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国学资讯 >

《道德经》——为人处世之准绳
栏目分类:国学资讯   发布日期:2016-06-27   浏览次数:

  两千多年前,老子就给子孙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遗产,这就是《道德经》。老子《道德经》是中国文化根底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教育我们如何提高道德水平,如何处世为人,怎样去认识世界,怎样探索宇宙奥秘。

  人对同一件事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态度呢?这是靠人的本性确定的,人的本性又如何呢?有的主张善,人生下来都是善的;有的主张恶,人生下来都是恶的,争了几千年都无结果。各执己见,主观片面自认为不错。人的本性不一般,有的善、有的恶、有的是善恶兼。为人处事都有表现,大家都可看得见。老子按道德水平的高低,把人分成六种:圣人、贤人、善人、好人、坏人、恶人。各种人的表现,他们的为人处世之道,都可以在《道德经》这面镜子里照一照,有德无德一看就明白。

  老子《道德经》教育我们如何修身修心,提高道德水平,把有为变成无为,使主观变得更客观。把人不为已天诛地灭,自私自利,争斗不歇,逐步改变成大公无私,舍己救人,处下让人,不争不斗,处事自然乐悠悠。

  老子《道德经》里的许多地方都教导我们如何处世为人,下面就选摘几处供大家阅读:

  “为学者日益”,做学问的人,科学知识应日益增长。学得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因为人道知识有共性,它是通过大脑思维来产生,所以你想的办法越多,解决的问题也越多,对社会贡献就越大。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不学习害人的知识,不去害人,所以就没有忧愁。如果你不想害人,不学习害人的知识,又要生存下去,唯一的办法是与道相伴,必须修道修德才能做到,道要求无私、无欲、不争不斗、为人处下、生活简朴,凭自身能力维持生活,知足常乐。这两者相差几多呢?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要取得天下,不要经常想到打仗,经常想打仗,必须搞扩军备战,就不会治理国家。一是不能得天下,打仗,战败了就会失天下;二是战胜了,可暂时得到天下,不去治理也会很快失去的。

  “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知治国,国之福。”故以自己的知识治理国家,即以个人说了算,个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治得国家盗贼四起,这就说明了,按个人意志是治不好国家的。

  “不以知治国,国之福。”不以自己的知识而是按人民的意志治国,这样上下一条心,就没有办不到的事,也没有不可治理的事,则国家必然幸福昌盛。

  “玄德深矣远矣。”玄德就是对人民情感深,对国家前途看得远!如果你对人民没有感情,人民的意见就听不进,必然走以知治国这条路;你对人民有感情,就能采纳人民的意见,按人民的意志治国,必然走不以知治国这条路。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我有三件宝贝,经常保存着:一是叫慈,二是叫俭,三是叫不敢与天下的人争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慈善就能勇于挑重担,有的人不愿意干重活、脏活,你对人慈善,就敢于去承担这些重活、脏活、累活。俭朴就能集思广益,工作、生活俭朴的人,才看得见别人的长处,就能吸收别人的优点,把它集中起来,推广出去,大家受益。不与天下的人争先,故能当首长,有利的事情都让给别人,人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遇到推荐领导时,大家都说你品德高尚,所以你就能当上长官了。

  “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智。”故善良的人,说话谦虚谨慎,工作认真负责,生活俭朴,自然是不善良人的老师。不善良的人,即坏人、恶人,他们是如何做坏事、坑害别人的,是怎么变坏的,找到病根,帮助时便于对症下药,使善良人增长智慧。

  “治人事天,莫若啬。”治理人事在于天下人之心,老百姓心里最珍惜的东西,就是他们的劳动果实,如农民最珍惜的是粮食,工人最珍惜的是机器。你爱护他们的劳动果实,最好是吝啬一些,不随便浪费、破坏,这就治到人民的心坎上了。

  “祸莫大於不知足,吝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祸害都是由于不知足产生的,人心不足,旧的欲望满足了,更高的新的欲望又产生了,没有满足的时候。吝啬主要是想自己获得,如过去的资本家不让工人吃饱,节省下来的粮食,自己就可多得。有自知之明的人,经常处与满足的状态中,不管是在顺境或逆境中,都能做到知足常乐。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可信的话说来是不好听的,说到自己的短处、痛处,听起来很难受,但听进去了,自己受益匪浅;好听的话是不可轻信的,轻信了就容易上当、受骗。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善人处事不多做解释,别人误解了也无关系,心中无冷病,哪怕吃西瓜,没有必要去解释;做错了事只找客观原因的是不善之人,自己做错了不认错,把责任推给别人或客观原因,这种人是不善良的人。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什么都知道的人,天上、地下的事情他都知道,见人就吹的人,他的知识是很少的;经常说自己知道得很少的人,是谦虚谨慎、虚心处下的人,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他的知识是很渊博的。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的道理,只做好事而不与人争斗。圣人的道德水平高,没有私心、欲望,没有为自己的任何打算,虚心处下,凡是有利的事都让给别人,从不与人争斗。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老子主张无为、处下、不争的为人处世观。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要顺其自然地去做、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做事情。“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一切行为都要无为,做任何事都要无事。不能主观想一套,否则很容易造成主观反客观,招致事业的失败。做事必须顺其自然,以事物的客观规律为主,没有主观意识的框框,主观随客观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万事皆如意。吃任何东西都不要去知其味,要知其味心计费,符合口味饱食赘,不合口味多浪费。“大小多少,抱怨以德。”:任何东西都不要去管它大或小、多或少,不要斤斤计较,全都应该以德去报答。

  “无为而无不为”,做的时候要无为,用无为处事,就是要顺其自然做,事事皆能为。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所以圣人,不勉强做任何事情,一切顺其自然,顺应客观规律去完成自己的工作,所以不会失败;对任何事物都不固执,不带主观意愿就不固执己见,客观发生了变化,主观也随客观改变,这样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故无任何损失。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以圣人以无为来处理一切事情,根据事物矛盾的发展,顺其自然来处理,事事皆成功;以身体力行来教人,身教重于言教,要求别人做到的事,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做个榜样给别人看。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我之所以知道无为的益处,不是言语的教育,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必须通过自身的修炼,提高道德水平,方知无为之益。无为的裨益,是在去掉主观意识的情况下,清净自然地去做一切事情,一切事情都会圆满完成。用人道完不成的事,用道德的无为而无不为之法,就一定做得很好。但一般的人是做不到的,道德水平很高的人才能做到,这是天下很少见的。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己夸自己的是明白人,你做了好事,别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到时候人家自然会夸奖你;不自以为是的是聪明人,做任何事都不要自作聪明,多听听群众意见,这样才不会犯主观、片面的错误。

  “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善于战胜敌人的不给以正面冲突,首先避开敌人的锐气,把它拖到精疲力竭的时候,再出奇兵制胜;善于用人的会处下,没有官架子,整体都和群众在一起,了解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用其长,人清爽,事半功倍效率长。

  “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如象冬天过河那样,卷上裤腿,打着赤脚过河,河水冰冷刺骨,疼痛难忍,必须忍得住才能过去;忧虑像怕邻居一样,远亲不如近邻,亲戚再好,遇到紧急事情帮不上忙,远水救不了近火,邻居关系搞好了,遇到紧急事情一叫就到,问题一下就解决了,所以要像搞好邻居关系那样,虚心处下不争。

  “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严格要求自己容忍,有的人要别人容忍,自己不容忍,有的说我能容忍,你也必须要容忍,这都是不对的。要严格要求自己,别人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做到这些你的德就修好了;涣散时好像冰融化一样,没有棱角,碰到也不割手,也就是说,工作之余不摆架子,与群众打成一片,不骄傲自满。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待人厚道朴实,要诚恳待人,不要弄虚作假,欺骗人家;胸怀宽广若谷,宰相肚内能撑船,什么事情都能容,别人骂了你,不只是表面不还口,更不能往心里去,绝不能怀恨在心,将来图报复,因为这比当面吵一架更坏,胸怀宽广就是挨了骂,不往心里去,过了就了了,当成没有发生这件事一样,以后见了骂你的人,照样热情地接待;与士兵混在一起成为污浊,在封建社会里,当兵的就是欺压老百姓,奸淫烧杀无恶不作,你作为一个士兵,必须一起去,但坏事你不做就行了,恶名还是得承受。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唯一不知道的,就是没有自知之明。人有私心欲望,只看自己的优点,不看缺点,所以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也就是自己不知道自己。

  人道扬名为利争。名利是一对双生,名是利的先行官,有名就有利两者不可分。名利双收是私心欲望之精华,人道为它争合理又合法。理直气壮保人权,不争才是大傻瓜。

  人道规范淡渐忘。人道为私欲争斗忙,抑制自己不疯狂,看淡名利不放在心上。处事为别人着想,有利让别人,助人为乐心欢畅。大公无私把私心欲望抛光,积德之厚逐步成长,公而忘私本性纯洁,污泥浊水不沾身上。

  利欲不熏心道德增。抛弃人道自私自利根,无私心欲望心里很清静,背诵《道德经》无为能守静。激发灵感生,在污浊环境中也能静,慢慢澄清自己,德徐徐上身越积越深。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