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国学资讯 >

孔子与《周易》
栏目分类:国学资讯   发布日期:2016-06-29   浏览次数: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在周公时代,《易经》已正式形成一种卦画与经文合成的形式,因为《易经》产生于周朝,所以被后世称为《周易》,其经过孔子整理后,才成为儒家之经典。

  孔子研究《易经》之原因,主要是当时的奴隶社会正走向瓦解崩溃。孔子以为社会动乱是“世道衰微,人心不古”所致,于是修订《诗》、《书》、《礼》、《乐》、《易经》,作《春秋》,以“克己复礼”为大任。孔子在晚年读《易经》爱不释手,如痴如醉,把编结《易经》简册的牛皮线绳都磨断了三次,“韦编三绝”即出典于此。他还说“假我数年,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可见,孔子对《易经》推崇备至。

  孔子在晚年和他的学生共同完成了注解《周易》的《易传》(即《周易大传》,又称《十翼》),成为后世人们研读《周易》的基础材料,为人类留下了珍贵的哲学思想和伟大的文化遗产。

  我们现在看到的《易传》是经过孔子之后的历代儒家多次修改过的,包括《彖上传》、《彖下传》、《象上传》(大象)、《象下传》(小象)、《系辞上传》、《系辞下传》、《文言传》、《序卦传》、《说卦传》、《杂卦传》十篇文章。

  《周易》分“经”和“传”两部分。经的部分包含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和卦爻辞;“传”的部分包含阐释《周易》经文的十篇专著。经是本体,传是解经的“十翼”,这十篇文章的创作宗旨均在解说“经文”大义,犹如“经”之羽翼,故汉代人合称之为“十翼”。

  

  《易经》与儒家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二者经历了共同的命运。《易经》提出仁义,主张贵民;而孔子主张仁政,反对苛政,提出“苛政猛于虎”。孟子则提出王道,反对霸道,主张“重民轻君”,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易经》主张入世,强调实践,提出不脱离社会,并把人道与天道并重。《易经》善于从宇宙天地中悟“道”,并把象数之规律应用于人类,这些原则皆被儒家所吸取。

  《易经》与孔子的思想关系,无论是《易》、《书》、《春秋》,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归——现实。孔子通过这些书籍要表述的对象都是以现实的兴衰、祸福、吉凶为中心探求天道、明了人之道。孔子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济世。儒家思想的实质与核心是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实践,其基本内容在《易经》中已经以萌芽的形式大量出现。如《比》卦就是“和合”思想的源头,“比”体现了追求和睦亲善和安定互助的社会环境的政治理想;《临》卦则阐述了治国安民的具体策略,也是儒家仁政爱民、正身律己、德治教化思想在《易经》中的萌芽。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的天命,已不是威严的上天之命,而是顺适的自然之年。生命的过程正是走向精神自由的过程,只有懂得了天地之道,才能从心所欲。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