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国学资讯 >

最后的放鹰人:期待古老的满族民俗重现异彩
栏目分类:国学资讯   发布日期:2016-06-22   浏览次数:

  滦平县红旗镇白旗村老杨家放鹰已有数百年历史,如今62岁的杨金树是杨家第四代放鹰传人,他和鹰朝夕相处已有40多年,他娴熟的放鹰把式也是祖辈传承下来的。然而,这一极富特色的放鹰正面临着消亡,杨金树也成为了滦平县最后的放鹰人。

  放鹰在老杨家传承了近300年

  叮叮当当……顺着远处传来的铃铛声,夹在两面墙壁中间的鹰架上,一只当年的黄鹰安静而温顺地在鹰架上走动。但生人一走近,它便开始张开双翅,目光也变得犀利起来,直到老杨来到它跟前儿,它才重新平静下来,像只温顺的宠物,一只只属于杨金树的宠物。

  “这只黄鹰是去年8月份村里捕鹰好手孙生抓的,性子比较温和,捕猎也是个‘能手’,养了一冬天,没舍得放。”老杨说着,从厨房拿出一只事先化好的柴鸡,放到了这只黄鹰跟前。此时,这只黄鹰再次回归到它原始的本性,不到10分钟就吃下了半只鸡,确实有“稳准狠”的架势。不过它对杨大爷却很温柔,每次叨下去,都会灵活地避开杨大爷扶着鸡肉的手。

  10几岁的时候,杨金树便跟着父亲上山到处放鹰捕猎,看着雄鹰在父亲的手臂上朝着猎物飞奔而去,杨金树心中满是羡慕,只希望自己快点长大,把这本事学到手。

  据了解,放鹰助猎是一项传统的满族风俗,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辉煌的满族传统放鹰文化开始走向了末路,在滦平几近失传。

  杨金树回忆,他从父亲的口中得知,家族放鹰的把式是在他太爷爷那辈开始往下流传的,当年放鹰一是为了娱乐,再者也能通过驯鹰捕猎,填补冬日农闲时家庭的生计,到现在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放鹰是个辛苦活儿

  父亲放鹰从18岁一直放到80岁,受父亲的熏陶,杨金树也从18岁开始了他的放鹰之路。

  要想放鹰,就要有一只属于自己的鹰,熬鹰、驯鹰便是鹰把式的首要任务。

  “鹰很凶猛,熬鹰就是要熬掉鹰原本的野性,同时和它建立感情。”杨金树说,熬鹰是个辛苦活儿,比的是鹰与人之间的意志和毅力。熬鹰从秋天开始,连续几天几夜不让鹰睡觉,不能给鹰喂食,每逢此时,杨金树总是与鹰彻夜四目相对,直到最后困倦的猎鹰能够在人面前合眼睡觉,才证明熬鹰成功了。

  熬鹰过后就是吊大线了。杨金树从远处用食物逗引鹰来吃并大声叫它,让鹰沿着一条长绳飞过来,到他的胳膊上吃食,当鹰通过吊大线的驯练后,就能替老杨捕获野鸡等猎物了。“第一次架着自己驯好的鹰去集市,看着别人羡慕的眼光,别提多神气了。”杨金树笑着回忆说。

  等把鹰驯好了,便是一年好戏上演的时候了——放鹰。

  春夏草木深、天热,放鹰基本都是冬天进行。老杨和同村的杨福顺、孙生是放鹰的最佳搭档。每年冬天,三人总是会相约一同跑到山上,杨金树架着鹰爬到山的最高点,两个搭档则是在山腰上拿着长木棍打草,让野鸡、野兔闹出动静。鹰眼一旦发现猎物,便会找准时机迅速捕捉猎物。看着鹰抓到一个又一个的猎物,杨金树的心里总是很欣慰,父辈的老手艺终于学到手了。到如今,杨金树驯鹰已有40多个年头,算算也驯过上百只鹰了。

  放鹰面临着传承的尴尬

  在放鹰的过程中,杨金树深深地体会到了放鹰带给他的快乐和感动。

  如今的滦平县红旗镇已是一片农耕的景象,杨金树忙完庄稼地里的农活,踏进家门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去和翘首期盼他回家的“伙计”黄鹰报到。

  起初村里放鹰的人很多,但渐渐的,只有杨金树还在年复一年地继续着这门老手艺,在红旗镇,提到放鹰的人,没有人不知道杨金树。

  然而,随着村里人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驯鹰又是个辛苦活,现在的年轻人不再愿意接受这门老手艺,放鹰面临着传承的尴尬。“真希望社会上能关注滦平传统满族文化,对滦平即将消失的放鹰技艺加以有效保护,不要让这项在滦平传承了300余年的满族民俗文化,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断送。”这是滦平最后的放鹰人杨金树的心声!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