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道教神仙 >

唐玄宗亲自下制诰封的高道司马承祯
栏目分类:道教神仙   发布日期:2016-06-16   浏览次数:

唐玄宗亲自下制诰封的高道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字子微,河内温人,年二十一入道,事潘师正,居嵩山,为陶弘景上清法第四代宗师,在道教史上居有显要位置。司马承祯得道后,居天台山,自号天台白云子。景云二年入京答唐睿宗问,与陈子昂、宋子问、卢藏用、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相往还,号“仙宗十友”。

赐银青光禄大夫 号贞一先生

据考,司马承祯于武后时曾居王屋山中岩台,故其所撰《潘尊师碣》题“弟子中岩道士司马承祯书”。考《旧唐书》等典籍,开元十五年(727年)唐玄宗又召司马承祯至京师,令其于王屋山自选形胜,置坛室以修炼。《天坛王屋山圣迹记》谓开元十二年敕修阳台观,内设白云道院,供司马承祯居住。李含光曾于开元十七年在王屋山从司马承祯修道,后归茅山。司马承祯善金剪刀书,以三体书《道德经》,定为五千三百八十言。开元二十三年六月十八日卒,葬于王屋山西北之松台,有其弟子七十余人,玉真公主便从之修道。司马承祯年八十九仙逝时,唐玄宗曾下制云“王屋山道士司马子微心依道胜,理会玄远。”“宜赠徽章,用光丹录。赐银青光禄大夫,号贞一先生”。

唐玄宗亲自下制诰封的高道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画像

司马承祯《坐忘论》可谓价值连城之珍宝

司马承祯一生仙迹甚多,著述又丰。王屋山中岩台大紫微宫遗址,泥土中有唐碑,上刻有司马承祯《坐忘论》,可谓价值连城之珍宝,今就《坐忘论》之学术价值,略作分析。

《坐忘论》并序凡七篇,序中极言“生道合一”之旨,阐述“我命在我不在天”之思想。下面以信敬、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七个阶次,论修道程序。《坐忘论》云:“夫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信敬为入道之门。又云:“断缘者,谓断有为俗事之缘也。弃缘莫结。礼交势合,自致日疏。无事安闲,方可修道”。由此可见,道士首先树立起对大道的信仰和敬畏,以此为根基,斩断俗缘,才能一心向道。​

唐玄宗亲自下制诰封的高道司马承祯

雾锁王屋山

《坐忘论》又云:“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虚元,心乃合道。”司马承祯之“收心”,是“息乱而不灭照,守静而不着空,行之有常,自得真见。”如此既以道家静坐为基础,又吸收了禅宗止观法门的长处,将心猿意马驯熟,而不执著,使心不染而神不乱。缘断于内,事简于外。鸟入巢林,仅栖一枝,兽饮洪波,只可能满腹。人生世间,事有万千,只应较量轻重,识其去取,不可贪多务得,疲劳丧身,自致亡败。​

《坐忘论》云:“形如槁木,心若死灰,死灰无感无求,寂泊之至。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故曰泰定。”定极生慧,要慧而不用,恬养久之,自成道德。心乃至虚至灵变化莫测之物,只有以“为道日损”之法,寂定入微,不冲不动,无惊无瞬,才能入道。惟道集虚,形神合一,神性虚融,变化体质与心灵,才能达到仙人境界。​

《坐忘论》以道家庄子有关坐忘的学说为根基,汲取儒、释修炼辩论的精华,创立了一套人体生命与心灵修炼工程的基本程序,为后世内丹学的基本理论打下了基础。由此可见,司马承祯《坐忘论》是中国道教学者探索人体生命心灵奥秘的重大科研成果。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