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武当传说 >

道家琴师:谁可以成为我的徒弟
栏目分类:武当传说   发布日期:2017-04-30   浏览次数:

伯牙鼓琴

列子*汤问: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道家琴师:谁可以成为我的徒弟

伯牙鼓琴图(资料图 图源网络)

琴师授徒,要在所传得人。古人曾有“琴不妄传”说:“琴之为道大矣,为物贵矣,凡为人师者,必择慈祥温玉、天资挺秀、文雅卓然者,方可以雅称圣人之器而授之。不然,虽购千金之资,不可一顾也。”

琴不妄传 不以定见视人

其实,人无定性,“俗夫”可由研习、体悟琴道而转成圣贤,“薄德非仁者”也可因改过迁善而成为“仁义道德”者,即便是“根性下劣”者,只要人一己十、人十己百,同样能成为“文雅卓然”者,因此不能以定见视人;

本文也强调琴不妄传,但前提是不以定见视人,也不仅仅从学琴者着眼,而是以一种发展的眼光从师弟关系入手进行探究。

琴师收徒弟有哪些标准?

作为琴师,首先应该确立一个基本认识:世界上没有不堪造就的弟子,只有自己在某一个阶段能否传授的弟子。原因在于,任何一个琴师都不能说自己圆满通达了琴道,而是处于不断扩展和提升技艺、道德乃至智慧的过程中,因此肯定会因德行、学养甚至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而与一些人交臂失之。那么,是不是在这些方面两相投契就可以收为门徒呢?

道家琴师:谁可以成为我的徒弟

魏晋道士孙登好古琴(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般来说这没问题,事实上大多数琴师也是按这些标准收弟子的。但是,如果从传承琴道的高度看,我以为应该以能否为对方体悟琴道提供或多或少的帮助为根本标准。如果自觉有这个能力,就将对方收为门徒;否则,就不要浪费对方的生命。

琴师通过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自己是弟子体悟琴道之路上的良师?最重要的当然是研习传统经典。《太古遗音》中载“学琴有四句”一项,文云:“左手吟猱绰注,右手轻重疾徐,更有一般难说,其人须是读书。”传统经典是往圣先贤智慧的结晶,自然也是琴师们开启和圆满智慧的最佳方法,只要我们深入经典,勤奋研修,日久功深,就越来越能“知人”和“自知”,就能看清哪些人可以成为自己当时能教授的弟子。其次,还要对学琴者进行一定时间的考察。

琴师应有知人之智

道教的师傅收弟子,都要对候选人进行考察,考察期满后,如果因缘契合才收为弟子。琴师授徒,也应先对准弟子的真实状况有所考察和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判断自己是否有能力成为他(她)的老师。每见琴师对欲学琴者一无所知便草草纳为门徒,伺后师弟反目,便又相互抱怨、指责。出现此种局面,弟子固有罪过,但主要还是由于琴师没有知人之智。如果琴师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养,同时又对欲学琴者多加考察,就可尽量避免这种局面;即使出现类似情况,琴师也会侧重反省自己,而不是怪罪对方。

琴师与弟子结成师弟关系后,还存在如何落实师道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宋儒钱时(1175~1244)曾有精辟论述,不妨径录于此:“若夫师道,则甚不易也。何谓师道?直、宽、刚、简是也。直者,无所回曲之谓。欲明师道,岂可不直?然直则易于不温和,但峻直而不温和,则难亲矣。宽者,优柔乐易之谓。欲行其教,岂可不宽?然宽则易于不庄栗,但宽而不庄栗则易玩矣。震厉奋发,足以策偷而警惰,非刚不可也。或太刚,则未免反有戕贼之患,刚而无虐可也。静重端默,足以正浮而格躁,非简不可也。或太简,则未免反有高亢之患,简而无傲可也。玩此四语,如五味相济、五色相受而师道备矣。故舜先明此事,方论及乐。师道欠缺,而徒欲以声音感人,则无是理。”

钱时的论述,归纳起来就是直仁并举、宽庄相得、刚柔适度、简谦兼济 “十六字真言”。直仁并举谓老师一方面对弟子真心相待,不护短回曲;另一方面仁慈相加,如春风化雨。宽庄相得谓老师一方面宽怀大度,能宽容弟子之不足或过失;另一方面庄重严肃,不容弟子因循苟且。刚柔适度谓老师对一方面严加鞭策,无使弟子懒惰懈怠;另一方面济刚以柔,不令弟子紧张惶恐。简谦兼济谓老师一方面如泰山简静坚实,诫弟子轻滑浮躁;另一方面似大海广阔渊深,纳弟子于怀中。

道家琴师:谁可以成为我的徒弟

古琴,古风(资料图 图源网络)

琴师若能如此为师,何愁不能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师弟关系?

学人择师,重在道之所在

琴道无门无派,而体现为琴学、琴艺则有门有派,绝大多数习琴者体悟琴道必须从琴艺、琴学入手,拜师由是不可或缺。学人择师,重在道之所在。韩愈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人的成长,无论肉体精神,都离不开师长的教育,肉体的健康成长需要父母养育,精神的健康成长则需要老师教育。学人择师,标准不是看他是否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合,也不仅仅是看他有多大学问或名声,最重要在看他是否“道之所存”。只要琴艺高超而又有道,就算他没有渊博的知识和显赫的声名,就算他的年龄、地位都比自己低,也应当拜为己师。因为拜了这样的老师,我们就能闻(悟)道,我们的生命就能得到彻底安顿。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何乐而不为?学琴者拜师同样要明白,我们拜师根本上不是以某个琴家个人为师,而是以道为师。

如何修习和体悟琴道

如何辨别一个琴师是否致力于参悟、传承琴道的明师呢?琴道至于广大精微处固非一般人所能测,但其浅近处则有迹可寻,方法就是观察他对待名利的态度。明代琴家汪芝(1522~1566)说:“琴之为道大矣,所以宣五音之和、养性情之正而通神明之德也。苟非宅心冲旷、契真削墨、超然自得于林风水月之间者,其孰能与此哉!”修习和体悟琴道,首先要求琴人宅心林下、淡泊名利,如果深陷名利场中,纵然琴艺很高,也不过一介琴匠,与琴道了不相干。有志于琴道者,慎勿近之!

既拜师,则应尊师。尊师之理由何在?有人说,不尊师就得不到老师的真传;有人说,不尊师就不符合伦理道德,如此等等说法,不一而足。应当说,凡此种种看法都不错,但并没有触及尊师的根本所在。从根本上说,琴弟子尊师,是因为琴师是已闻琴道者或致力于闻琴道者,是琴道的某种体现或化身。弟子为道而尊师,才能心悦诚服地尊师,也才称得上真正尊师。这就是琴学中尊师重道的根本理由。因道之故,不特能尊师,举凡与师有关的一切无不能尊敬,如北宋代音乐理论家陈旸(生卒年不详)所说:“闻道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不特见其人而尊敬之也,虽见其载道之书策、乐道之琴瑟,亦必尊而敬之。”

道家琴师:谁可以成为我的徒弟

尊师重道(资料图 图源网络)

或许有人会问:琴师也有自己的不足或缺点,难道弟子对此应当视而不见,甚至同样采取尊敬的态度?这样问问题,其实是混淆了琴师的修养与弟子的道德两个不同的概念。现实中的琴师不是圣人,自然都存在或这或那、或多或少的不足或缺点,敏于琴道的弟子不可能看不见,也不应视而不见,更不应“尊而敬之”。

窃以为,面对这种情况,有能力的弟子应当善巧地加以劝诫,以帮助琴师进步。有道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传统中也常常可见弟子点化老师的例子。如果弟子能力不足,尽管老师的不足或缺点不言而喻,而自己也洞若观火,还是不必挂怀,更不可计较,而应始终保持对老师的恭敬心,因为志求琴道者理应如此。

道家琴师:谁可以成为我的徒弟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