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有无真功夫?
栏目分类:太极八卦 发布日期:2017-08-10 浏览次数:次
编者按:作者杨鑫荣自幼随其祖父吴式太极拳名家杨禹廷习练太极拳,本文是他在今年《中华武术》第3期上发表的文章特予摘要转载,以飨读者!
太极拳技击之妙,在于对人体平衡原理的谙熟与运用。普通人因缺乏训练,在对抗运动中很容易被外力所制,难于保持平衡。而太极拳拳法训练归根结底就是通过贯彻“静、轻、慢、切、恒”的要求,从盘拳架入手,去僵催柔,重新整合人的神形意气,使之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充分调动人身潜能,在技击中节节贯串,在维护自身平衡的前提下迅速有效地打破对手的平衡以制服对手。
太极拳练习者是如何增强自身平衡能力进而在技击中有效打击对手呢?
拳的十三式基本囊括了人体运动的轨迹。人在运动时,固有的平衡被打破,重心随运动方向不断变换,人体必须在运动的同时不断调整使之建立新的平衡。其间维持平衡的肢体与身体整个的运动方向与力度上存在相对的虚实、动静变化。“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盘拳架过程中强调的慢,就是要让练拳者充分体会由平衡到不平衡进而建立新平衡,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过程带来的身心感受。“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说到底是要求练拳者在运动中维持平衡。通过运动中去僵催柔的变化,神形意气相合,从而达到表里精粗无微不利的境界,做到中正安舒。
盘拳架的过程,既是增强自身平衡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通过自身的感受知己知彼的过程。太极拳练习者练到极致,能以皮肤的神经末梢感知对手用力的方向及力度,达到“全身无处不是手”的境界。人体在运动时,重心移动越快,维持平衡越难,所以太极拳法讲究神形意气相合,讲究用意不用力,讲究“松柔圆缓匀”。就是说在技击时不留破绽,不给对方可乘之机。相反,与对手过招时,抓住对手出招时由重心移动而带来的平衡变化的有利时机,后发制人。在对手因重心移动打破固有平衡之后,建立新的平衡之前,以粘的方法与对手来势意气相通,感知对手的运动方向和力度大小,用吞吐拿放的手段在化解来招攻势的同时,施以微力,不让对手建立新平衡,顺势制服对手使之跌倒“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丝毫不给对手出招打击我的机会,而处于慌忙维持自身平衡的窘迫状态。
当对手察觉我方意图,试图挣脱时,我方即以连绵不绝之意“随屈就伸”,“大丢大顶”,“小丢小顶”,“丢丢顶顶”,“不丢不顶”,还是顺对方重心移动方向施以薄力,使对手始终无法建立新平衡。
可以说,太极拳的技击是用对手自己的力量打败他自己。因此,与太极拳练习者过招的人有这样的体会:出手越快,输得越快;出手越狠,输得越惨。而这正是太极拳技击的真谛。
凡技击,不外乎制约与反制约。制约谓之攻,反制约谓之守。能攻善守,攻守平衡者方能所向无敌。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