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武当传说 >

琴家蔡邕听琴妙解琴意
栏目分类:武当传说   发布日期:2017-04-28   浏览次数:

东汉末年,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更趋尖锐。著名的文人琴家蔡邕,就是生活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蔡邕(公元133—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祀县)人,年轻时就以善弹琴而知名。朝中权贵向桓帝推荐他出来做官,并通过陈留太守把他调赴京都洛阳。但蔡邕不满宦官专权,从家乡出发,走到半路就称病返回故乡。回来时,写了一首《述行赋》,通过沿途所见,讽刺当局的荒淫奢侈。通过对于“人徒冻饿,不得其命者甚众”的凄凉景象的描写,表达他“心愤此事”的感情。以后,他虽做了中郎、议郎一类官,也因为弹劫宦官权贵,被流放到朔方。遇赦归来时,又对当地宦官势力五原太守很不客气,因而再度受到迫害。为了躲避那班有权势的恶人们的谋害,他“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流亡避祸达12年之久,带着一家老小在外奔波,过着流亡的生活。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著名琴曲《蔡氏五弄》。

琴家蔡邕听琴妙解琴意

蔡邕(资料图 源自网络)

《蔡氏五弄》包括五首作品,即《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据说这五首琴曲是他去山中访问鬼谷先生后,用了三年时间写成的。这五首作品在当时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历经各代,一直到唐代都享有盛名。嵇康在《琴赋》中,把它列为当时流行的“谣俗”作品一类,隋代的《琴历》,唐代的文字谱《幽兰》卷中,都列有这五首曲目。隋文帝废除门阀世第选官的“九品中正法”,开创有学问就可参加平等考试的科举制度,就规定弹奏“蔡氏五弄”为必考课目。大诗人李白,李贺、王维等都曾借《蔡氏五弄》题目吟诗。宋人朱长文说:“伯喈所以寓其哀思者,盖在此五曲,特假物以名之耳。”认为是借写景来寄托他的哀思,这是很有道理的。现存明代琴谱中的《蔡氏五弄》,并非当时的原作,其歌词都是出自《乐府诗集》,曲调也平庸,是后人的拟作,没有什么研究价值。除《蔡氏五弄》外,明人朱权编《神奇秘谱》中《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两首琴曲据题解称也是蔡邕的作品。

琴家蔡邕听琴妙解琴意

古琴(资料图 源自网络)

“焦尾”琴是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名琴。《蔡邕别传》中说,蔡邕“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一天,走进一农家门院,忽然听到厨房传来烧木材的爆响声,觉得很不寻常,立即上前探看,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的梧桐木,辨认出是做琴的良材,他便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琴声果然清亮非凡。由于琴尾带有炊火烧焦的痕迹,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至今琴的尾部仍称作“焦尾”,就是根据这个故事来的。这把“焦尾”琴与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一起,被称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名琴。“焦尾”琴以其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汉末,蔡邕惨遭杀害后,“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300多年后,齐明帝在位时,为了欣赏古琴高手王仲雄的超人琴艺,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给王仲雄演奏。王仲雄连续弹奏了五日,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到了明朝,昆山人王逢年还收藏着。

琴家蔡邕听琴妙解琴意

蔡邕听琴辨杀机(资料图 源自网络)

蔡邕听琴闻杀音是琴人妙解琴意的著名故事。有一次,多年不见的朋友特意准备了一桌酒席,邀请蔡邕到家里去做客。老朋友盛情难却,蔡邕兴致勃勃地往朋友家走去,走到大门外时,突然停止了脚步。原来屋里正在弹琴,琴声引起了蔡邕的注意,他就站在门外倾听。起初,琴声悠扬,优美动人。不一会,琴声变得沉重、浑浊,有一种紧迫感。蔡邕蓦地听到琴声里隐隐地透露出一股杀气。他本能地警惕起来:朋友请我赴宴,为什么琴声里隐藏着杀机?……想着想着,他感到害怕。再一听琴声,杀气未减,于是蔡邕转身回头就走。正在这时,另一位应邀赴宴的客人迎面走来。他看见蔡邕回身离去,神色异样,不知出了什么事,连忙拦住蔡邕问其原因,蔡邕好像什么也没有听见,仍急匆匆地往远处走去。主人得知蔡邕到了门口,未进大门就转身回去了,感到莫名其妙,连忙亲自追上蔡邕,问是什么缘故,蔡邕把刚才在门口听到琴声里带有“杀气”而产生的疑虑讲了出来。朋友大惊之余,蟠然醒悟,道出缘由,原来,蔡邕在门口时,他正在弹琴,弹着弹着,忽然看到窗外一棵树上,有一只蝗螂,张牙舞爪地正爬向一只蝉的身后。蝗螂正要扑过去了,千钧一发之际,弹琴的人发现那只蝉要飞走了,他担心蝗螂扑不住蝉,手上情不自禁地为蝗螂助威。大概就在这时,琴声里充满了“杀气”,正好被蔡邕听出了这琴声中隐藏的杀机。听了朋友说明,一场误会才最后解除。这场误会过去之后,人们对蔡邕听琴的本领,欣赏琴乐的能力,一个个惊叹不已,佩服之至。对古琴的演奏,有欣赏能力的听琴者,可以理解琴声的内涵在声外之音,这种欣赏能力也是不容易达到的。要有这种欣赏能力,还得懂得古琴的音律,蔡邕就是精通音律的音乐家,是真正妙解琴意之人,是以古诗有云:不惜歌者苦,但悲知音稀。操琴者需要的便是这样的知音。

古琴历史上有一部重要的琴学文献名为《琴操》,据传也是蔡邕所撰,《琴操》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作品最为丰富而详尽的专著,原书已佚,经后人辑录成书。包括有:诗歌五首、九引、十二操和河间杂歌20多首。书中对每首作品的有关故事内容都做了介绍,这些故事带有浓厚的民间传奇的色彩,往往和史书有很大的出人,所以《乐府解题》说:“《琴操》纪事好与本传相违。”其实,不拘泥于史实,根据人们的愿望加工创造,正是民间创作的特点之一。看来,本书是汇集了民间传说而成。全书汇集的50多首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先秦的题材,只有两三首是西汉题材,因而成书的时间应不迟于汉代。同时,书中作品大多附有歌词,或释之为“歌”,这也是早期作品的特点。关于这本书的作者是谁,是有分歧意见的。主要是因为《汉志》中未曾将《琴操》列入,而隋唐的《艺文志》中记载的是晋代孔衍所撰。史书记载,并不是绝对对可信而没有谬误之处。六朝人刘昆注《后汉书》,唐人李善注《文选》时,都曾明确肯定《琴操》为蔡邕所撰。清代人马瑞辰认为它是蔡邕的《叙乐》中的一部分,而孔衍只不过是传述者。从该书主要采用大量汉代以前的题材看来,还是当时与琴界具有广泛联系的蔡邕所撰的传言比较可信。

蔡邕在琴界的影响是很大的,汉魏之际,在他的故乡陈留,就先后出现了阮瑀、阮籍、阮咸等以琴见称的名士。做过吴国丞相的顾雍,也是蔡邕旅居吴地时的得意门生。蔡邕的女儿蔡琰,深受其父的教诲,以诗词、音律驰名琴坛。民间流传有不少关于蔡邕、蔡琰的故事。蔡邕弹琴,偶尔断了一根弦,他的女儿蔡琰根据声音,指出是断了第几根弦,父亲又故意试断其他弦,蔡琰也能辨别出来。这些故事,不仅说明了蔡邕、蔡琰父女具有锐敏的听音能力,更主要的是表达了对他们高超的音乐修养的敬佩。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