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国学资讯 >

山西民间皮影戏没落 难觅传承人
栏目分类:国学资讯   发布日期:2016-06-25   浏览次数:

  

山西民间皮影戏没落难觅传承人(图)

  皮影与木偶技法相通,申家堡皮影剧团经常是白天演木偶,晚上演皮影。

  正月初十,中国北方冬寒未尽。山西省吕梁汾阳市申家堡村东的一家平房里,小音箱传出的广场舞正浓,67岁的张春娥随节奏伸着胳膊踢着腿;老伴儿王廷芳因感冒久未愈,窝在里屋炕上眯着眼。这样悠闲慵懒的正月,两位老人已许久未有过。

  “二三十年前,正月里最忙,一天要赶好几场,一直忙到过了元宵节。”上世纪80年代,张春娥、王廷芳、王廷芳的弟弟王廷贵以及同村几个喜欢皮影的人自发组成了申家堡皮影剧团,种地之余,每到过年,便被附近村里请去演出。

  

在山西民间,曾流传着一种戏剧——皮影戏,用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将剪影呈现在纱窗上,同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方言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乡土气息浓厚。 张春娥

  在山西民间,曾流传着一种戏剧——皮影戏,用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将剪影呈现在纱窗上,同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方言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乡土气息浓厚。

  在山西民间,曾流传着一种戏剧——皮影戏,用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将剪影呈现在纱窗上,同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方言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乡土气息浓厚。

  据记载,1980年10月在孝义市西约五十华里许榆树坪村南,金正隆元年七边形砖砌单室墓中出土的皮影头像壁画可知,早在八百多年前的宋金时期,皮腔纸影戏在山西已然有之,也成为该省目前发现最早的皮影。而据史书记载,中国的皮影戏则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由于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见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山西皮影等,这种艺术形式曾被传至西亚和欧洲。

  在汾阳市,皮影戏也叫灯楼儿。坊间传言,东周列国时期,一位国王思念自己的女儿,看到月光下有人影晃动,于是诞生了皮影。最初的皮影就是借着月光表演,后来才利用灯光。当地,许多农村都建有专门用来演出皮影的乐楼,当地民间有“正月不看灯楼,阎王掐住你咽喉”的俗语,可窥皮影流传之广泛。

  “我14岁的时候开始跟师傅学皮影戏。”张春娥介绍,申家堡皮影剧团的说戏表演由王廷英与张春娥完成,王廷芳则擅长武场演奏。王廷芳回忆,上世纪80年代申家堡皮影剧团名声远播,他们北上太原南下交口,有时终年在外演出,也曾万人空巷,走过了二十多年的风光期。

  “每年看皮影戏是过年必须有的娱乐项目,最爱看的是《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到了云上,小时候看着特过瘾。”谈起皮影戏,出生于汾阳农村的“80后”董珍依旧一脸激动。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电视机的普及,以及近年电影、KTV等娱乐项目的兴起,皮影戏逐渐被人遗忘。张春娥他们接到的最近一次邀请是在2015年正月。“观众多是年轻父母带着孩子,许多人好奇,涌到后台,拍照,录像,然后一哄而散。”说起皮影戏的落寞,张春娥言语中透露着无奈和惋惜。

  虽然近年外界的邀请越来越少,如今年这般的闲赋也是第一次。2015年,随着王廷贵的离世,这个剧班似也结束了它的使命。申家堡皮影剧团被认为是周边唯一现存的家庭皮影戏班,被称为“汾州皮影活化石”。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廷英活着的时候还拾掇着给这个剧团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没有培养传承人,一直没有成功,这下他没了,老搭档们最大的也都82岁,我就是最小的,没那精力了。”如今,跳广场舞成了张春娥消磨时间的最好方式,“皮影戏对耍皮人的技术要求高,这样的民间艺人几乎找不到,再加上演出不赚钱,后继无人,很难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皮影表演艺术生存空间狭小,从业人员逐年减少,鲁西南菏泽、辽南地区、北京等地许多民间皮影艺术团相继解散,大量剧目已失传。如今,只有民间的童谣还在唱,“影老了,爷爷的爷爷就爱唱;戏文老了,孙女的孙女还没忘。锣鼓响,一块小布儿一挂好戏就开场……”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