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宫:和谐人天-金顶景区
栏目分类:武当景点 发布日期:2018-06-18 浏览次数:次
太和宫,全称大岳太和宫,位于天柱峰顶端。其建筑群分布在海拔1500?1612米之间上下约2公里的建筑线上。建筑整体布局充分利用天柱峰高耸霄汉气势,以明朝皇家建筑法式,巧妙进行序列布局,突出神权至高无上的思想,达到了美如天宫的意境。1956年,被湖北省列
太和宫,全称“大岳太和宫”,位于天柱峰顶端。其建筑群分布在海拔1500?1612米之间上下约2公里的建筑线上。建筑整体布局充分利用天柱峰高耸霄汉气势,以明朝皇家建筑法式,巧妙进行序列布局,突出神权至高无上的思想,达到了“美如天宫”的意境。1956年,被湖北省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作为全国宗教活动场所开放。
朝拜殿前有一山峰,美如宝莲,婷婷竞秀,名曰“小莲峰”。峰顶置一古铜殿,为元大德十一年(1307)在武昌铸造后,置天柱峰顶。明永乐十四年(1416)建太和宫时,因其规模小,将之及殿基移置此,并建砖室围护。铜殿脊高2.44米,面阔2.615米,进深2.615米,悬山顶,铜铸仿木结构,造型古朴而凝重,殿体镂刻众多铭文,记述化缘道士人名及募资造殿信士的人名、地址等。殿内还供奉有真武神像、金童、玉女和水火二将等,均为铜铸鎏金,工艺精美,让人称奇叫绝。此殿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铜殿。相传,环绕古铜殿转一圈,可转运得福,故又名转运殿。数百年来,游人都要到此寻乐慕趣,转运得福。
朝拜殿右下,为皇经堂。明永乐年间创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建,民国四年(1915)再建。赐额“白玉京中”。堂为砖木结构,抬梁式木构架,小青瓦屋面。堂内雕梁画栋,色彩绚丽,其正中悬挂道光皇帝的御赐金匾“生天立地”四个大字。神龛上供奉有真武、三清、玉皇、观音、吕洞宾、灵官、侍童等神像。堂正面为全开式六扇门,阑额、木制、扇浮雕着众多的道教人物故事及珍禽异兽图案,技艺精湛,形象逼真。
太和宫建筑群
大岳太和宫,是明朝永乐皇帝赐额。明代任自垣编的《大岳太和山志》记,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五年(1417)下圣旨:“武当山,古名太和山,又名大岳,今名大岳太和山。大顶金殿,名大岳太和宫。”明代王佐编修的《大岳太和山志》记,太和宫“在天柱峰之极顶,则是宫之正殿”。清乾隆九年(1744)王概编修的《大岳太和山志纪略》记:“大岳太和宫,在天柱峰南天门外,宫之正殿朝圣殿。”从以上诸志所记,可以看出,在明代,天柱峰上的金殿称为太和宫;到清代时,则把明朝建的朝圣殿称为太和宫,并沿袭至今。
太和宫殿一角
朝拜殿,又名朝圣拜殿,明永乐十年(1412)敕建,清康熙以后改为太和宫,额书“大岳太和宫”。砖石结构,歇山顶式,绿琉璃瓦屋面,内为券拱,墙体下部为石雕须弥座。殿内供奉真武、金童、玉女及八尊从官神像,形象逼真。殿外两旁置两通铜碑:一块为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铸造,碑通高1.8米 ,碑帽镂雕二龙戏珠,下刻“御制”二字,碑上部及两边均镂刻龙、云、珠等图案,碑文为遣工部右侍郎陆杰致祭北极佑圣真君。另一块为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立,碑高1.7米,碑文记载着在天柱峰北天门外建雷坛、造金像的事。
温天君、马天君、雷震子(邓天君)
朝拜殿两旁是钟鼓楼。钟楼内悬挂一口巨大的饰龙钮铜钟,钟上铭文为“大明永乐十三年龙集年乙未二月吉日备造”,高1.57米,口径1.435米,是武当山现存最大最美的一口钟。击之万山回应,如滚惊雷。朝拜殿前有一山峰,美如宝莲,婷婷竞秀,名曰“小莲峰”。峰顶置一古铜殿,为元大德十一年(1307)在武昌铸造后,置天柱峰顶。明永乐十四年(1416)建太和宫时,因其规模小,将之及殿基移置此,并建砖室围护。铜殿脊高2.44米,面阔2.615米,进深2.615米,悬山顶,铜铸仿木结构,造型古朴而凝重,殿体镂刻众多铭文,记述化缘道士人名及募资造殿信士的人名、地址等。殿内还供奉有真武神像、金童、玉女和水火二将等,均为铜铸鎏金,工艺精美,让人称奇叫绝。此殿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铜殿。相传,环绕古铜殿转一圈,可转运得福,故又名转运殿。数百年来,游人都要到此寻乐慕趣,转运得福。
黄经堂-绘画
在小莲峰的岩壁上嵌有“一柱擎天”四个大字,字体苍劲浑朴,别具一格,为民国书法家宗彝(yí)所书。李宗仁在此题有“整军经武”四字,书于1939年秋,正是日军侵华猖獗之时,通过这四字道出了李宗仁在国家危难之时的焦虑之情,表达出他忧国忧民的远大抱负和理想。在岩壁上还嵌有民国将领李品仙游武当山时的题诗碑等,游人在此争相留影作念。朝拜殿右下,为皇经堂。明永乐年间创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建,民国四年(1915)再建。赐额“白玉京中”。堂为砖木结构,抬梁式木构架,小青瓦屋面。堂内雕梁画栋,色彩绚丽,其正中悬挂道光皇帝的御赐金匾“生天立地”四个大字。神龛上供奉有真武、三清、玉皇、观音、吕洞宾、灵官、侍童等神像。堂正面为全开式六扇门,阑额、木制、扇浮雕着众多的道教人物故事及珍禽异兽图案,技艺精湛,形象逼真。
太和宫至黄经堂
皇经堂前原为深峡悬崖,明永乐年间修建时,为扩大堂前建筑面积,在堂前用方石砌筑了一座拱桥,高8.85米,宽6.38米,桥上建道房,与皇经堂形成夹道,游人在桥上行走而不见桥,故有“走桥不见桥”之说,为太和宫闻名的一景。
-
太和宫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上一篇:太上岩:蓬莱真境-金顶景区
下一篇:朝天宫:天人分界-金顶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