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道教神仙 >

龙虎山:道教发源地
栏目分类:道教神仙   发布日期:2016-06-16   浏览次数:

龙虎山:道教发源地

龙虎山:道教发源地

龙虎山天师府天师殿 资料图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公里处贵溪市境内,是道教正一派的发源地。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陵曾在此炼丹。据道教典籍记载,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时已赴龙虎山定居,此后,张天师后裔世居龙虎山,至今承袭63代,历经1900多年。2010年,龙虎山与龟峰被一并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龙虎山本名云锦山,其龙虎之名由来有二说:其一,《广信府志·山川篇》谓其为象山山脉之一支,历台山西行数十里,折而南,分两支,环抱状若龙盘虎踞,故名;其二,《龙虎山志》载云:“山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山名。”

龙虎山方圆200平方公里,境内峰峦叠嶂,树木葱茏,碧水常流,如缎如带,并以99峰、24岩、108景著称。道教宫观庙宇星罗棋布于山巅峰下河旁岩上,据山志所载,龙虎山上原有大小道教建筑50余处,其中著名的有上清宫、正一观、天师府、静应观、凝真观、元禧观、逍遥观、天谷观、灵宝观、云锦观、金仙观、真应观等,因屡遭天灾兵火,大部分建筑先后被毁废,目前留存的有修复一新的全国道教重点开放宫观天师府和恢复重建中的上清宫。

道教祖庭嗣汉天师府

天师府位居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上清古镇,是历代张天师的起居之所,也是一座王府式的道教建筑。它始建于宋崇宁四年(1105年),占地3万余平方米,布局呈“八卦”状,很有特点。

嗣汉天师府来源于元世祖忽必烈封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为“嗣汉天师”,其意表明自东汉始,代代相袭,道脉悠长。天师府面对琵琶峰,门临泸溪河,背靠华山,依山带水,气势非凡。1983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1987年列为全国21座重点道观之一对外开放。在政府的扶植和海内外善信的赞助下,天师府得以逐年修复,至今保留完好。

现在的天师府占地4.2万余平方米,比修复前增加了1万余平方米,尚存古建筑6000余平方米。天师府坐北朝南,在保持明清建筑的基础上,以府门、二门、私第为中轴线,修建了玉皇殿、天师殿、玄坛殿、法局和提举署、万法宗坛等,从而把宫观与王府建筑合为一体。门前庭院正中镶嵌着八卦太极图,八卦代表宇宙间的“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太极图显示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和动态平衡的哲理内蕴。府门上有一对楹联:“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形象地表达了历代天师既是“神仙”又是“宰相”的双重显赫地位,阐明了天师道与历代皇权的密切关系以及对追求成仙的渴望。

道教在这里延绵不绝

龙虎山与道教正一道(又称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张陵渊源颇深。张陵(公元34年-156年或178年),字辅汉,道教徒称他为张道陵、张天师、祖天师、正一真人。相传张陵在原名为云锦山的龙虎山山麓肇基炼九天神丹,一年有红光照间,两年有青龙白虎护卫丹鼎,三年丹成,遂成真人,创立道教正一道。

《水浒传》开卷头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讲的是宋仁宗时,京城瘟疫流行。张天师在江西龙虎山未卜先知,乘鹤驾云而来,在京城做了37天大醮,普施符箓,禳救灾病瘟疫尽消,军民安泰,可见这位张天师的道行不凡。这位张天师不过是张道陵的第二十几世后人,由此可以想像张道陵的道法之高。

从唐会昌至五代末,在龙虎山嗣教的张道陵子孙为第二十代至第二十三代。他们皆无重要事迹可述。此期龙虎山所建宫观,只有真仙观、张天师庙和三清观。入宋以后,张道陵后嗣渐受朝廷重视,龙虎山道教随之兴盛。宋元时期,龙虎山成为与江苏茅山、江西阁皂山并立的三山符箓之一。此期嗣教的张道陵后嗣为第二十四代至第三十五代。从第二十四代张正随起,张天师每代都曾被诏赴阙,赐“先生”号,表现了宋皇室对道教龙虎宗的重视和支持。其中,第三十代张继先和第三十五代张可大尤得朝廷恩宠。

宋代的龙虎山道教拥有大批宫观。一是旧有的几座宫观得到了扩建、赐额。龙虎山主宫上清宫在唐会昌时期名真仙观,宋祥符年间敕改上清观一名,经几次扩建,后改名上清正一宫。原张天师庙,宋崇宁年间改名演法观,咸淳年间重建,明嘉靖乙卯年重修,改额正一观。二是新建了大批宫观。据元代元明善和清代娄近垣所撰两种《龙虎山志》的粗略统计,龙虎山可确定为宋代新建的宫、观、庵、院近20所。

元代是龙虎山道教的鼎盛时期。此期嗣教的张道陵后嗣为第三十六代至第四十一代。从第三十六代张宗演起,代代被元室封为天师、真人,主领江南道教。至第三十八代张与材时,更封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位居诸符箓派之首。

此期龙虎山出现了大批著名道长。一是输送了一批至大都。龙虎宗支派玄教创始人张留孙为元朝道教领袖,主领江南广大地区之道教事务,其门下的主要骨干吴全节、夏文泳、陈日新、陈义高、薛玄曦等近百人,皆出身龙虎山。二是留居龙虎山者,亦不乏杰出之士。

元代,龙虎山除对原有宫观多有修葺外,又新建有大批宫观。据元明善和娄近垣所修两本《龙虎山志》的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共新建宫、观、庵、院达37所。

明前中期,龙虎山道教续有发展。此期嗣教的张陵后嗣为第四十二至第四十九代。最初,朝廷仍沿旧习封第四十二代张正常为天师,不久,取消“天师”号,只称大真人。但其领导的正一派,仍为明室所承认和扶持,故至嘉靖末,其教仍能维持不坠。

明前中期除对龙虎山原有某些宫观作过修缮外,新建者寥寥无几。明中叶后,特别是清代,朝廷对张道陵后嗣的待遇多加贬抑,以龙虎山为中心的正一道渐趋衰落。至1936年,其主宫上清宫之建筑已全被破坏,“只空余危楼一角”。张道陵子孙世居之天师府,亦“经贵溪县(今贵溪市)政府利用,开办完全小学一所。天师亦不常驻此。”上世纪80年代,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后,龙虎山一些重要宫观得到了恢复和重建。天师府重展庄严、雄伟之风貌,海内外道众参访者络绎不绝。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