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与茅山
栏目分类:武当传说 发布日期:2016-08-15 浏览次数:次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时人谓之李东璧。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其祖父和父亲都是医生,因此李时珍从小就受到医药学方面的熏陶。其最大的贡献就是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的写作过程中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古称摄山,今栖霞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1578年)写成。 茅山是中国道教圣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誉。山上植被丰富,盛产林果茶及药材,是江苏省的药材重点产区。由此可知治学严谨的李时珍是必然要造访茅山的,在其《本草纲目》收录的药材中,就有茅山的380多种。如茅苍术、明党参、太保黄精、乌饭树、何首乌、灵芝、茅附、茅香等等。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二卷.黄精篇中引宋代苏颂记载“黄精南北皆有,以嵩山、茅山者为佳。”术篇中引用苏颂记载“术今处处有之,以茅山、嵩山者为佳”、“服食多单饵术,或合白茯苓,或合石菖蒲,并捣末。旦日水服,晚再进,久久弥佳。取生术,去土水浸,再三煎如饴糖,酒调饮之,更善。今茅山所造术煎,是此法也。陶隐居言取其精丸之,今乃是膏煎,恐非真也。”以上《本草纲目》中的记载虽是引用苏颂之语,但都是李时珍根据古籍的记载和自己的亲身实践,并通过严密的实地考证而得来的,足以说明茅山所产药材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上乘。
《本草纲目》关于梨的记载中还记录了一个茅山道士用梨治病的故事:有一个人感觉自己生病了,总是觉得恹恹无聊,但又不知道什么原因,就去拜访当时的名医杨吉老。杨吉老说:“你的热证病已十分严重,气血消铄,三年之内就会得坏疽症死掉。”那人闷闷不乐地离开了。后来听说茅山有位道士医术通神,却不想为世人所知。于是他便乔装打扮,穿上仆人的衣服,去拜访那位茅山道长,愿意做洒扫的普通弟子。道长便收留了他。时间长了之后士人把实情告诉了道长。道长给他诊治之后笑着对他说:“你现在就下山回家,只需每天吃一颗上好的梨子。如果没有新鲜的梨子,就用干的取来煮水,食滓饮汁,疾病自然就好了。”士人遵道长的告诫,过了一年又见到杨吉老。杨吉老见他容貌丰腴光泽,脉象平稳,吃惊的说:“你一定是遇到异人了,不然的话怎么能痊愈呢?”士人就把真实的情况告诉了他。杨吉老便整理衣冠往茅山敬拜,自责所学之不足。 除了以上记载的条例外,从李时珍写《本草纲目》时所参照或引用过的文献也能看出李时珍对茅山的情有独钟。如书中大量参照茅山上清派第九代宗师陶弘景所修订的《本草经集注》,而书中所提到的药材有很大一部分是出自茅山。另外还引用《南岳魏夫人传》、《三茅真君传》、《茅山记》、《陶隐居杂录》、《登真隐诀》、《真诰》等等,都与茅山有密切的关系,据说李时珍教育上山采药的徒弟,采药要取大留小,尽量不破坏母株,要懂得和鸟兽一起享用它们,可见,道家的“与人为善,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精髓深入其心。
据1985年镇江有关部门调查,当时茅山地区有中草药材756种之多,面广量大的有太子参、丹参、黄芪、明党参、夏枯草、桔梗、女儿红等。其中,闻名全国的有茅苍术、灵芝、黄精、禹余粮、远志和华阳石脑、磁铁石等。今年60岁、从事中草药炮制和调配工作30多年的老药师管年扣告诉记者,近年来他踏遍青山,多次在茅山地区采集药材,只发现300多种,约有一大半的中草药材已难寻觅,许多原来常见的草药现在成了稀有品种。 茅山乡一位周姓农民告诉记者,他的爷爷一辈子靠采集中草药材养家糊口,一直到90岁还上山采药。他小时候每到星期天也上山挖药材,一上午就能挖一篮子,但是现在挖得少了。因为山上的野竹子、茅草和荆棘丛生,将大量的中草药材淹没,由于缺少阳光雨露,中草药植物根部腐烂,长势不好。而泼皮一点的像覆盆子,悬钩子长在茂密荆棘丛林或是陡坡之上,让人难以采摘。另外,开荒种地、修路、采矿和旅游景点的开发,也使中草药材生长的领地逐渐萎缩。 2007年黄石东楚传媒广告有限公司、纪药师大药房等单位联合发起了“重走李时珍采药之路”活动。此次活动将前往三角山、齐岳山、茅山、牛首山、庐山、天主峰、狮子山、药王山、武当山、摄山的紫霞洞、天目山等19个采药点,这些地方毫无疑问都是李时珍曾经到过的采药之地,也说明茅山从古到今一直都是医药学家所青睐的药材宝库,李时珍与茅山实有不解之缘。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