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道教建筑 >

十堰确认古遗址古墓葬1997处
栏目分类:道教建筑   发布日期:2016-06-15   浏览次数:

武当山门户网,武当山官方权威网站,武当通,武当旅游,旅游咨询,武当新闻,武当视频,视频新闻,武当视频新闻,武当图片,武当武术,武当养生,武当图书,武当文化,武当文摘,武当物产,武当资料,综合性网站

      2月20日,市文物局编辑出版的《十堰古遗址古墓葬》正式向社会公开发行。该书披露,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在数量上、内容上均有重大突破,全市共普查文物点3549处,最终经省文物局、国家文物局确认的文物点3267处,其中,古遗址1008处、古墓葬989处。      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从2007年4月开始,至2011年12月结束。普查范围涉及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者走遍了全市126个乡镇,行政村和自然村到位率均达到100%。      《十堰古遗址古墓葬》是继市文物局出版的我市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集萃之一——《十堰传统民居》之后的第二部专著,首次共发行1000册。      该书以县域为单位分章,以古遗址、古墓葬为节,以城址、其他古遗址、聚落遗址、寺庙遗址、洞穴遗址、军事设施、驿站古道、矿冶遗址、窑址、名人贵族墓、普通墓葬、其他古墓为小节进行编排,全面反映了十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古遗址、古墓葬类取得的成果。

 武当遇真宫西宫遗址

【武当山】      遇真宫西宫遗址      位于武当山遇真宫村,坐南朝北,背倚风凰山,面对水磨河,左为望仙台,右为黑龙洞,山水环绕如护城,故有“黄土城”之称。海拔高程160米。遇真宫主体由中宫、西宫和东宫构成,平面呈曲尺形,宫墙周长697米,占地面积24000平方米。现存宫门、宫墙、龙虎殿、真仙殿残迹、配殿、廊庑、斋堂、耳房、金水桥等地面建筑,多属中轴线祭祀区的主体建筑。      由于遇真宫东宫和西宫的地面建筑已毁,而文献记载又语焉不详,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要求,必须对遇真宫进行科学的考古勘探、发掘,尽可能明确其范围、布局、建筑特点与内容,为遇真宫文物保护工作方案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西宫内发现的原建筑遗迹有房址14座、影壁3个、水井1处、灶1处,道路、排水沟、院落若干。出土包括铜器、石器、陶器、铁器在内的110多件珍贵文物,既有生活上用的钱币(铜)、茶具(瓷)、砚台(石)等,也有宗教用的如铜镏金真武大帝、铜灵官像、陶神像等,还有大量的建筑构件。时代从明代延续到清代。      在早期建筑中,位于西宫南部的由F1-F4构成的1号院落规模明显大于位于西宫北部的由F6-F9构成的2号院落,这与现存的故宫的前后殿建筑格局极其类似。而根据文献记载遇真宫为明成祖敕建的,与故宫为同时期的建筑群,其建筑风格也相似,故有“北修故宫,南修武当”之说。可以说,通过对遇真宫的发掘不仅对研究武当山古建筑历史提供了具体实例,也为研究明初的古建筑提供了重要资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这两组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建筑群,并为科学保护遇真宫准备了详实的资料。     柳树沟墓群      位于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柳树沟村七组。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承担了对柳树沟墓群进行勘探与发掘任务。确认墓群面积约300000平方米,探明墓葬452座,发掘面积11165平方米,清理墓葬134座,其中东周墓2座、西汉墓93座、宋墓15座、明清墓24座。      2010年4月,省考古研究所对柳树沟墓群中的两座有封土堆的中型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9座,其中秦墓5座、汉墓4座。      本次发掘的墓葬发现,该墓地墓葬分布较为密集。秦墓规模较小,墓坑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木椁墓。在这批墓葬出土的陶钵中,4件有陶文,经初步释读为“斗亭”和“杯”。这些陶文的发现,为探讨汉水流域秦代陶器的生产地及其器物名称具有重要意义。      这批秦墓的发现,极大丰富了该墓地的文化内涵,对研究汉水流域秦汉时期的丧葬习俗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丹江口北泰山庙墓群

【丹江口】      北泰山庙墓群      位于丹江口市均县镇关门岩村六组,地处丹江口水库南岸的山包上。1958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考古队调查时发现该墓群;1994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复查;2004年南水北调考古队对丹江口库区进行复查,发现该墓群分布面积达200多万平方米。该墓群由吉家院、秦家坡、龙脖、傅家院、水牛坡、王家垭、三座山等多处小墓地组成。1987年首次发掘,共发掘战国、两汉时期的墓葬40余座。1998年、1999年又相继进行了两次发掘,共发掘墓葬41座和1座大型车马坑,均为战国时期的楚墓。2005年4月至2008年元月,又进行了多次发掘,共发掘墓葬235座,出土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逾2000件,墓葬年代主要集中在战国时期至西汉早期时段,绝大部分为楚墓。      2008至2009年,再次发掘战国楚墓158座,共出土铜器、陶器、玉器、料器等文物1575件。      观音坪遗址      位于丹江口市丁家营镇陈家营村四组。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水库建设,2008年5月至9月,省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勘探与发掘。勘探面积约30000平方米。发掘面积1300多平方米。共揭露出96个遗迹单位,其中窑2座,灰坑83座,灰沟3条,瓮棺8座。      其文化内涵主要包含屈家岭文化、东周及汉代遗存。通过本次发掘情况显示,观音坪遗址面积虽然较大,出土遗物也较丰富,但地层堆积与遗迹较单一,文化内涵主要包含屈家岭文化和东周时期两个阶段。屈家岭文化遗物较丰富,陶器以盆形鼎、带流盆、花边器盖等较具特色。陶器特征主要是个体较大,鼎足形态丰富,器盖钮多花边。这些器物特征承袭了仰韶文化特征,同时既有江汉地区文化面貌又有中原文化因素,反映出汉水中上游文化面貌与周边文化在此消彼长、相互交融发展,形成了一种混融性地域文化。这种区域文化对研究汉水流域屈家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始材料。东周时期遗物较少,器表多饰细绳纹,颈部绳纹往往被抹平,鬲足多包制。这些特色既有浓郁的中原文化特征又有楚文化面貌,为研究东周时期这一区域的文化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郧县乔家院墓地

【郧县】       郧县乔家院墓地      位于郧县五峰乡肖家河村二组。该墓地的北部呈凸字形濒临汉江南岸,墓地的西部、北部和东部三面环水。墓地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750米,实算面积约30万平方米。自1976年以来,先后出土了五批青铜器,共40件,器形有鼎、簠、缶、盘、匜、剑、镞等。有5件铜器上有铭文,属唐国和申国的铜器。      2006年 3月至 2008年 12月,省考古研究所先后对乔家院墓地进行了两年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勘探面积共110960平方米,实际发掘面积共1825平方米。揭示出东周至东汉墓葬25座,其中东周墓葬3座、秦汉墓葬21座、西晋纪年墓1座。      东周墓葬形制为长方形土坑竖穴木椁墓,葬具为一棺一椁,椁分三室。随葬品以青铜器为主,分为礼器、兵器、工具和服饰器等,可确认是一批春秋中晚期的楚墓。      秦汉墓葬为带墓道的土洞墓和岩洞墓,墓葬分墓道、墓门和墓室三部分。所有洞室墓都出有随葬品,共出300余件。质地主要有陶、铜、铁、铅锡、漆木等。器类主要有鼎、罐、壶、釜、灶、耳杯和铜钱等。根据器物的形制,初步断定这批墓葬年代的跨度自秦末至东汉晚期。      西晋纪年墓葬为一长方形带墓道的砖室墓。在墓室北壁的西北角发现两块阳文纪年铭文砖。砖文皆手写楷体,反书后模制,铭文为“咸宁元年九月五日作”。咸宁元年为西晋元帝司马炎改泰始年后的年号,与东吴末帝孙皓天册元年同,即公元275年。      东周墓葬普遍发现有殉人葬俗,对研究春秋人殉制度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

郧县辽瓦店子遗址

 辽瓦店子遗址      位于郧县柳陂镇辽瓦村四组。2005年3月开始至2008年,武汉大学考古系、省考古研究所先后对该遗址进行了5次抢救性发掘,获得一批新石器时代、二里头时期、商代、两周、西汉、唐宋等文化时期遗存。遗迹有灰坑、灰沟、水井、窑址、环壕及墓葬、瓮棺等,出土遗物种类主要是陶器,还有少量的石器、骨器、铁器等。      从文化面貌上看,辽瓦店子遗址的遗存自身特点突出,夏代部分受陕东南同时期文化的影响,同中原二里头文化也有一定的联系。商代中期和中原典型的商文化如出一辙。商晚、周初的文化面貌又呈现出浓厚的自身特点。西周中期典型的周文化侵入此地发展迅速,西周中期以后到东周则属楚文化的范畴。辽瓦店子遗址地处楚文化起源的核心地带,遗址本身包含了两周时期丰富的文化内涵,彼此之间演变关系明显,而东周时期的遗存属典型的楚文化。这类遗址在所有的楚文化遗址中十分罕见,为探讨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郧西县夹河下街头崖墓群

【郧西县】      夹河下街头崖墓群      位于郧西县夹河镇居委会一组,地处夹河镇下街头的悬崖上,海拔高程193米。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确认为新发现。属汉、南北朝时期墓葬。崖墓共4座,呈曲尺形分布,面积约100平方米,高出公路约12米。洞口方形,宽0.8米,高0.9米,洞口下方凿有栈道方形孔4个。      黄龙洞古人类遗址      位于郧西县香口乡李师关村六组,地处大水河南岸黄龙山脚下的自然溶洞里。2005年5月,十漫高速公路调查时发现为化石点,面积约3万平方米。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进行了复查。属旧石器时代遗址。      2004至2007年分别由省考古队和中科院、省、市、县三级联合考古队对此进行4次发掘,出土了1500件动物化石,7颗人类牙齿化石,石器20余件,骨器4件,灰烬若干件,经国家鉴定,该遗址为4至10万年。2008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竹山县许明清烈士墓

【竹山县】      霍山遗址      位于竹山县城关镇莲花村华康公司驻地,地处堵河与霍河交汇处护佛寺西南坡的二级台地上。属新石器时代、东周、汉代遗址。面积约5000平方米,文化层厚0.5至2米。在西南临河自然剖面上的文化层中时而可见零星遗物。采集有石斧、铲、锛、锄、镰,骨锥、凿,玉刀及陶片。仰韶文化陶片以泥质红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纹饰有绳纹、弦纹、划纹,器形有罐、盆、钵、碗、瓮等;屈家岭文化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泥质红陶次之,有少量夹砂灰、红陶,纹饰有绳纹、弦纹,器形有鼎、罐、盆、碗、壶形器等;石家河文化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纹饰有绳纹、刻划纹,器形有鼎、豆、罐、盆、钵、缸等;东周陶片以夹砂灰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纹饰有绳纹,器形有鬲、豆、盆等;汉代陶片有泥质褐陶人面纹鼎足、泥质灰陶鸡等。      许明清烈士墓      位于竹山县城关镇北大街社区。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进行了复查。属民国时期墓葬。该墓墓茔为圆形,直径3.15米,墓碑为砖混结构,高4.28米。茔前建有三间四柱仿牌楼式碑楼,高2.1米,中间为圆拱形墓碑,碑上手书“许明清烈士墓”五字,两侧为素面照壁。下为三层台阶式碑座,自下而上第三层碑座正中手书阴刻烈士生平简介事迹。正面手书阴刻“许明清烈士纪念碑”八个大字。

竹溪县锦鸡寨遗址

【竹溪县】      武陵县城遗址      位于竹溪县水坪镇小河边村。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确认为新发现。属西汉时期城址,面积35000平方米。西汉武陵县建于此地,分布有船形寨、樱桃园等遗址,曾出土有鼎、剑等遗物。      锦鸡寨遗址      位于竹溪县兵营乡登高村四组,地处大山余脉相连的独立山体之上。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确认为新发现。属明清建筑。整体呈椭圆形,东西长约29米,南北宽约10米,面积约260平方米。寨墙用块石砌筑,依山而建,四周寨墙保存较好,最高处约10米,最低处约3米,宽约1.5米。寨内北高南低,沿山脊梁上的自然岩石阶梯入门,寨门朝北,进门有一弧形碉堡,残存二层,高约7米,有方形瞭望孔,均内大外小,长宽约0.5米。据遗址特征分析,应为防御设施。

 房县小河沟墓地出土的文物

【房县】 七里河遗址 位于房县红塔乡七里河村一组。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进行了复查。属新石器时代遗址。 该遗址呈长方形,1976年至1978年先后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1348平方米,发现房址、灰坑、窑址、墓葬等遗迹,墓葬有单人葬和多人二次合葬两类。出土石器有斧、锛、镞、刀、凿、网坠等,骨器有针、镞等,陶器以泥质黑灰陶为主,夹砂灰陶和红陶次之,纹饰有蓝纹、弦纹、划纹,器形有鼎、罐、杯、碗、盆、壶、瓮等,属石家河文化。 小河沟墓地 位于房县军店镇项湾村一组,地处小河沟边的山梁子上。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确认为新发现。属汉代墓地。该墓地沿山坡东部分布,呈方形,中部有一天然河沟将墓地分隔。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100米,面积10000平方米。曾出土陶鼎、盒、壶及十二生肖铜镜、剑等器物。

【茅箭区】

 头堰遗址 位于茅箭区二堰街办老街社区。1994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现。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进行了复查。属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断壁上暴露有红烧土,采集的陶片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有少量红胎黑色彩绘陶,纹饰有绳纹、划纹,器形有鼎、豆、盆、罐等。 卡子石遗址 位于茅箭区大川镇卡子村。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确认为新发现。是一个清代遗址,属于过风楼的附属设施。顺过风楼下走50米处,分布着81级台阶,台阶用长短不一的青石条铺成,因年代久远,受自然因素影响,台阶受到不同程度损毁。【张湾区】

 严福胜夫妇墓 位于张湾区黄龙镇。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确认为新发现。属清代墓葬。该墓座西朝东,墓前立有石碑,碑宽3.8米,高3.5米。墓帽雕刻工艺十分精美罕见,图案采用浅浮雕手法,从左到右分别为:先生教书、耕作归来、牧童摘桃、波浪荷花飞鸟、樵夫砍柴、得道成仙篇等。从碑文得知,此墓是清代道光二十六年(1900年)严福胜、张氏合葬墓。 犟河口遗址 位于张湾区黄龙镇东湾村。2008年9月至12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揭示出遗迹17个,其中灰坑9个、灰沟3条、石墙1个、墓葬4座。文化内涵较为丰富,包括新石器时代、东周时期、明清时期的文化遗存。同时,还对遗址周边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勘探,在遗址地表与村落中,均发现有一定数量的汉代墓葬和花纹墓砖。由于该遗址破坏严重,根据现有的调查和发掘资料很难复原当时的聚落形态,但本次发掘丰富了十堰乃至整个鄂西北地区新石器和东周时期的文化内涵,对研究汉江流域历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