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功夫 > 武当拳理 >

赵堡李氏太极拳一路特点分析
栏目分类:武当拳理   发布日期:2017-12-07   浏览次数:

      赵堡李氏太极拳一路,名曰“大功架”,或叫做“基架”,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         一、结合内丹的修练     太极拳的丹功修炼法,历代宗师都非常重视,但从不轻易传授,因为它是贯串整个太极拳技能的结晶。如果一味追求效果,而没有正确的内炼方法,以及如何人手的技能,不一定有好的结果。《太极拳择要》中云:“武事其要一二语,心法原源不在多。能得其要一语而终,不得其要必散无穷。”其意思很明显,真正的关键就几句话,看你能否理解,如何掌握其要领。      其实太极拳的真正修为,就是内丹行功修炼的过程。学太极拳一开始就要严遵师传,首先是“修形”,是太极拳的基础。本门李氏一路大功架整套拳架的要求是非常严谨的,必须由老师手把手教。      练好太极拳的丹功修真,以及功理功法来指导和对照自己的拳架,不断地强化其规范,强化技术,才能从根本上起到质的升华。本门李氏一路大功架,有许多要求和特点,但与其它太极拳功架相差甚远。这是大功架的内功修炼特点,也是为更好地达到劲道的畅通,内气之奔泻,外之易筋,内易骨髓,通经合道,息息归丹。        二、以裆带手的技法         李氏一路大功架,从练架一开始,就是训练腰胯的运裆。什么叫运裆?就是由裆胯来指挥带动肢体的运动,然后由裆胯与丹田结合,是一个非常好的修身、养丹、炼气的健身方法。运裆技法对赵堡太极拳来讲,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关键。不懂得腰胯的运裆,很难说是真正的赵堡太极拳。      运裆是内劲质量的升华。太极拳活与不活,全在于裆的运作。它指挥着全身的四大节、八小节,也就是上中下三节,胯为三节中之根节,也是上、中、下三节中根节之根节。裆活,气机自然畅通;裆不活,动作必然迟涩。杜元化在《太极拳正宗》中,已经把腰胯列入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把二胯比作是太极拳的天机,他指出:“二胯为天机,贵在松活”。所谓“天机”者,玄机关窍之意。凡动作变化全凭于此,不得此中奥秘,难以练成真正的太极功夫。犹如发电机齿轮箱中的主轴,随着轴承的滚动旋转,随之大大小小的齿轮为之运转,一动全动,无有不动;一静全静,无有不静。      除了提纲挈领的整个肢体动作之外,更重要的是牵动丹田的运作,是循经气运的动力,也是内劲的根基。不管是内修外练都离不开裆胯的运调,这样才算领悟了太极拳的真谛。

         三、半阴半阳的手法      一般太极拳的手法是阴手起阳手落。比如白鹤亮翅,一开始都是以两掌心向里或向上,谓之阴掌(也即是未用过之手)。随着转圈,当动作结束时,两掌心已经转向外或向下的按式,谓之阳掌(也就是用过之手)。它是从阴手转向阳手,也就是从未用至已用完的手势,一阴一阳,一化一发,不管哪种流派都是这种打法。而李氏第一套的大功架打法,非常特别,第一它是强化了裆胯的训练;第二是出手以阴掌为主,也即是掌心朝里或朝上的阴掌,它是以阴手起旋至以阴阳手为结束。在白鹤亮翅里的大功架打法,是以阴阳掌的手法起势,转一圈时还是阴阳手为结束。      什么叫阴阳手?实际上是半阴半阳手。手心既不朝上,也不朝下。不管是竖掌或是垂掌,右手掌心朝左,左手掌心朝右,成为阴阳手,或叫阴阳掌。也就是半阴半阳的手,又叫做亦阴亦阳手,两手颇似两把刀。所以整套大功架不用阳掌,也即是用过之手。这种手形的方法在技击上是将发未发,将用未用。但是用一反掌就可以打人,只是平时不用,处于戒备状态,也就是可打可不打。      在养生内练角度来看,它是更有利于气血的畅通,更有利于循经修内功。所以在练大功架时具有一种舒畅感,在练其它套路时,就缺乏这种感觉。所以这套一路大功架极适于保健和内功的修炼,不可小视之。        四、非弓          赵堡太极拳的步法很多,主要有弓箭步、马步、丁字步、仆步等。无论哪一种太极拳,其主要的步法都是弓步,又曰弓箭步。所谓弓箭步,即要求一腿伸直,一腿弓起,直腿要伸直而略悬虚,弓腿的膝要上下弓直,要求成垂直状,非但不能左右偏斜,而邑不得弓过头或不足(不到位)。弓步的一足就是重心实点,如右脚弓步,则重心在右面,有的拳架有右七左三之分,即所谓三七开。马步则犹如骑马式,两足分开,重心在两腿之中间。在赵堡太极拳中是很少运用的,只是在变换动作时的过渡步法。      弓箭步在赵堡太极拳中是运用最多的一种步法。它的主要特点是稳实,发劲有力,如金刚捣碓、懒扎衣、单鞭等都是采用弓步。但是在李氏一路大功架中都不用弓箭步,而它常用的一种步法叫做弓马步,也即是非弓非马步。它是弓步与马步之间的一种步法,诸如弓右腿时,左腿并不伸直。它是左腿弯曲,胭中(委中穴)悬虚,也就是弓步与马步之间的差别缩小,假如弓箭步以左右三比七之分,那么弓马步只有四比六之分,甚至更少一点的。说得更清楚一点,如果弓的是右腿,那么他的左腿是半马步状,或者高马步位。      这种步法的特点,从技法上来讲,更有利于实战的灵变,它是虚实转换特别快的一种步法。如果对方走成三七分的弓箭步,他弓的是右弓步。那么你突然进攻它的右腿,右腿就无法迅起回击。如果我们采用的弓马步,照例是弓右步,那么我的左足虽是虚步,但是我们惯用足趾抓地,再说虚实比例不大。如果对方踢我右腿,我即能迅捷挑起,毫无迟涩之虑。      这里我们并非反对弓箭步,弓步有弓步的特点,否则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太极拳种采用弓步呢?这里我要补充的是,弓马步在我们的一路大功架里,是一种特殊的风格和特点。我们在练拳走架时,每一个架式的动作,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即每个动作将结束时,弓马步更有利于气沉丹田,以及经气的鼓荡。笔者在弓步与弓马步之间,作过内炼的反复体悟,确实弓马步更利于行功修真,也是李氏太极拳一路大功架的特点之一。

          五、指掌要求         通常太极拳的手形和掌法,要求舒指微曲,任其自然状态,掌心劳宫穴微微内收。而在我们李作智一系的功架拳路,则在善用舒指的情况下,要求指尖微向后展。尤其重要的是大拇指的指尖必须向外展,同时它的第一、第二关节部一般都有向外突㈩的习惯。      但李氏太极拳对此有不同的要求。它的关节必须向内凹进,同时大拇指内后的鱼际向掌心靠近。从整个手掌的掌形来看,劳宫(掌心)有些内凹,成为手心窝。这种手形有什么好处呢?太极拳是理论的拳,也是气功的拳,大拇指的两个关节内陷,使其不向外凸,这样就容易经气达于指梢。大拇指内侧为手太阴肺经之脉络,肺经乃统一身之气。所以在练拳架时,尤其在动作的过程中,即将结束成为定架时,掌心微微向外鼓一下,大拇指与四指头亦向外展,这是一种行气的方法,也就是所谓的气达四梢。      在对手形要求中,必须做到神驰。所谓神驰,就是以心意为师,手为旗,令发而旗行。在运用中必须做到沉肩垂肘,顺腕展指。这些要领都非常重要。      俗语说“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本门李氏太极拳认为,两足犹如树木的根盘,它牢牢地扎根于泥土里,其枝、其茎、其叶的茂盛,全赖于有力的根盘。要求每一个步法,都必须做到“落地生根”。诸如右脚起步,左脚五趾抓地。弓左步时,右脚五趾抓地,左右转换虚实,足趾也随着紧松抓放。这在其它太极拳的拳种中,很少有人提及,也很少重视这方面的修炼,也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      在一足起步落地时,五趾紧紧抓地。抓地的一脚,其涌泉穴要求悬虚,形成一个足心窝,也就是脚心内凹。五趾抓地尤以足大拇趾用力为主,足心表现为一凹一平,一张一弛的起伏感。本门老师认为,凡脚一落地,足趾必须扒地,这样才能做到两脚“依地而根生”。所以在王宗岳的拳经里这样写道:“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在腰,形于手指。”       在跟老师学练拳架时,老师严格要求足趾抓地。时间长了,笔者慢慢地感觉到两脚似落地生根,有一种足下有劲、有根的体会。平时我们试着与人抗衡,诸如一人从我前面向我走来,我则面对着走去,两人互不相让,则对方站立不稳,自动后退了。甚至试过几个人排队前进,我一人迎面走去(但不能用手去推对方),结果数人尽后退。这说明我的脚上有劲,落地生根,当然这仅仅表现在技击上的一些作用,更重要的则是配合内丹的修炼功夫。      足趾轻轻抓地,以足大拇趾为主,五趾用暗劲扒地。足大拇趾的大敦穴是足厥阴肝之脉络,肝经乃统一身之血。在其足厥阴的循经中,其中有一支由下至上,至额部与督脉合于泥丸宫内;而另一支脉络,则从肝脏穿过横膈膜上注于肺,经中府云门沿手臂内侧前缘达手大拇指少商穴,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通联,手太阴肺经主统一身之气,气血贯通,也是循经修太极的重要部分。      笔者教功多年,不管哪一种功法,或者是桩功、导引气功等等,如果是站桩,配合腹式呼吸,或用一般的呼吸导引,其气机则在胸腹部运行比较多,如果吸气时,采用足趾抓地,而其气则由海底轮(会阴)骤起,两者用不同方法,其效果也决然不同,练功时间长了,形神放松而自然合一。由于足趾抓地,而足底涌泉也会有明显的气感,气从地下升起,由三阴经而达三阳经。会阴发热跳动,大小周天因循为用。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