么样的发展呢?

  饮食的发展,贯穿了人类发展的全程。人们吃饭的目的随着社会和经济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在为生存而努力的时代,食物是生命的必需。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食物供应大大丰富。面对食物人们可以有各种选择,吃饭就不再单纯,进而衍生出许多其他目的。

  要活着就要吃东西

  “我们吃饭是为了活着,可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吃”是“活”的前提,没有能量,就不会有生命活动,心脏不能跳动、肺不再呼吸、头脑不能思考、体温不再正常。甚至食物的消化,也要靠食物本身来提供能量:口齿咀嚼,肠胃蠕动,吸收排泄,都要以进食为前提。总之,有生命就要有新陈代谢,这些能量都来自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没有食物供应,就没有生命的延续。

  食物还要保证人类个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一个孩子,刚出生时体重也就3公斤左右,身高50厘米左右,经过多年生长,他们一般会有50~100公斤的体重,1.5~2米的身高,多出来的这些骨肉从哪里来呢?就是来源于每天供给的食物。没有了食物,人体就不会长大。襁褓里粉嫩的婴孩,竟能长为高大奇伟的男子,能够长为亭亭玉立的姑娘,这里有体型的变化,有第二性征的出现,奇妙吗?可是,这些都来源于食物,来源于食物本身,也来源于食物提供合成的各种激素。如果生存条件恶劣,那么人会压缩所有其他活动,只求保证最基本的饮食需求,也就是说生存成为首要目标。此时,吃饭的唯一目的就是填饱肚子,不要被饿死。正如白毛女在深山,幸存船员在孤岛……他们没有条件去考虑其他,唯有果腹。所以说,进食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存活需要。

  

  好营养可以成就一个健康的民族

  当填饱肚子已经不是问题的时候,我们开始注重营养。换句话说,我们不但要活着,还要长得高,长得壮,能做更多的事情,肩能担担,手能提篮。人活一世,我们当然也要追求各种生命活动的质量。男人需要力量,女人需要美丽,老人需要身轻体健,儿童需要均衡发育。所有这一切,都是食物在起作用。

  人类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并广泛开始了探索和实践。神农尝百草,确认食物对人体的作用。《黄帝内经》更明确了食物补精益气: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符合自然法则的美妙比例,可以让食物为人类提供最大的帮助。

  到了近现代,营养学不断发展。现在我们已经站在一个发现的时代,简单追求获取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的饮食目标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营养学家们发现了新的营养成分,而且现在也认识到大部分天然食物都含有几百种活性成分。这些营养大多为每个人所必需,也有很多有自己的适合人群。当然,千差万别的人体化学意味着没有一种“理想的”饮食,但是谁能说,千差万别的食品搭配不出一种理想的饮食呢?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营养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未停下过探索的脚步。

  事实上,营养的作用随处可见

  在中国,城市人口的身高要明显高于农村人口。而素以身材矮小知名的日本,近几十年其国民身高持续快速增长。这就是营养差距的体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同样能填饱肚子的情况下,营养水平的提升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人类身体的差异。

  满足温饱后,人们更关心享受

  如果说食物应对的是“饿”的人,那么好吃的食物应对的则是“馋”的人,此时食物的作用已经由果腹发展为解馋。有人喜欢甜腻,有人喜欢香辣,有人喜欢春天早晨浓浓的奶香,有人喜欢夏天傍晚清冽的酒味。食物之于肠胃,犹如美女之于英雄,拼杀之于猛将,给我们带来无尽的享受。

  当食物极大丰富,新的制作工艺、新的材质被不断开发,附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特色的时候,食物已经不仅仅是口腹的享受。当唯美与食物建立链接,一种文化的享受开始滋润心田。

  但美味带给我们的未必是等值的健康。像各种调味的添加剂,赋予食物美色的色素,都在诱惑的同时分享着健康,也在抢夺着生命。所以迷恋味觉、视觉、嗅觉的代价之一就是缩减生命。从这个观点来看,道家崇尚清淡的饮食理念还是更贴近健康的。

  活着不是问题,健康才是问题

  中国历来有药食同源的说法。常人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几千年祖国医学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广泛的药食文化。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那时关注的,是食物对人体有没有毒副作用,神农尝百草,喝各种水,是为了发现哪种有毒,哪种没毒,好让大家知道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

  随着经验的积累,人类进一步发现了各种食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而现在,医学的迅猛发展,也使许多物质进入了药品的行列。部分对人体状态可以产生明显影响的动物、植物,慢慢地作为独立药物而为人所知。

  然而,在中医药学的传统之中,药与食的关系是既有同处,亦有异处。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这类食物既能充饥又能防治疾病,在这种情况下,药和食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这就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也是食物疗法的基础。

  《黄帝内经·素问》对食疗有非常卓越的论述,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有大毒的药,病去十分之六,不可再服;一般的毒药,病去十分之七,不可再服;小毒的药物,病去十分之八,不可再服;即使没有毒的药物,病好了十分之九,也不用再服。之后就可以用谷类、肉类、果类、蔬菜等调养,不能用药过度,伤了正气)”,这可称为最早的食疗原则。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