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观:道教监狱道教意义-玄岳门景区
栏目分类:武当景点 发布日期:2018-08-02 浏览次数:次
道教把元和观做为监狱是有深意的,它象征着戒的道理,它是告诉人们:人生在世戒为第一。戒是要去北极就不能向着南极走,戒是行为要和目标相一致,戒是不想不说不做有损于已有害于人的事。戒是勉励我们当做则做,不当做则不得做。戒的精神就是诸恶莫做,众善
道教把元和观做为监狱是有深意的,它象征着“戒”的道理,它是告诉人们:人生在世戒为第一。戒是要去北极就不能向着南极走,戒是行为要和目标相一致,戒是不想不说不做有损于已有害于人的事。戒是勉励我们当做则做,不当做则不得做。戒的精神就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恶行的幕后是贪和嗔,贪和嗔的本质是痴,而痴是无知。不明白包括贪和嗔在内的事情的真实相状,缺乏透视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就是无知。由于无知,所以就不能正确的生活,想当然、人云亦云地按自己无知的想法,贪这贪那、嗔心四起,致使人生烦恼无尽、痛苦不已。
一个人完全做到了戒的要求,一定是“心平气和”,人本来应该是这样,如果还做不到,那就自我要求,这就是元和观中“元和”的意思。元和观指示了进山学习的起步方法。
进入武当“治世玄岳”古山门,就是武当第一观:元和观。一般人知道元和观的很少,知道元和观是武当道教的监狱的人就更加少了。道教把元和观做为监狱是有深意的,它象征着“戒”的道理,它是告诉人们:人生在世戒为第一。
许多人听到“戒”这个名词就会害怕,觉得是些教条式的约束,戒是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其实这是无知和错误的观念,戒不是叫我们什么都不要说,也不是叫我们什么都不要做,而是不想不说不做有损于已有害于人的事。戒是勉励我们当做则做,不当做则不得做。戒的精神就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那么,什么当做?什么不当做呢?我们举例来说,你要去北极就不能向着南极走。换句话说,你的行为要和目标一致。我们这么说,有人可能误会:我想得到钱就去抢银行也符合戒了吗?事实上,我们所说的目标是指向一个人的人格的养成和对自我的超越,最终参破宇宙人生的秘密获得无上的智慧。
因此,一个有志于这个方向的人对于什么当作什么不当做,不能由主观立场作决定,需要智慧作客观的判断。如果仅凭主观立场,则很可能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行为。当然,以主观立场作判断,也可能是自私而不损人的情形,其实自私而不损人的话也不算坏,自私是为保护自己、成长自己、为自己作种种安全措施打算,自己才有生存发展的空间。但仅从主观决定该做或不该做,对他人而言,并不一定公平。
若为全体所需而做,或为全体的利益着想不该做就不做,那便是客观的标准。但在个人判断之下,认为什么是大家所需或什么是大众所不需,也是主观,虽然自己觉得在为大众设想,其实还是出于个人的成见而已。存心是为大众设想,做出来的事情却可能损害大家,所以个人的判断不一定可靠,必须参考大众的意见,才可能得到比较客观的标准。
社会团体共同的规章制度、风俗民情,许可我们做的、要求我们做的,叫作该做,而且必须要去做;否则叫作不该做,而且不能做。我们的先人总结了十条,如果从行为、语言、思想三个方面展开便是:行为上,1、不打杀而爱护生命;2、不偷盗而勤俭节约;3、不邪淫而纯洁清白。言语上,4、不妄语(说瞎话)而说老实话;5、不两舌(调拨离间)而说团结话;6、不绮语(故弄玄虚)而说质朴话;7、不恶口(恶语伤人)而说和善话。思想上,8、不悭贪(吝啬)而广行布施(钱财帮助贫困的人,知识帮助求学的人,勇敢救助处困的人);9、不嗔怒而难忍能忍;10、不愚痴,而勤修智慧(智慧是每人本来具有的灵性。被烦恼扭曲、障蔽,需要通过一些办法使其复原,这个过程叫修行——修正自己的行为)。
当然,大众的范围也是有大有小的,以上所说是以人类社会、或者说以人为本位而言的,如果站在宇宙的角度呢?这样的心胸和境界当然我们还不能了解,不过可以想象这样的人离参破宇宙人生的秘密获得无上的智慧一定不会太远了。
我们知道思想是指导行为的,也就是说,身体和言语的幕后操纵者是思想,所以,戒的根本是心戒,根本方法是心法——清除心念上的贪、嗔、痴。当然,一般人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心戒的(本人在书后附有“修身养性静坐法”,如果读者能长期做来,就能方便作到),如果你做不到,那么从身体的行为、语言上约束自己开始做起,就相对容易着力一些而且是唯一起步的路子了。这样的戒叫作有相戒(不是像心戒那样无形无相,相对的显得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一些),当有一定的功夫之后(作起来比较容易之后)还是要过度到心戒上去。
人的思想上即心理上的贪嗔痴,既各个影响行为,也相互关联。这里有必要稍稍详细一些说明,否则,朋友们又如何能够清楚地认知它们,从而清除它们呢?
贪心是人最常见的一种心理活动,贪是对自己喜欢的境界产生一种染着、占有的心理。如贪着自己的财物,以为是生命的资粮,是快乐的源泉,是生活的保障,是处世的资本;贪着自己的地位,以为高人一等;贪着别人的地位,以期谋取;贪着好看的色相,产生占有;贪着好听的声音(清脆的鸟啼声,悦耳的音乐声,动听的恭维赞扬声),渴望欣赏;贪着美味,欲望享受;贪着妙触(接触的、自以为舒服的环境),不堪放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有贪着自己的身体、贪着自己的家庭、贪着事业、贪着睡眠、贪着美好的山水、贪着爱情、贪着建立的人际关系等等,一切的一切,得到的不愿意失去,未得到的很想得到,为此就可能无所顾及、不择手段,从而造作种种身体、语言上的恶行。
这里并不是说,不应该有自然的、适度的需求,为了保证生存,我们还需要一定的东西;这里也不是说,人就应该把五官完全关闭,不去接触、感受事物。但是,自然的、适度的需求,与奢华的、过分的贪欲,毕竟是有区别的。在平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就有必需的、适度的和奢侈的之分。前者可视为自然需求之满足,后者就有贪心放纵之嫌。不过,怎样才算是“自然的、适度的需求”,各种不同的文化与各个不同的社会,为人们给出了种种不同的诠释。不容回避的是,有些文化与社会(当然不是指它们的整体)的确有纵容、甚至鼓励人们放纵的作用,如我们前面已谈过的。你难道真的没有看见,贪心能够害己、害家、害人、害社会,乃至危害整个地球、太空?
当然,说到底贪心是因人而异的,这一重要事实就一直在暗示着我们什么。
事实上,人的欲望从根本上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可以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贪心如果不产生不合时宜的行为,只是自己内心烦恼、痛苦而已,还不伤害别人,错在因贪而产生错误的行为(身体和语言上),害人而终究使自己受害。它的危害极大。
嗔也是一种活动频繁的心理,它是对自己不喜欢的境界产生一种排斥或损害的心理。当你遇到别人骂你、打你、毁谤你、挖苦你以及损害你的利益时,你就会怒火中烧、暴跳如雷,事情过去了还怀恨在心,时时想着报复。你嗔恨某人,首先是自己很烦恼,可是某人并不知道你对他嗔恨,倘若知道而你没有什么行动,对他(她)并不构成伤害,你不是自寻烦恼吗?假如你有所行动,这种行动大多是不理智的,甚至是犯罪的行为。犯罪的行为固然对他人没有好处,而对你何尝不是坏事。不理智的行为可能不但伤害不了他人,你在明白事情的原委(全部因果)、理智下来之后产生无穷的后悔倒是必然的,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说的就是嗔心的过失。
嫉妒也是嗔恨心的表现,如果愤恨心(如上所说)的产生,是因为别人伤害了你的利益,还情有可原,那么,嫉妒心的出现实在是莫名其妙了。虽然这种心理是莫名其妙的出现,但是却相当普遍。一个人看到别人荣耀时,他就会产生嫉妒心理。尽管在很多情况下,别人的这种荣耀,并不会影响到你的利益,可你就是嫉妒,没有办法。嫉妒显示了人的自私,体现了人的狭窄的心量,破坏了人的平衡心境,嫉妒使人作出许多蠢事。
慢心是嗔心的深层次现象,它是抬高自己,夸大自我的一种心理表现。慢的定义是自己为尊为大,蔑视他人,对于有才有德的人不肯谦下,固步自封。慢心不易为一般人识别,通常它有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他人不论在哪方面,诸如道德、智慧、学问等等确实都不如自己,或者他人不论在哪方面都与自己不相上下,这时慢心重的人,就会对不如已者加以轻视,说他样样不行;对于与自己水平相等的人,会说他没有什么了不起,还不是同我一样,有什么值得我尊敬呢?这叫慢。
如有人不论在哪方面都与自己相等,但他却觉得自己超过他;或者有人不论在哪方面,确实超过自己,可是他觉得别人并没有超过自己,最多不过与自己水平相等而已,像这样的慢心叫做过慢。
如有人不论在哪方面,都胜过自己很多,自己什么都不如人,但他不仅不承认自己不如,反而认为自己处处胜过他人,听到别人受到赞叹,自己就不服气,像这样的慢心自负,叫慢过慢。
有人生性自卑,但对别人学识渊博也不以为然,觉得他有学问是他的事,我虽然没有学问,但还不是一样活着吗?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为了不暴露自己的无知,全然不知道谦下,不会尊重别人的学问道德,不懂得向上追求,自甘沉沦这叫卑慢。
有些人没有什么实际德行,但为了博取名利,就不择手段的到处宣传自己,自欺欺人,以期达到自己保有已得和追求未得的目的,这叫邪慢。
一个慢心重的人,他的学识很难长进。俗语说:“谦受益,满招损。”具有慢心者,大多把自己看的过高,觉得自己已经很了不起了,不需要再学习了,因而轻视一切,目中无人。对于别人的意见很难认真听取,对于别人的学问也不会虚心学习,他对别人的见解不是吸取真知灼见,而总是评头论足、批评不是,这就使他的学识永远停留在那个水平上,永远不容易进步。大凡有特长的人,我慢特别重,这主要是因为他有我慢的资本(年轻人如果有这样的毛病,在社会上反而不如平凡而谦下的人容易立足)。同时(有一些小的作为的情况下)又因为整天接受别人的恭敬赞叹,无形中给他(她)造成一种假象,觉得自己仿佛就是那么了不起,那他自然就不会把他人的成就看在眼里了。
慢也使得人与人之间很难处好关系。一个我慢重的人,他的自尊心会特别强,时时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而自己又不懂尊重别人,甚至随意伤害别人还不自知。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你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是你得尊重别人。倘若你瞧不起别人,甚至任意伤害别人,自然别人也会同样对待你(至少也会惹不起躲得起)。自尊心强者,情感是很脆弱的,他只能适应恭维赞美之词,一旦受到打击,精神就容易崩溃,因此,这种人实际上是不堪一击的。嗔心对己、对人、对社会没有一丝好处,可是一般人不但不知清除嗔心,甚至对嗔心一无所知,整天在嗔心的驱使下作出了许多损人而不利己的言行,因此造成自己倍尝苦果还不觉醒,实在是人生的一大遗憾啊!
贪和嗔的本质是痴,而痴是无知(因为不明白包括贪和嗔在内的事情的真实相状)。“无知”二字,很多人都理解为没有知识。在我们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知识非常重要,所谓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所以无知并不就是没有知识,但是有知识并不就是不痴。那么,什么是无知呢?缺乏透视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就是无知。作为生命,我们对自己不了解:不知道生从何来,死向何去?不知道生命的前因后果。我们对自己也很陌生,总是时而烦恼,时而欢乐,时而痛苦,时而忧愁,莫名其妙,不能把握。另外,我们对自己的世界也不清楚:譬如宇宙有始无始?世界有边无边?在我们认识的事物中,何为虚妄?何为真实?生命和宇宙是什么关系?简直一无所知,稀里糊涂地活着。由于无知,所以就不能正确的生活,想当然、人云亦云地按自己无知的想法,贪这贪那(不能把握,甚至连我们贪的对象是否真实存在也不知道)、嗔心四起(不能控制,更说不上清除了),致使人生烦恼无尽、痛苦不已。
说到这里,有些朋友一定会急于想知道什么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这当然是要说明的,它实际上是武当玉虚宫揭示的道理。
我们作一个陈述:当明白了无知是人生烦恼痛苦的根源,也就是对人生宇宙的不明白。有朋友也许会问:当明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因此心中不再生起贪嗔痴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可以告诉大家:无戒——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具体的情形只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果你不能自知,那就只好从身、语、意上下手了,不问收获,但求耕耘,总有明悟的一天。
作为结尾本人为武当元和观写了几句顺口溜,献给各位,权引一笑:
佛道共推戒之理,谁人真明无戒意?
武当元和观第一,身心无犯参祖毕。
当一个人完全做到了戒的要求,他一定是“心平气和”,这就是元和观中“元和”的意思。元是本原——人所以显现为生命的根本,它本来是不与“不和”相对的“和”,是统一了“和”与“不和”的“和”。
元和观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上一篇:玉虚宫:道教教理
下一篇:遇真宫:寻找仙真-玄岳门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