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的道宫
栏目分类:道教建筑 发布日期:2016-06-15 浏览次数:次
宫,在古代为房屋的通称。《尔雅·释宫》记:“宫谓之室,室谓之宫。”《易·系辞下》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之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宫在先秦时也指统治者的宗庙和祀神之所。《诗·召南·采蘩》曰:“于以用之,公侯之宫。”毛传:“宫,庙也。”秦汉以来,特指帝王居所为宫。《吕氏春秋·知度》曰:“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
武当山的道教宫殿,简称“道宫”或“宫”,是崇奉天帝的庙宇,是武当山规模宏伟古建筑群中的主体。据武当山志书及有关文献记载:全山自西周迄清,曾建道宫24处,分布在自原均州城内的静乐宫至天柱峰顶上的太和宫约70千米的建筑线上。各个建筑群体充分利用雄、险、奇、幽、秀的自然地势之美,既融于自然,又秀出自然,使武当山显得更加神奇。明代洪翼圣在《武当山道中杂咏》诗中赞道:“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
武当山何时最早建宫,古文献记载不一,有待进一步考证。《九丘经纬天地历》记:“禹平水土之后分治九州……武当山建宫,曰紫霄宫。”《真诰》曰:战国时尹轨“入太和山去,领杜阳宫太和真人”。这些道教传说,不一定能奉为信史。后世例如《道藏·甘霖应祷》记“大唐贞观间,岁值苦?……是时武当节度使姚简,奉命躬诣武当紫霄宫,斋醮致祷”比较可信,这就说明武当山早在唐代以前就有道教建筑的紫霄宫了。
北宋李薦《武当山赋并序》记:“但余梵宫,炫焕翠微,碧瓦鳞布,朱栏翚飞,盖古唐太乙延昌之旧刹,肃代二帝用以奉国师之隆仪。”此记不仅说明武当山在唐代有佛教建的宫,并且大量使用了琉璃瓦,使其显得富丽堂皇。而元代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则记:紫霄宫“国家祈福之庭,宋宣和中(1119—1125年)创建……庚申(即宋景定元年1260年)之前,迁州于此,人民卜居焉”。可见宋代建的紫霄宫规模之大。
元世祖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将五龙观升为“五龙灵应宫”,元仁宗于延?元年(1314年)赐南岩宫额曰“大天一真庆万寿宫”。元代建成较大宫有九处,即:五龙宫、南岩宫、紫霄宫、王母宫、五龙行宫、清微宫、清微行宫、琼台宫、朝天宫。至元末,大部毁于兵燹。
明代成祖朱棣夺取其侄儿朱允?的皇位后,为巩固政权,极力推崇真武神,扶持武当道教,遣臣率30余万军民工匠,不惜代价,在武当山大兴土木,以13年时间,在元代基础上建成10宫。其中:有七座大宫,三座小宫。先后赐额为:大岳太和宫、大圣南岩宫、太玄紫霄宫、兴圣五龙宫、玄天玉虚宫、静乐宫、遇真宫、清微宫、五龙行宫(蒿口)、朝天宫。其规格之高、规模之大、法式之美、工艺之精,旷世未有。
自明成祖朱棣大建武当山之后,武当山道场成为明朝“皇室家庙”、全国道教活动中心。除朝廷直接营建主要道宫外,又有许多内臣、地方官吏、商贾等在此营建道宫,使其成为全国最大一处道场。
明成祖敕建的10宫,是按照明代南京和北京二宫的官式建筑法式建造的。坐落在天柱峰顶上的金殿,是北京太和殿的缩型,重檐庑殿顶,铜铸鎏金,仿木结构。如此高规格的建筑,在全国仅此一座,体现出“日月无双”、“万乘独尊”的皇权与神权思想。其余各大宫中的正殿,也是按照官式建筑最高法式建造的,均为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各正殿前后中轴线上,依次排列龙虎殿、十方堂(亦称朝拜殿)、父母殿,均为砖木结构,歇山顶。各宫中的配殿,均为大式硬山顶或悬山顶,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对各宫的主体建筑——正殿,起到“众星捧月”的烘托作用,使正殿(主殿)显得更加宏伟而威严。
由于历史的诸多原因,全山曾拥有的24座宫已大部废圮,现存仅8处,遗址7处,丹江口水库淹没5处,不明方位4处。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