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国学资讯 >

我国文学史上的十个“一字师”佳话(下)
栏目分类:国学资讯   发布日期:2016-07-23   浏览次数:

  

  六、元朝诗人萨都剌(1305?—1355?,生于今山西代县雁门),有一次写了一联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吟哦再三,颇为自得。有个老人看见这联诗后,却连连摇头,不以为然。萨都剌一见此情,知道老人定有高见,便虚心向他讨教。老人说:“这一联诗,写得的确不凡,摹景状物,别有意境。只是上半联已有一个‘闻’字,下半联又用一个‘听’字,字虽有异,却皆隐‘耳’意。恰犯诗家大忌。”萨都剌豁然大悟,忙问:“依您之见,改什么字为好?”老人不慌不忙地答道:“唐人诗中不是有‘林下老僧来看雨’的佳句吗?不妨把其中的‘看’字借来一用。”萨都剌试着把“闻”雨改为“看”雨,仔细玩味,觉得果然更好。上半联的“看”字隐“眼”意,下半联的“听”字隐“耳”意,不仅更符合诗的“工对”,而且愈发显得情景交融,有声有色。萨都剌急忙上前施礼,称老人为“一字之师”。

  

  七、现代著名书画家王一亭(1867—1938,浙江吴兴人),1935年受虞山某氏之托,抄写百花诗。在写到其中一首藤花诗时,他误将“茸”字写成了“葺”字。当时,有一位客居常熟逍遥游公园的新华艺专毕业生、时才25岁的金尘僧,见到了王先生的笔迹后,毅然提笔写下了一首名为《戏呈白龙山人王一亭文》的诗,寄给了这位艺坛老前辈。诗是这样写的:“丹黄甲乙究瑕疵,自昔曾闻一字师;那许紫茸成紫葺,先生想未橪吟髭。”指出王老先生在抄诗时,未经思索细辨就信手写了这个错字。事隔不久,一首名为《七律?奉酬尘僧先生》的答谢诗,送到了金尘僧的案头。诗云:“多君只字摘瘢疣,极目天涯未易求。自省衰年多事偾,频经尘劫念生浮。摇毫愧向碑三宿,得句疏悭酒一瓯。半偈有缘共佳话,阑干倚遍海云瘘。”海云瘘,正是王一亭先生书屋之名。这首诗就是年逾古稀的王先生写来的,诗中表示了他对这位“一字之师”的真挚酬谢。其勤奋好学、勇于改过的谦谦君子之心,跃然纸上。

  

  八、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1878—1966,四川荣县人),1942年在延安时曾写了一首《和朱总司令游南泥湾》的诗,诗中用“纵横百余里,‘回乱’成荒地”两句,描述当时南泥湾的状况和历史。句中的“回乱”是指清朝年间,南泥湾一带的回民起义,遭到清朝政府的残酷镇压,从此南泥湾更加荒凉。后来,《红旗飘飘》杂志编辑要用这首诗,吴玉章应允了。他正拿出纸笔墨砚,要抄写这首诗时,那名十六七岁的服务员小张在一边看一边搔着头皮,思索了好一会,说:“吴老,我个人认为,‘回乱成荒地’这句并不妥帖。您虽然在‘回乱’上加有引号,但从字面来看,还是把南泥湾的荒废归咎于回民起义了。”吴玉章一听,忙停下笔谦逊地讨教:“对,你提得好,我也觉得这句是不妥,你看怎么改才好?”但小张也想不出究竟怎么改才好。随即,吴玉章把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叫来了,参加他们对这句诗的研究。最后定稿时,吴玉章把“回乱”改为了“剿回”二字。虽仅一字之改,却揭示出南泥湾的荒废是封建统治者镇压人民起义造成的,使读者看到了历史的真面目。事后,吴玉章同客人们在谈到这位年纪轻轻的小服务员小张时,不无感慨地说:“他是我的‘一字师’啊!”

  

  九、现代大文豪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20世纪40年代初重庆公演他编写的具有爱国抗日性质的历史题材话剧《屈原》,正好郭本人也在那里看戏。剧中有一段(那是第五幕的第一场)婵娟怒斥宋玉的戏。婵娟本是屈原的一个侍女,她亲眼目睹了屈原的学生宋玉有背叛老师的行为,就怒斥他说:“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诲,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后来演员在演出这一段时,总觉得这一句没有力度,骂得不够分量。郭沫若也老想着要改一改这一句,可是怎么改呢?他就走到后台去,与演婵娟的名演员张瑞芳在捉摸着,但一直想不好。“你看,在‘没有骨气的’后面加上‘无耻的’3个字,是不是分量会加重一些?”郭老问张瑞芳。旁边有个扮演钓翁的演员叫张逸生,他正在化妆,灵机一动,突然提了出来:不如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作“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由“是”改成“这”,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在语气上确实增加了很大的力度。郭沫若听到这个建议,一想,一读,发觉果然生色不少,真是太绝妙了!这一字之改,真把这句话讲活了,婵娟的愤懑之情溢于言表。他不禁拍手叫好,连称“好!好!确实不错!”于是欣然接受。后人就把这张逸生说成是郭沫若的“一字之师”。这件事在学识渊博的郭沫若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还特意写下一篇有关此事的短文,倾吐了自己对张逸生的赞赏、感谢之情,并附在剧本的后面。

  

  十、无产阶级革命政治诗人毛泽东(1893—1976,湖南韶山人),1957年1月让号角诗人袁水拍(1915—1982,江苏吴县人)约老诗人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去他那里谈谈。席间,大家谈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臧克家问及毛泽东,“原驰腊象”的“腊”字应该怎么讲,并说现在各人的理解不同。毛泽东听了,谦虚而又有点疑问地征询他的意见:“你看应该怎么样?”臧克家答道,“腊”字不好讲,改成“蜡”字就好了,“蜡象”与上面的“银蛇”正好相对。毛泽东欣然接受:“那你就给我改过来吧。”《沁园春?雪》作于1936年2月,是毛泽东的名作。全文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