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国学资讯 >

国学——人生体会的纲要
栏目分类:国学资讯   发布日期:2016-07-19   浏览次数:

  中国古人读书,他不是去想读完书以后自己独享、我偷着乐,不会。读完书有了知识以后,他一定想到的是治国平天下,所以有一句话叫做“学而优则仕”。中国古代的大文豪屈原是士大夫,苏东坡是杭州“市长”,王羲之,写书法的书圣,是右将军。他们学好了以后,不是自私地拔一毛利天下,不为也,自己享受自己偷着乐,而是把自己知识贡献出来,这就是中国的儒家。我们看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上下求索,九死未悔的人,大部分都是儒家。

  这样我们就把国学的三个重要的东西提出来,儒、道、释。儒家讲什么呢?讲和谐。它的关键是做什么呢?是平天下,是治国。道家呢?不太一样。如果儒家是积极进取,道家是退后一步天地宽阔。儒家是入世,道家是出世,正好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外儒内道,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精神写照。举个例子,苏东坡何其潇洒,可以说在诗、文、词、书、画各个方面非常了得,但是一贬再贬,贬黄州,贬岭南,贬今天的海南。他很乐观,发明了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酒。他潇洒而坚韧地活着,这里面难道没有道家精神吗?所以道家,它的根本的方法是养身,是长寿。今天看来,道家在中国的养生学方面、在国学当中有很多的贡献。佛家是讲什么?讲众生平等,慈悲为怀。它关注一个关键点:治心。佛家认为人过分贪婪,天天都是做加法,五子登科:官帽子、房子、票子、车子等等……他说为什么不可以做做减法呢?去掉一些贪婪心,去掉一些是非心,去掉一些好斗心,这样他的人生就变得清明起来,他就会感受生命的悲欣交集。

  儒家强调治国,道家强调治身,佛家强调治心。这样国家、个人生命和我们的心灵都被整体观照。严格意义上说,国学的中心是儒学,然后它的补充部分是道家和佛家。这样,之前提出的那个问题可以做出答案了,答案是:B儒家的道德观。

  既然儒家是国学的中心,那么就有人会问了,儒家经典离我们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那以儒学为中心的国学与我们现代的生活有关系吗?国学会不会离我们有点远呢?

  我举一个例子,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其实,孔夫子用这么一句话把一个人的人生概括了。我们可以看一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国古代没有中学,所以十五岁以前叫小学,十有五志于学了,这个时候就要读经、史、子、集。那么“三十而立”,“立”什么意思?这个立是你必须有独特的思想、精神和自己的理念。就是你要解决为什么活着,活着干什么。你立起来了,别人立起来了,你就面对了很多的立,你怎么样去说服别人,怎么样在多种理论当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需要智慧,所以四十而不惑。经过了十年的辩驳,十年的艰苦的探索,于是,我立下一条心坚信自己的理论,不惑了。“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岁的时候人,才知道身体慢慢差了,病痛缠身。这时候人才知道扛不过天命,“知天命”,天命意味着人总是要死的,人世不是永恒的。同时,一种正气启发了:就是只争朝夕。要九死而不悔,要追求自己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东西。“六十而耳顺”,“耳顺”指的是一个人到了这个年龄可以同时听,同时接受采纳两种以上的不同意见。“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人到了七十岁干什么都不会违反规律了。

  孔夫子的这一句话说明了人生分三个阶段。五十以前的中国人是儒家,但是五十知天命,他可能变成外儒内道,他得关心自己的身体,关心自己的寿命等等……我想问问朋友们,八十呢?九十呢?他离死亡那个虚无越来越近,他的身体越来越弱。这时候他的好强斗胜心消失了,他的那种道家的天地宽阔的心已经所剩无几,他关注的是死后是去天堂还是地狱,哪怕临时抱佛脚他也多少靠近了佛教。

  所以中国的儒、道、释离人不远,就在我们人生的八十年当中,我们都要体会,儒家的积极进取,道家的退后一步和佛家的慈悲为怀。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儒学并不是玄学,道家也并不是空想家,佛家也不完全是考虑彼岸的世界,它共同构筑我们此生此地的生活。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学恰好变成了我们人生的一个体会的纲要。我们可能有了人生的很多计谋、很多手腕,人生的很多的技巧,但是,一个人丧失了人生的大智慧,此生就空走了一遭。因此国学填充我们贫困的心灵,完成我们富裕以后的精神的提升。国学就这样,伴随我们一生。悄悄走来,同行再同行。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