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道教音乐 >

龙虎山一绝:正一天师道音乐
栏目分类:道教音乐   发布日期:2016-06-16   浏览次数:

  龙虎山正一天师道音乐于2010年06月被列为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7月被文化部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萌生于东汉顺帝年间

  东汉顺帝(126-144)年间,张道陵创立天师道,制作斋仪书、建立礼斗制度、开设“静室”以及创建各种斋法活动,这从客观上促成了天师道音乐的萌生。

  

  早期的天师道属于符箓派民间道教,而符箓派的祈禳、禁咒则起源于远古的民间巫术。天师道最早的科仪及其音乐当首推张道陵制作的“旨教斋”,该斋属简陋的斋仪活动。接着是张鲁创制了“涂炭斋”。画符念咒是是早期天师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道教颂经礼忏等共同构成天师道音乐文化,道士在其中所诵念的咒文也是天师道音乐的一种类型。天师道成立初期,天师道音乐原始简陋,乐器有钟、鼓乐等,唱法上有歌、吟之分,带有浓厚民间巫乐色彩。这便天师道音乐的雏形。

  魏晋南北朝时天师道音乐的正式形成

  在魏晋南北朝时天师道已发生变化,不仅天师道组织得到发展,而且教规教仪也得到充实,对后世天师道及整个道教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北魏寇谦之(365-448)建立了道教的一般行为规范,改革了道教组织,并参照佛教教仪,制订出一套礼拜和斋醮科仪,并创造了一套新的曲牌。在他的《云中音诵新科之戒》中,已有了《华夏赞》《步虚词》等曲牌。他所创作的“八胤乐”,对天师道音乐向正规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改革,使天师道音乐由俗变雅,音乐的通神功能得到强调,尤其是科仪音乐得到初步规范,推动了天师道音乐的正式形成。

  南朝陆修静(406-477)是南朝天师道及其音乐变革的领袖人物,他曾游历名山,搜寻道教经书1000多卷。致力于改革道教20余年,整理编撰了首部道经编目《三洞经书目录》。他对斋戒科仪大为提倡,并撰有多种斋醮乐意,如《升玄步虚章》《灵宝步虚词》《步虚洞章》等。他对天师道科仪音乐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以葛巢甫所撰《灵宝斋》为基础,吸收早期天师道科仪、儒教礼法和佛教思想后编撰出“九斋十二法”,从理论上将音乐、仪式和修道术结合为一个体系。他对天师道的改革全面系统而有成效,制定了依科阐事的程序,编创了大量科仪经书及丰富的经典曲目。

  南北朝期,龙虎山天师道后裔为适应当时形势需要,融合了寇谦之及陆修静的道教思想、道教科仪和道教音乐,对龙虎山天师道音乐也进行了深入而大胆的改革,使龙虎山天师道以得以继续发展,并显露了其独特风格和韵味。

  宋元明时期是虎山天师道音乐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到宋元明时期,龙虎山天师道被视为道教正宗,皇室对天师道非常推崇和信奉,并对其大力扶植。这一时期也是龙虎山天师道音乐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及至宋代已蔚为大观。

  明中叶以后,龙虎山天师道由盛转衰。自清末以来,道教音乐中断近百年,其中不少曲牌已经失传。八十年代开始恢复,仍有许多曲牌未搜集整理。

  天师道音乐的流传区域主要在江西龙虎山,并随正一天师道的传播而广为流传,其分布区域包括长江以南各省、西南少数民族区以及港、澳、台、东南亚等。从正一道音乐的产生、发展、流变来看,龙虎山天师道音乐都曾不同程度地影响江南正一道主要区域苏州、无锡、上海、茅山等地的道教音乐。

  作为道教中一个重要派别的龙虎山天师道,其音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中一个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它所显现的深刻社会内涵和丰富多彩的外向表现形式,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诸如天师道音乐的传承体系、天师道音乐与道教从派别音乐的比较,天师道音乐与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关系,天师道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等课题,都有待我们作更广泛深入的研究。

  历史渊源

  天师道历来重斋醮,音乐又是斋醮科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期天师道有对音乐的详细论述 ,如《太平经》卷一百一十三说:“得乐人法者,人为其悦喜;得乐治法者 ,治为其平安;得乐天地法者 ,天地为其和。”认为音乐有悦人、治世 ,和天地的功用。天师道音乐随天师道斋醮仪式的举行而产生。龙虎山地处江南吴楚之间 ,属东西文化交汇之点。该地民间音乐丰富 ,受吴歌和西曲交互影响。明代闻名于全国的戏曲声腔弋阳腔的兴起 ,更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繁盛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此丰富的民间音乐,又由龙虎山历代高道加之天师道本身又具有广采博纳的文化精神 ,因此 ,造就了现在内容丰富的天师道音乐。

  

  历史渊源

  天师道历来重斋醮,音乐又是斋醮科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期天师道有对音乐的详细论述 ,如《太平经》卷一百一十三说:“得乐人法者,人为其悦喜;得乐治法者 ,治为其平安;得乐天地法者 ,天地为其和。”认为音乐有悦人、治世 ,和天地的功用。天师道音乐随天师道斋醮仪式的举行而产生。龙虎山地处江南吴楚之间 ,属东西文化交汇之点。该地民间音乐丰富 ,受吴歌和西曲交互影响。明代闻名于全国的戏曲声腔弋阳腔的兴起 ,更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繁盛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此丰富的民间音乐,又由龙虎山历代高道加之天师道本身又具有广采博纳的文化精神 ,因此 ,造就了现在内容丰富的天师道音乐。

  基本内容

  龙虎山天师道音乐当前已收录经韵126首,器乐、法器及曲牌23首。其中一曲多用、一韵多曲的现象比较多见,而且标题与音乐内容也不尽然有对应关系。有些韵曲名称标题蕴含许多珍贵的历史信息,为我们探索道乐曲目的渊源及相关的历史背景提供了方便。

  常用经韵曲目如下:

  请水文,澄清韵,迎请师尊赞,安龙奠土宣意偈子,步虚(太极赞),净秽咒,中央安镇赞,金光咒,符使赞,迎三宝赞,三大圣赞,荡秽咒,迎请高真赞,大罗三境天尊赞,三宝赞,瑶坛赞,垂廉赞,三皈依赞、孤魂赞,和斗章,歌斗章,念斗章(一),四景,念斗章(二),五方童子引,启请安奉赞,劝酒歌,十保歌,三官经诵赞,三官法忏,三元开忏赞,上香赞,炉香赞,慈航赞,普陀赞。

  常用器乐曲牌有:

  小开门,小过场,路罡调,乙字大开门,迎客仙,小桃红,山坡羊,小工调,龙灯调,柳腰金,尺字大开门等15首

  法器曲牌:

  四界,锣钹偈子,三声锣,五声锣,九声锣。

  常用的乐器有:

  吹奏乐器:笛子(1-2)、笙(1)、二笙(1)、箫(1)

  擦弦乐器:二胡(3)

  弹弦乐器:扬琴(1)、琵琶(1)、阮(1)、三弦(1)、筝(1)

  打击乐器:鼓(1)、大锣、大钹(1)、碰铃(1)、木鱼(1)

  主要特征

  (1)丰富的艺术价值:伴随天师道复杂斋仪而产生出的音乐,不论数量还是种类都当相丰富。一首经韵或曲牌在多个科仪场合穿插运用,更显其层次复杂,功用广泛。

  (2)即道即艺 亦神亦俗:天师道的斋仪活动具有社会性和民俗性,取用外向型的表达方式,具有较强的娱他性。

  (3)风格迥异的“弋阳腔”与“上清腔”:天师道音乐受师承关系,道士生活环境与籍贯等因素影响,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4)儒释道兼容并包 天师府完整的唱诵“慈航赞”,“弥陀赞”,普陀赞等佛教经典,在道内非常少见。一些歌颂儒释道三教祖师的经韵乐章,是龙虎山道教音乐的又一特点。

  重要价值

  作为道教中一个重要派别的龙虎山天师道,其音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中一个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它所显现的深刻社会内涵和丰富多彩的外向表现形式,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诸如天师道音乐的传承体系、天师道音乐与道教从派别音乐的比较,天师道音乐与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关系,天师道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等课题,都有待我们作更广泛深入的研究。

  存续状况

  龙虎山天师道音乐当前已收录经韵126首,器乐、法器及曲牌23首。自清末以来,道教音乐中断近百年,其中不少曲牌已经失传。八十年代开始恢复,仍有许多曲牌未搜集整理。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天师道音乐光盘 天师府出版

  天师道音乐磁带 天师府出版

  《中国龙虎山天师道音乐》 中国文联出版社 王忠人 1993年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