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乐器—道情筒
栏目分类:道家法事 发布日期:2017-06-25 浏览次数:次
道情筒,为以前道士演唱道情所用的乐器。传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就常背负一个道情筒,倒骑白驴,云游四方,宣唱道情,劝化度人。演唱时,艺人左手握竹板,怀抱道情筒,右手击筒面,道情筒长约二尺,涂红漆,圆筒一头蒙上一张猪油皮,拍打时发出蓬蓬”之声,艺人合拍而唱。说唱过程 中,常根据内容情节自由发挥,击出快慢轻重不一的节奏,以刻画人物性格、情态,乡土气息十分浓郁。唱词以三字、五字、七字为主,大多自编自唱,多以独坐, 或站立演唱为主。
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为诗赞体。宋代后吸收词牌、曲牌,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又称道歌。用渔鼓、简板伴奏,与鼓子词相类似。之后,道情中的诗赞体一支主要流行于南方,为曲白相间的说唱道情;曲牌体的一支流行于北方,并在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发展为戏曲道情,以〔耍孩儿〕、〔皂罗袍〕、〔清江引〕为主要唱腔,采用了秦腔及梆子的锣鼓、唱腔,逐步形成了各地的道情戏。内容有升仙道化戏、修贤劝善戏、民间生活小戏、历史故事和传奇公案戏4类。有的地方称渔鼓或竹琴。
道情是渔鼓的前身,道情”又名黄冠体”(黄冠可能是指道人的装束),是道家所唱的道家的情事,神游广漠、寄情太虚,有餐露服曰之思,名曰道情。唐代可能已经有了道曲,渔鼓简板则始于宋朝,虽然道情出现的早,但是流传下来的作品却不多见,现在能看到的仅有本篇郑板桥的道情十段(一般演唱仅收录以上五段。)及徐大椿的回溪道情。此一曲种已经没落以至于将要绝迹,民国以来并没有留下来可供学习的资料,这门艺术已经是后继无人了。
(配图为茅山乾元观道长演奏《道情》)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