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道教医学 > 道医概论 >

养生箴言总论(六)
栏目分类:道医概论   发布日期:2017-10-15   浏览次数:

    箴言:圣人春木旺以膏香助脾;夏火旺以膏腥助肺;金用事,膳膏臊以助肝;水用事,膳膏膻以助心;所谓因其不胜而助之也。(《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摄生论》)。     语译:善于养生的人,当春季肝木旺盛之时可以芳香的精萃物供食以助脾气生发;夏季火旺时以辛腥的精萃物供食以助肺气生发;秋季肺金旺盛时则以臊浓的膳食供用以助肝气的生发;冬季肾水旺盛时,则以膻焦的膳食供用以助心气的生发;以上都是在四季中,因季时当旺之气克制其所胜之脏,如春木克脾土则脾弱,夏火克肺金则肺弱,秋肺金克肝木则肝弱,冬水克心火则心弱之类,均宜在不同季节选用不同饮食帮助当季的所克脏气之弱转强,而使人体阴阳五行气得到内在的相对平衡而延寿。     箴言:老人之气衰;多病头目昏眩,耳鸣或聋,上气喘咳,涎唾稠粘,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肢体焦痿,筋脉拘倦,中外燥涩,便溺闷结。此皆阴虚阳实之热证也。(《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     语译:老年入主要是因元气虚衰,所以多有头昏眼花,耳鸣耳聋,气短而多咳喘,口水和痰唾液浓稠,口苦舌干,咽喉不爽利,肢体焦燥、痿弱无力,筋肉脉络拘急困倦,自感体内外焦燥干涩,大小便常闭涩次少。这些都是阴液亏虚阳气病实发热的热家病证。     评述:因刘完素主张老人多阴虚阳亢,故倡寒凉泻火为治,世人遂称之为“寒凉派”之首。     箴言:病之一物,非人生素有之也;或自外而人,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邪去而元气自复也。(《张从正·儒门事亲·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诠》)。     语译:病症这一事物,并非人生来即有,而是由于外邪之入侵,或内邪的自生而致,这内外都是病邪之气。既是病邪之气入侵,则快攻或快除之都可行。……因只要病邪之气驱去了,则人的元气可自行恢复。     评述:金元四家之一的张从政既认为“病由邪生”,故驱邪即可以补正。邪去则正气自安,乃着力主张以吐下法攻邪,故后世多名之为“攻邪派”或“吐下派”。     箴言:人寿应百岁……其元气消耗不得终其天年。(《李杲·兰室秘藏·脾胃虚损论》)。     语译:人们正常的寿命应该能活百岁……但因元气的提前损耗殆尽,故不少人都不能活到其自然的寿命。     箴言: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

    语译:人体元气之所以能充足,这主要是由于脾胃的强弱,决定着元气的盛衰,脾胃病弱,则元气衰减。脾胃强盛,则元气充盈,而寿命亦可增长。     箴言:胃气不可不养,复明养胃之理。《内经》曰:得谷则昌,绝谷消亡。……故血不可不养,胃不可不温,血养胃温,营卫将行,常有天命。(《兰室秘藏·脾胃虚损论》)。     语译:脾胃之气不可不养足,这是养胃的大道理。《内经》中早就说:能获得脾胃磨消和吸收五谷的精华,则生命昌盛,如脾胃功能衰弱而不能消化吸收五谷精华的,则生命多会夭折死亡。故人既要养血,又不可不温煦脾胃。如血养好了,脾胃温和且能输布五谷的精华,则全身营卫畅行,这常可使人享百年大寿。     评述:金元四家之一李东垣在这句中明确指出了,调养脾胃之气、维护后天之本,是防病抗老、延年益寿的一项重要原则和措施。     箴言:人之寿夭不齐何欤?曰:元气盛衰不同耳。夫人有生之初,先有二肾,号曰命门,元气之所系焉,是故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衰则寿夭。(《医学正传·医学或问》虞搏)。     语译:是何因素影响着人寿的长短不一呢?这主要是元气的盛衰不同所致。因人生下来即先有命门(生命之门)的两个肾脏,是维系人元气的场所。如果肾的元气旺盛,则人寿可延年,如肾的元气虚衰,则人可短寿。     评述:本句阐述了人寿命的长短,与肾间元气的盛衰密切相关。而人的元气多禀受父母的精血(包括现所称的“基因”)而来,故父母精血的盛衰,也影响着后人寿命的长短。当然,这只是从先天父母精血基因所传元气的盛衰而言。但实际上,人寿命的长短,除先天的因素(如基因禀赋)外也常与后天的饮食、锻炼、培育、生活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箴言:其有生之初,受气之两盛①者,当得上寿;受气之偏盛者,当得中下之寿;受气之两衰者,能保养仅得下寿;不然多夭折。(《虞搏·医学正传·医学或问》)。     注释:     ①两盛:指父母两方元气皆壮盛。     语译:人在初生下来时,如父母双方媾精而气血皆强盛的,则可使所生子女获长寿;如父母只一方元气较盛者,则子女多为中下寿者,如父母元气皆虚衰时,则子女即使保养得好,也多只能获下寿,否则常遭夭折短命。     评述:虞搏在本句中,除重视先天父母的精血外,也提出了出生后保养、锻炼的作用。     箴言:尝观天下之人,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洪者寿,貌之重厚者寿,言之简默者寿。尝以此说验之里中黄耆之老,良然;间有不然者,盖禀赋气数之或差也。(《郑官应·中外卫生要旨·卷一》)。     语译:曾经观察天下的一些人寿夭表现的情况,高寿的多为:脾气温和的、秉质慈祥温良的、能宽宏大量的、形貌敦厚稳重的、言语沉默简短的。曾用上述各点验证于乡里中的一些老年人,也得到证实可信;间或也有不能征验的,可能与判断其父母体质给予的气血、气数的多少差异有失误之处。     评述:郑官应的这句箴言,从人的寿夭与气、质、量、貌、言等多种先后天的因素影响有关,而不单纯着眼在先天的元气上。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寿夭认识的不断进步和深化的例证。这说明,对一个真理的认识,总是从一个侧面到多个侧面,从简单、表浅到复杂、众多而深刻的诸方面的。     箴言:戒色欲以养精,正思虑以养神,……薄滋味以养血,寡言语以养气。(《李梃·医学入门·保养说》)。     语译:保养精、气、神为养生的首务。宜戒色欲以养精元,端正思维以养神气……饮食滋味不要过厚腻以养血,尽可能减少言语以养元气。     箴言:聚精在于养气,养气在于存神。神之与气,犹母之于子也。故神凝则气聚,神散则气消。若宝惜精气而不知存神,是茹其华而忘其根矣。(《袁黄·摄生三要·存神》)。     语译:要结聚元精就必先养气,要颐养元气就必须保存元神。神与气,好比如母与子一样,能凝聚元神,才能使元气凝聚,如果元神散失,则元气也就消亡了。一个人如想爱惜精气而不去先凝存元神,那就有如仅培育其花而忘灌溉树根一样是本末倒置的。     评述:袁黄以此句强调存神是养生的关键,其作用甚至远超过养气。这论点是难免片面之嫌的。我国古代养生家大多认“精气神”为人之“三宝”,且精与神皆由气化生,所以,对此类问题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原则上应是气与精是物质、是第一性的,神则是精神意识反映,是第二性的。当然,在一定前提下,精神也可反过来作用于物质,故应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箴言:神者气之子,气者神之母,形者神之室,气清则神畅,气浊则神昏,气乱则神劳,气衰则神去,神去则形腐。(《李中梓·寿世青编·养神气铭》)。     语译:神志是元气所产生的,因而说气是神的母亲。人的体形只不过是神志的寄托处,因为只有当元气清明时神志才可畅达,而当元气混浊虚衰时神志也多表现出昏迷不清。故当元气混乱不常时则神志也表现出劳累不振,如元气衰败时则神志也常失去表达能力,故如神智失去反应,则形体也就如一堆腐肉一样反映不出生命的特征。     评述:李中梓的这句箴言是偏重于养气派的古代养生家的代表作。养气派认为,养气是养生延寿的首务和关键,精神与形体都依赖气的温煦和衍生,故气为“精、气、神”三宝中的至宝,即此之谓。     箴言:养生者,必知养气。能养气者,可以长生。故调气者,顺其气也;服其气者,纳其气也;伏其气者,闭其气也,皆曰养气。(《万全·养生四要·慎动》)。     语译:善于养生的人,必然知晓如何养气,善于养气的人,才可以益寿延年。善于调气的人,实际上是长于如何调理气机;善于服气的人,即是长于进纳清气;善于制伏元气的人,就是长于固守元气者。这些都是养气的常法和措施。     评述:明代万全的此语,也是强调养气的,并进而谈了顺气、纳气、闭气三者都是养气的主要方式方法。     箴言:精能生气,气能生神,则精气又生神之本也。保精以裕气,裕气以养神,此长生之要方。(《陈继儒·养生肤语》)。     语译:精能生发气,气能生发神,所以精与气是生发神智的根本。故平时保护阴精就可以充裕元气,元气充裕了神志也就得到滋养而健康。这也就是养生长寿的重要秘诀。     评述:陈继儒在此强调,精为“三宝”之主,精能生气,气能生神,故养精就能生发气与神。其实,“三宝”中究谁个最重要,恐怕不易肯定,此三者对于有生命的人而言,常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当然,有时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恐还不能断章取义地片面强调,养气、养精、养神何者为主要!     箴言:精能生气,气能生神,营卫一身,莫大乎此。故善养生者,必保(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张介宾·类经·摄生类》)。     语译:元精能生发元气,元气能生发元神,使能营运护卫形身,莫大于精气的充盛。所以,善于养生的人,必定要善保其元精,使能营运护卫身形,这一点是最为重要的。故善于养生的人,必定能十分宝贵维护阴精。只有阴精充盈才能有充盛的元气,气盛则可使神智健全,神全才能使身体健康,身健则才能减免生病。神气之所以能坚强充盛,使人老而益壮,实际上其根本就在于保精。     评述:尽管上述各家养生派有偏重养气、养精、养神的不同,但在全面强调重保养,不可肆意偏废的认识上,则多有共识的。     箴言:精神亟欲静,气血极欲动。 (《李梃·医学入门·保养说》)。     语译:神智精神非常需要静养,气血营卫非常需要动养。     评述:先秦时期虽早已提出“动静结合”的养生理论,但并未有明确的措施和概念,迄明清时始有“静养精神,动养形体”的如上提法。     箴言:天地本乎阴阳,阴阳主乎动静。人身一阴阳也,阴阳一动静也。动静合宜,气血和畅,百病不生,乃得尽其天年。(《方开·延年九转法·全图说》)。     语译:天地间万事万物都以阴阳为根本,阴阳为动与静的主导。人身为阴阳的组合,阴阳有动也有静。如人身的阴阳其运动与静止配合适宜,则气血和调畅达,可使百病不生而延年益寿,得享其自然寿命。     评述:方开此句明确提出,人身有阴阳、有动静,静以养阴,动以养阳,动静适宜,则阴阳和合而无病,无病则可益寿延年。     箴言:过动伤阴,阳必偏胜;过静伤阳,阴必偏胜。且阴伤而阳无所成,阳亦伤也;阳伤而阴无所生,阴亦伤也。(《方开·延年九转法·全图说》)。     语译:如运动太过则伤阴分,阳气势必过甚;过于静息则伤阳气,阴分势必过甚。而且当阴分伤损时,阳气也生成减少,故阳气也遭伤损;当阳气伤损时,阴分也因之无所生成,故阴分也受到伤 损了。     评述:虽上句有静以养阴、动以养阳之说,但动静必须合宜,使阴阳能平衡和合,如动静过甚,则非但伤及对方,且阴或阳的本身亦因而连带受损而致两败俱伤,此则为动静太过的不良后果,亟宜避免!故动静合度才是养生之道。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医学 道教资讯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