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道教神仙 >

张三丰与太极观考
栏目分类:道教神仙   发布日期:2016-06-16   浏览次数:

张三丰与太极观考

张三丰在历史上是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尤其对他出神入化的武当神功、高尚的品德和放汤不羁性格、以及仙风道骨的外表,为世人所钦佩不已,他所研创的武当内家拳功夫更是举世无双。然而,人们对他亲手创建的道观和最初的修炼地却是鲜为人知。史传他在武当修炼数十年,居所多处,而保留下来的建筑却无法证实真伪,实物资料也是屈指可数。与武当山比邻的官山镇所属的杉沟村,发现了“太极观及元代张少年三丰石雕像”。为了核实真伪,先后多次到实地调查走访,发现了大量的与张三丰相关的实物资料,经考证研究,无不表明此地确属张三丰当年修炼地无疑,石雕像亦为元代少年张三丰像,太极观就是当年武当内家拳祖师张三丰所创。

张三丰与太极观考

张三丰石窟 青年张三丰石雕像

一 概况

武当山古代建筑群都是以天柱峰金殿为中心向外延伸营建的,方圆八百余里。天柱峰之西,有一片绿色的森林,被明代帝王敕封为“官山”,太极观隶属官山管辖,正处于武当金顶之西,偏北约10°—15°,直线距离约8000米,海拔在400—800米间,其地势险峻,均为人烟稀少的山林地带。

二 考证

(一)太极观及其周边环境和建筑物所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均符合张三丰隐修所选择的修炼地。

太极观所属地为官山镇政府所辖的杉沟村,沟底有一条河流沿山绕行蜿蜒东西流入官山水库,俗称“西流河”。东西向的陆地是多年的洪水所冲击形成的沙洲,河水刚好将沙洲与山分隔。过小溪北上,登山道,步行约五分钟,有两株参天大树矗立于路旁,树下有一大片干净的石皮,是行人栖息的歇脚之地。又五分钟抵太极观。观四面环山,立于山半,天空犹若巨型的伞盖,将此地严严实实地罩着,湛蓝的天空与碧绿的青山连接,显得分外清新,分外就是一块世外桃源。周遭山势优美而壮丽,山形错落叠置,形成一个个“锁形”交叉状,酷似阴阳互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山山相扣,是风水家看重的“锁口”地形。而太极观的正殿就坐落于“蝠(福)山”的腹中,其地势开阔,两翼环抱如圈椅,形成青龙、白虎镇守之势。观天象犹若华盖当空,这里正是古人难以寻觅而奢望追求、又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张三丰与太极观考

太极观正前方“朝山”与“案山”

太极观,现存庙房三间,其它均为遗址。面北南向,明、清均有重修,民国有修缮。现存建筑为硬山顶式,屋面残破,多处漏雨,后墙体倒塌基本无存。梁架四排,均为穿斗式,五排柱,中柱落脚。建筑设计多有与众不同之处,特别在工艺方面,技艺相当高超,凡榫口部位全部使用暗梢,挂榫。这是古代工匠在制作木结构时所采用的一种独特的民间工艺,将木榫隐藏在穿枋内,一方面使其美观大方,二可使木结构牢固而不易损坏,一般非行内人士是不会被发现的,若对其拆卸,非专业人士极其困难,甚至是无法卸掉,在武当山古建筑群的木构架中,这种使用暗梢、挂榫,尤其在古代重要的建筑结构中是常用手法,当属早期建筑的特征,虽然后期扰动较大,但仍可窥出早期建筑的端倪,说明在修缮时一部分构件保留了原物。

另外,正间的脊檩越过次间约50公分,次间的垫枋压在脊檩下以充作檩子的作用,既可以增加强度,又可以使之美观,也便于后期维修,同样可以帮助次间的檩子校正和纠偏的作用,这种使其美观、牢固、不变形的做法,也是古代官式常借用武当民间工艺的作法,而明清和民国年间在修缮时仍然保留了元代的部分构件。

再者是次间的后照面枋的雕刻图案,设计独特,穿枋的榫口两端设计了浅浮雕夔(kui)龙形图案,又称卷草龙,龙口衔住枋,用力状,简洁明快的图案,使之稳重又美观;中间为“二龙戏珠”实际在雕刻时的“龙珠”是由“双夔龙”组成的“寿”字,而寿字且用二个夔龙巧妙的组成一个“寿”字,呈圆形,非常完美,象征圆圆满满,同样也寓意张三丰修炼能圆满成功。这是早期建筑设计构造与设计思想的特征,这些构件显然也是元代原件。另外屋内还留存有数十块硕大的屋脊(青货)构件,即正脊筒数节,图案是龙凤呈祥,纹饰古朴,堆饰高,立体感极强,沧桑感也颇为显现,在脊饰的上面有一块垫脊板,在武当山遗存中少有,垫脊板上面用叩脊瓦,宽窄限定了盖瓦的尺寸,整体效果出色。小小的三间庙房,却透出了大量的文化信息,使你目不暇接,让人心潮澎湃。

张三丰与太极观考

太极观左侧炼丹池

观左,有一水池,虽被人为填埋,但池的边线轮廓依然清晰,名为“炼丹池”。老百姓告诉我们“文革期间造反派将观内神像砸坏丢在池塘内用土填埋。观前边有几个大崇台,也有一批石像被当驳岸石砌筑在崇台里面。大崇台以里古代有几进院落,最前面的大白果树旁是古戏台,每逢年过节(春节、正月初一、十五等)均在此唱大戏,一连几天,热闹非凡。”大兴农田基本建设砌筑驳岸时,村民杜新义的母亲为了保护黑虎这一“神兽”,请人将其抬放在家里保护至今。一同放在家里保护的还有一块木匾,匾名“皇恩耆儒”及其珍贵。

房屋的左侧十余米外,在大块的土地当中唯独有一“飞来山”迎风矗立,工匠以山凿窟,洞窟较小,洞穴内通高110厘米,洞宽89厘米,洞深113厘米。洞内正中央雕刻青年背剑坐像,右壁,存元代摩崖题刻一块,摩崖高84厘米,宽60厘米。这尊石雕像,刻画的体态消瘦、眉目清秀,大有仙风道骨之感,头顶綰髻,身背宝剑,俨然一副少年美男,其线条简洁、粗旷,为修炼打坐状。见其坐姿,虽看不见手,却知为“阴阳合掌”,视不见脚,断知“阴阳双盘”,石像几乎於洞等高,通高95厘米,像高80厘米,通宽64厘米,其中像宽48厘米。像前有不知名的动物,看似龟蛇,又像“鹊蛇相斗”由于残损,无法辨认准确。

此地较为神秘、隐秘,三丰洞外正对着炼丹池,观后、左、右均有泉水常年流淌,大旱不枯,观前一条小溪西向而去,虽然地处深山,但阳光充裕,因为地势较高,四周烟岚尽收眼底,尽管如此,仰天观象,圆圆的天空好像专门为太极观罩着,冥冥中视乎可与苍天对话,是古代修炼者的最佳理想的场所。

(二)所属的太极洞、八卦亭等建筑与张三丰演习太极、八卦有着密切的关系

太极观后的“靠山”仍然有一个天然的洞穴,名“太极洞”。坐西北向,面西南,位于山侧,阳光充裕,老百姓俗称“后洞”,即太极观后面的洞;也有人称“猴洞”,究竟是讹称,还是正名不得而知,当然,太极拳的动着是否与猴有关,还有待考证,目前尚不能轻易结论。洞穴与外接面积约60—70平方米,据老百姓讲,洞内原存有石像、石椅、石桌、石案等,神像数尊,今已无存。沿洞穴外缘有多处清晰的建筑痕迹,与洞穴连为一体,洞前另外有两栋房屋基址,右侧有大片的竹林掩映,左侧为茂密的森林,背后山势陡峭、险峻,岩前有两山汇聚的山泉形成一股不枯的小溪,四时潺潺流淌,不时地还能听出涛声。溪水对面有一砌筑的高台,高约3米,宽月3米,长约4米,无登台阶梯,如若登上台面,需攀援树上方可到达,既安全,又隐秘,据向导说这是张三丰密秘练习太极拳的地方,名为“练功台”。沿着“练功台”向东行约一公里,即到达古代建筑遗迹八卦亭古迹,八卦亭遗址规模不大,约500平方米,建筑基址尚存。 位于两山交汇处,外有一大坪场地,内有一石岩屋,古之建有房屋,今无存。

张三丰与太极观考

太极观残存的凤纹艺术构件

综上所述,这些地点无论是研创太极,还是习练八卦,或者是内丹静坐修炼,是否都有独立的场所?总之,古代留下的这些文化遗迹无不与张三丰有关联的太极、八卦有关。又一公里即到达全真观,建筑面积约2000余平方米,均在70年代被毁,至今尚存基址和银杏古树二颗,树高约30米左右,大皆合抱。全真观最初为全真庵,今存有庵名碑一通,立式。全真观南一公里为全龙观,与太极观位子形成◣地形,全真观,距五龙宫约十公里(根据实际步行距离概算)。

(三)太极观及其所属的建筑,当为张三丰研创太极、八卦等拳术时所建立的专用场所

根据太极观及其周边环境、地貌、遗存古迹分析,此地当属张三丰在隐修此地时创立了太极拳并建设庙观的地方。推证理由如下:

1.摩崖石刻中的题刻留名,为隐仙风格,极具张三丰个人的品行

石窟的建造时间大致起于宋元之交,现存摩崖题刻是元代初期的产物,题刻共35字,隶书,竖式五行,正文稍大。文曰“武当山五龙灵应宫下院太极观记。大元至元二十一年岁次甲申正月十六日,本宫立石”。至元二十一年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开国年号,即1284年甲申正月十六日,由本宫立石。“本宫”是谁?且翻开武当山碑刻历史,落款大都用“本宫某某立”等字样,惟此宫特例,无疑它又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悬念,是有意还是无意呢?暂且不论。那么这座石窟是否与题刻是同时期的呢?在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国号为至元,直到公元1234年灭金,1279年才正式灭了抵抗了五十年的南宋,1280年才正时统一全国。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国家也正是处于一个动荡的年代,局势尚不稳定。

此时,元代政府虽然也对武当山宫观庙宇进行了投资,这一时期,国家正在凿修创建“南岩天乙真庆宫石殿”等建筑,由于建国之初,根据国家经济状况的实际,不可用大量的资金投入武当山,处于生存考虑,武当山其它所有的道观也纷纷在建设自己的领地,以扩大香火收入,巩固和壮大自己。从王佐《大岳太和山志》中收录了元代集贤学士揭傒斯所撰的《大五龙灵应万寿宫碑》可以证实,文中记载“……以其山叶希真朝觐,天子大信其道,至元二十三年诏改其观为五龙灵应宫”该段文字向我们透露了一个信息,那就是至元二十三年,五龙就已经由观升为宫,显然志书记载有误,摩崖题刻应该是准确的,至少五龙改观为宫的时间是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为下限,甚至有提前的可能,从摩崖题刻看,理论上讲,石窟应早于题刻。摩崖题刻虽聊聊一语,然可知其众多文化的信息。得知太极观元代隶属武当山五龙宫所管辖,为武当山五龙宫下院,文中透出五龙宫应该还有上院,但不知今在何处。从地图上反映,在太极观北有中院,据说已经没有建筑遗址了。据地理位置分析,上院很可能就在全真观附近,或就是全真观为元代五龙宫的上院,后改为全真观其名。这个结论只能是推测。

太极观建筑规模较大,旧有几进院落,有太极观、邋遢张石窟、炼丹池,以及周边的后洞(太极洞)、练功台、八卦亭等建筑,规模之大,尤其建在深山之中,非三五年就能完成之事,因此,该建筑成造年代当在南宋与元初之间。另外,张三丰在《云水集》中也写道:“尽日坐石室,古洞自寂寂。竹隐数万笋,绿景少过客。鸟语唤卓午②,气尽倚翠壁。踏到人间外,鹿步响木叶。忽见伐木者,对面两静立。问我姓与字,一笑不可识。”从诗中可以看出张三丰每天坐在石室练功,鸟声伴他到正午时分,收气后,自己靠在青石壁上休息,特别的安静,甚至是连鹿在林中走动也听的一清二楚,一直听到它在木林中消失。一天忽然有樵农到来,两人相互打量并不认识,这位附近的樵夫好奇地问其姓名,张三丰并不回答,而是一笑了之,从不炫耀自己。它真实地写照了张三丰本人的性格和为人。所以,只有宫观竣工后本宫住持才有资格立石。而“本宫立石”从逻辑上推理“本宫”就是该宫的最高领导人,即建造者,或者是本观住持。

上述符合有太极、八卦、炼丹、石刻像、洞窟等等条件的只有张三丰本人,也属唯一性。所以缔造者应该就是张三丰其人,而张三丰是从来不愿意炫耀和标榜自己,因为张三丰为“隐仙派”。有史记载,他以“隐仙”而著名,据《三丰全集·派考记·道派》曰“大道渊源,始于老子。一传尹文始,五传而至三丰先生。虽然,老子之所传亦甚多矣,其间杰出者,尹文始、王少阳,支分派别,各有传人。今特就文始言之,文始传麻衣,麻衣传希夷,希夷传火龙,火龙传三丰。或以为隐仙派者,文始隐关令,隐太白,麻衣隐石堂、隐黄山,希夷隐太华,火龙隐终南,先生隐武当,此隐派之说也。夫神仙无不能隐,而此派更为高隐。”显然张三丰是历史上著名的高隐之士,所以他不愿意把自己名字写出来告诉给其他人的,那么“本宫”之后不加其名之谜也就迎刃而解了。为此推理得知,太极观应为太极宗师张三丰所创建无疑,题刻摩崖者也为张三丰所题。

张三丰与太极观考

太极观留存的斗匾

2.隐修的位子隐秘,适于张三丰修炼与静悟

太极观与武当山五龙宫距离不远,但有山水阻隔,地理位置位于武当山大顶之西,偏北约10°—15°。自五龙宫(位于太极观东北方)依山势南下起有全真观、全龙观、八卦亭、练功台、太极洞(练拳密洞)、太极观、炼丹池、张三丰少年像石窟、观雀蛇相斗的大花栗树实物等等,均集中在太极观周边,形成为一条清晰的“太极线路”,又与太极一词有割舍不开的文化脉络。这些建筑且都隐藏在山的最深处,多为茂密的森林,人迹罕至,且又适宜人居,古代隐修人多崇尚自然,最高的境界是隐修于“山高林密”之中,他们选择在森林之中,最容易发挥人的思考与智力的提升,现代科学研究已经得到了证实。道家修炼讲究“静悟”,特别在森林中有清新的环境,有鸟叫蝉鸣,并伴有溪涧流水之声,形成自然和谐的氛围,利于在密洞中修炼和研习拳术,同样为他研发的太极拳或开发新拳种提供了最佳的静悟之所,无疑他选择了森林是最适于修炼、最能悟出真谛的地方。

3.静谧的空气与环境,适于吐故纳新,利于养性,使人达到健康长寿

这些建筑均建造在海拔400米至800米间的一线上分布,氧气最富裕,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在安静、芬芳、优美、幽深的森林环境中,人们的嗅觉、听觉和思维活动的灵敏性可得到增强。大森林中还含有大量的“空气维生素”——离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富氧离子。它可以改善机体神经系统功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能力,除了净化空气,森林中许多植物散发出有较强杀菌能力的芳香性物质。它能杀灭空气中许多致病菌和微生物。“据现代专家研究表明一公亩的松或柏,在一昼夜可以挥发30公斤的杀菌素。还可以森林浴,对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以及生活节奏的平衡具有特殊的功效。日本森林综合研究所专家对森林浴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吸入杉树、柏树的香味,可降低血压,稳定情绪”。专家还认为,木屑香气主要成分的菘萜(songtie)、柠檬萜这类天然物质具有松弛精神、稳定情绪的作用。在森林中散步时,血压和抑郁荷尔蒙的含量都会降低。这些作用过去只是停留在人们的感觉上,如今已经从数据上得到科学验证。所以张三丰选择在大山深处修炼和研创拳术,富于思维和开发智力,同时又可强身健体,吸收新鲜空气和治疗百病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张三丰寿命能长达100余岁,是与其养身、养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4.实物证据与口碑呼应

⑴ 传说张三丰最初是受“雀蛇相斗”悟出“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的道理,研发了太极拳,老百姓口碑相传观前有一棵花栗树,就是当年邋遢张在树下休息时见鹊蛇相斗的地方,因此而萌生研创了内家拳。他在此潜心修炼期间,营造了太极观,并在此专心研修太极拳法和八卦的研习。而这棵花栗树二株,至今尚存,大皆合抱,高约20余米,树冠约15-18米,也就是登山之初在大树下栖息之地,有关专家鉴定此树为唐末古树。从时间、地点、年代和文献记载推理,宋末元初邋遢张在此修炼与历史记载十分吻合,张三丰在栖息时观察雀蛇相斗的场面也即是此地。

⑵ 太极洞、炼丹池、练功台、八卦亭等建筑,为张三丰创建提供了佐证。武当山古建筑群所有建筑,均严格按照道教经典文献《三宝大有经书》中的真武修仙的故事情节进行营造的。唯独此处完全打破这个传统,以自己独有的个性取名,真实直观。太极观,顾名思义,因太极而取名。如太极洞,它肯定是有人在此创立了太极、练习太极、对弈太极、修正太极的神秘之所。历史上所有的拳种都是秘密传授,秘密练习,不得泄露,若有人偷窥,已经发现,轻者断其臂,重者拿命来。古人练拳、创拳都是在隐秘中练习是无疑的,至于说杀头与否另当别论。既然是练太极或者是研发的八卦、或是创立新的拳种等等,在元代没有二人,唯独在史书上记载的只有张三丰创立了此拳,与相传的故事和史书记载是惊人的吻合,因此,它也具有唯一性。

⑶ 匾额透露出的张三丰受皇封的确凿信息。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从村民家中发现了一块木匾,上书“皇恩耆儒”四个大字,据村民回忆说,父辈们代代相传,这块匾是宫廷赐给邋遢张60寿诞的礼物。古有成语“耄耋之年”,耄(mao),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die),指七八十岁年纪,泛指老年,即耄耋之年。耆(qi),古代特指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称为“耆老”;匾额的发现为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太极观增强了信心,无疑也为我们增添了一些神秘,太极观究竟是谁创立,供奉的是那位神仙,它的功能是干什么的,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来。既然传说四字是张三丰过六十大寿时,元代宫廷送给他的祝寿匾,那么我们应该从匾额谈起。匾额为斗形,俗称陡匾,素面,通体无纹饰,黄地金字,保存完好,匾字为正书,双钩阴刻。从匾的现状却狠难看出它是皇室赠送的东西,因为上面没有雕刻,没有图案,没有落款。虽然如此,它依然是块不失色的、等级较高的匾额。大家知道一般人的赠匾均使用平板式,或包尖式,体型较大,目的是为了高悬而示众,以此炫耀。而唯独此块匾额的制作方式特殊,是采用了古代陡匾(或斗匾)式,陡匾可视为神匾,除殿堂主额、圣牌、祖牌以外一般不会使用。该匾额庄重大方、神圣,书体也是非官宦之手或名家是不可能书写的这么公正而温雅,可惜的是匾额没有书写时间、人物、原因等,但庆幸的是至少透露出了皇恩的信息,可以看出其主人很可能是受过皇帝的赞扬、默许、表扬、口諭等,因为匾额的原意是耆年,应该为六十寿诞。因此,断定此人非同一般之人,或者应该是个显赫的公众人物,那么这个重要的人物,非德高望重之人也应该是该观的领衔观主。而当地又处深山,人烟稀少,了了几户也是屈指可数,历史上又没有官宦之家在此地居住过,史书上没有记载当地有名门贵族,也有没有记载有名望之士在此生活过,这些一一都会被否定。历史上的太极观史书记载也甚少,人物就更没有记载,用排除法,老百姓的口碑应当是正确的,当属皇帝赐给张三丰的寿匾。

⑷ 太极观元代张三丰石雕像,张老百姓口碑相传是邋遢张,并不认同他就是张三丰,因为他们原本都不知道邋遢张就是张三丰其人,所以,它更具原真性和真实性。

(四)张三丰与武当的事迹

今天看来,对张三丰的事迹几乎无人不晓,但谈及张三丰的生卒年月和修炼地时,同样又是无人回答准确,而知者也众说纷纭,文献记载也不尽一致。据《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中记“张三丰生于定宗丁未夏子时”,《张三丰全书》中也记“系定宗二年四月初九日也。”其实,定宗(贵由)在位只有三年,《全书》定为二年四月初九日(1247)是准确的,史学界已作定论。以此来推断题刻年代,我们从其武当高道、高徒中也可以旁证,然,再从其文献资料的一些蜘蛛马迹中进行逻辑分析、推理可得出科学结论。

《大岳太和山志》记永乐初年张三丰传弟子丘玄清、孙碧云等徒。道学专家冯崇岩(冯千山)在考证张三丰的徒弟时,其中在《孙碧云生卒年和籍贯考》中考证其得意门生当属武当高道孙碧云。文曰:“……所记孙碧云之事迹,较真实可信。孙碧云擅于养生,又喜博览群籍,这在道教史上,乃有名的人物也。继承陈希夷、张三丰一派薪传,正所谓学有渊源,丕振宗风,其道绵长矣!

又孙碧云逝于‘永乐十五年(1417),谓门人曰:教门已兴,吾将往矣(日)’翌日更衣沐浴,焚香遥空礼谢,端坐而逝。驸马都尉沐公,礼部尚书金公,侍郭公,闻讣,嗟悼不已。故后葬桧林庵,太易子作《碧云集》行之于世。《山志》享年七十三岁。”“孙碧云,号虚玄子,陕西冯翊人,今大荔县。道教《诸真宗派总簿》作‘石碧岩’。生于元惠宗(顺帝)妥灌贴睦尔,至正五年(1345年)在家时幼即慕道,年十三入太华,于半截山修道,遇张三丰授以道术,居武当山,洪武中征入京师,赐衣膳。永乐时屡敕褒宠,赐袍笏④。号玄虚子,敕听归山,临别制诗以送,又命访张三丰,赐敕四道,景帝时亦遣问赐则赉(lai)其徒⑤,为建万寿宫,储诸法物,录旧志。”那么张三丰在元末遇孙碧云时,孙碧云只有23岁,可见张三丰要比孙碧云岁数大97岁,按后求证岁数,孙碧云应该称张三丰为爷子辈儿,张三丰无疑是世纪老人、老师、师傅等。孙碧云享年73岁,所以张三丰当在孙前已经故去(即元末明初)时才符合事实。

张三丰与太极观考

太极观石窟摩崖石刻

关于张三丰中年的修炼地问题

而关于张三丰中年的修炼地问题,张三丰在《云水集》中的《悠悠歌北岳作》已记载的十分清楚,与文献较为符合,“时至元三十年”应为笔误,当为三十一年,即1294年甲午岁也。文曰:“悠悠歌,悠悠歌。四十八岁空销(消)磨,人生寿命能几何!株守恒山十六载,燕赵往来成游波。到不如携琴剑,整笠蓑,东走蓬莱唱道歌”从诗中可以看出,张三丰在此期间未能遇到高人传授修道的秘诀,一直处于惆怅,为消磨岁月而哀叹。写此歌之时为四十八岁,追朔则知张三丰生于元定宗贵由二年(1247)丁未岁。此时为南宋理宗淳右七年,金朝已亡十二年了。推理之,至元21年(1284年)张三丰为37岁,正值年轻力壮,精力旺盛之时,与该石窟造像极为符合。然后我们分析张三丰《悠悠歌》,张三丰在该歌中48岁前有16年云游,即32岁就外出云游,即至元十六(1279年)年。与他的《三十二岁北游》诗相吻合,十六年中均在外面飘忽云游,其中在北岳恒山居多,常常往来于山西与河北间,自感没有学到道行,所以决定离开山西东走山东蓬莱学道,“唱道歌”虽表现出张三丰的洒脱、悠闲和逍遥自在,但从诗的行间却暗示张三丰没有得到所追求到所谓的“大道”那种需求,他人生的“目标”仍然处于其渺茫,完全不像他所想象中,能得到的那种人生“大道”最终,他还是下定决心,从蓬莱携琴剑,回武当山继续修炼,回山后感慨万千,对世俗理解颇深,即48年的人生情感已触即发,遂抒发写下了这首《悠悠歌》。张三丰回来后,亲眼看到这里香火旺盛,春光明媚,一派生机盎然,张三丰心情舒展,随即又写下了很多首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修炼体会。

同时,也可以得知张三丰游离16年间,包含了在武当山附近的名山云游求道在内,实际上他外出到北方的时间,也仅仅只有十年左右而已,因为离开后他放不下太极观的建设和石窟的开凿,所以,他不久又返回武当山,待石窟竣工后,于1284年令工匠在石窟内崁刻了这块摩崖题刻,题刻“武当山五龙灵应宫下院太极观记,大元至元二十一年岁次甲申正月十六日本宫立石”看全句好像没有实际意义,但从石刻中便可以看出张三丰此时焦虑而又急燥的心情,急于外出,匆忙题完字后又匆匆离开了太极观,非常可惜匆忙中写了两个灵应,待石匠刻完后才被发现,于是又将“灵应”改为“五龙”二字,由于新改二字,原来的字迹仍然可辨,新字是在原“灵应”二字上稍凿平整改后所致,因笔的间架结构不同,故二字在改写后较小,显然是书法时过于躁动,本应先写“五龙”被错写成“灵应”也不知道,待工匠刻完后才发现错误,所以补填二字已留下了二个深坑,已无法弥补,张三丰写完后便独自匆匆又北游求道去了。48岁回来后便安心在此修炼,为研创太极拳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武当山修炼期间,把自己体悟的感想写下了《无根树》二十四首丹诀,并毫不谦虚而又实事求是的说“太和道成”!正如他在诗中所说“太和山上白云窝,面壁功深是达摩。今日道成谈道妙,说来不及做来多,九年无事亦无诗,默默昏昏不自知,天下有人能似我,愿传丹诀尽传之。”诗中透露出没有找到向他那样的有道之人来继承他的事业,强烈愿望能遇到与他相似而有抱负的徒弟,将功夫传于他,可惜没有遇到,直到他97岁时才遇到传人——孙碧云。又诗曰“七十二峰苍翠间,武当山色似衡山,明朝(zhao)飞过湖南去,八九峰头自往返”可见张三丰其道行已经是炉火纯青的地步,诗句豪放,很有魄力。

张三丰的其名气非同一般 声震朝野

张三丰的其名气非同一般,声震朝野,他回到武当山短短的十二年就悟出了大道,公元 1307年,也就是元大德十一年(与武当山元代古铜殿募造建设为同年),张三丰60大寿,时元代第二任皇帝元成宗铁穆耳认为,天下太平应表彰一批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其实这一时期武当山在国家、地方、宫观、信民们的共同努力下,武当香火鼎盛,人气旺盛,多座建筑得以兴建,国家为表彰、嘉奖各界有功人员虽没有记载,而张三丰受到元成宗颁诏“皇恩耆儒”的可能极大。张三丰一生多云游,号称游侠,到了明朝朱元璋建国(1368年)时,张三丰已经是121岁高龄,他自称谓“大元遗老”并不过分,也在情理之中。据《大岳太和山志•王佐》中记述在洪武初,张三丰命丘玄清为五龙宫住持等,告诉弟子将外出后不知所踪,应该说他已交得后世,他不愿意将他的死的事情告诉任何人,很可能就葬在武当山的某一处,告诫弟子不得向任何人透露罢了,他希望他的精神常在。如果说一个修炼高深的人活120几岁是无可非议的,或云130几岁也有可能。但后来有人说张三丰活了143岁⑥,我认为张三丰在世的可能极小,也有人说张三丰活了150岁,更是极不可能的,甚至有人说活了200余岁,那显然是夸大其词了。

张三丰与太极观考

张三丰秘练八卦地方——八卦亭遗址

实地考察求证太极洞的可靠性

为了求证太极洞的可靠性,我们几位好事者找来了向导,三次到太极洞实地考察,认真观测了地形地貌。洞为阳坡,虽年久洞外台基部分塌陷,但也可窥出宝地之态,洞居西,偏于南北向,居山腰而拒风,向阳而拌夕阳西下,聚气纳阳,其下有数间古代房屋遗址。观天象极佳,上可摘星,步可跨壑,山洞与前山高而对峙,洞之正面有练功台一座,高丈余,四方形,条石砌筑,虽台居于隘口边,但不会受虎豹所侵,它就是张三丰当年研创太极拳的秘密之地,周围松杉茂密,树木仍遮天蔽日,此处与八卦亭约2里,亭与全真观约2里。洞内的神像、供案、石椅等已全无。这座鲜为人知的风水宝地,地处大山深处,与世隔绝,四周被茂密的森林所覆盖,下有沟壑,流水孱孱,而身临其境,却是另外一番天地,大有“入山不觉回头惊”、“心有多宽、地有多广”的感觉。此地地势奇特,向阳,适应于练功或洞中习武,正所谓“月黑山深虎啸风,壮大行过剑光红,神仙采药归来晚,听的樵歌唱水中(张三丰《晚景》诗)。”他在《山中吟》中又曰“山中古日月,壶里大春秋。”另外,张三丰在山洞中练就了武艺后题写了《丹成作歌》,曰:“洞里深藏太古春,心虚气静养元神,直寻世外千年药,口唱蓝仙踏踏歌,一个葫芦无价宝,两川风月安乐窝,山林里市傲游遍,到处题诗认得么”。尽管没有留下更多的东西,但它已经给了我们较多的旁证。

张三丰少年雕像及其遗迹的发现,足以证明太极观为太极宗师张三丰所创,其遗迹太极洞(后洞)是张三丰秘研太极拳的场所,八卦亭即是其研创八卦掌、八卦拳的重要之地,太极观、炼丹池,就是他修行、打坐、炼丹的地方。这是一个神秘之地,它造就了一代英才,涵养了盖世无双、世代敬仰的内家拳师,其拳术震撼四海。

三 结论

综上所述,太极观为张三丰所建。张三丰这个传奇的人物在武当山演绎了一个个迷人的故事,为历代史学家、武术家、道家等有志之士所追随,张三丰其人、其事,真实可信,太极观、太极洞、八卦亭、炼丹池、练功台(习拳台)、张三丰石窟、鹊蛇相斗古树等众多遗迹的发现,对研究张三丰生平、事迹、武术以及补正历史、纠正谬误等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