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武当松溪派内家拳”
栏目分类:太极拳 发布日期:2017-07-31 浏览次数:次
武当内家拳由宋代武当丹士张三丰遵循道家老 之学说,仿禽蛇争斗而创,并在武当“开山立堂”,把一生积累的内家拳术传授于世。
张三丰祖师始传陕西王宗岳,王传浙江陈洲同,陈传同乡张松溪,张传叶继美(近泉),叶传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陈贞石、孙继 。吴昆山传李天目、徐岱岳。李天目传余波仲、吴七郎、陈茂宏。周云泉传 绍歧视。陈贞石传董扶舆、夏枝溪。孙继 传柴元明、姚石门、僧耳、僧尾。而单思南传王征南,王传者不明。
明朝时代,张松溪在长江、黄河流域一带接受了“僧、岳、杜、赵、洪、慧、字、化”八家拳术,形成了风格独特、独树一帜的武当松溪派内家拳术。其基本拳法――外翻捶、内翻捶,是洪门拳中的插花拳、岳门拳中的挑挂捶的演变;杜门拳中的翻背拳经过走化而形成了上中四平跌打法;慧门拳中的鹞子钻林,由正面而变侧门走化,形成了松溪派的鹞子穿林。松溪张派中的许多跌法,是由宋代之跤法演化而来。该拳特点是在继承武当内家拳术的基础上,吸收其它诸八家之精华,溶合了摔跤、擒拿而成。
据本门前贤之说,张松溪, 人,卒于黔玉屏山,享年一百一十岁。张在世之日,因仕途失意,遂研习医道,以方技救人,练武授艺,除暴安良为己任,晚年时曾到过川黔、川湘一带。四川秀山人何氏得其真传。后传至清嘉庆、道光年间,何氏后代何铁庚又传至四川顺庆府(今南充市)陈晓何东。何外号癞肚子,乃一游方道人。某日来到南充城内关帝庙内,适逢陈晓东在庙内授徒较技。何观陈自恃身高力大,目中无人,便有意显技试陈。陈见道人身材矮小,恂恂如儒者,未放心中,遂求试。道士袖手站立,陈则拳脚交加,掠上取下,猛烈进攻,然道士泰然自如,只略侧身,顺势举手迎送,陈即跌倒于地,数番如是,陈悟,乃顶礼求师,遂得松溪之技。陈又传其子伯庸、季康及林济群、李良鹄等。吾幼承陈季康、陈伯庸、林济群、李良鹄、谭宗瑞等老师传授。
武当松溪派内家拳功法有:手法九种,双演手法二十八种,双套打腿八法,双套销腿八法,器械六种,十二套拳法等。其法主于御敌,刚柔相济,以柔克刚;动静相兼,以静制动;后发先制,借力打力;引进落空,乘势取人。拳法严谨,随走随化;拳宜钻翻,步法宜圈;使人无隙可乘,非遇困危则不发,发则所向披靡。若欲得此技,需悟透“练、看、听、因、变、化、悟”“练”即内练意识,外练形神,以意领先,以眼显神,神形兼备,气势争先;“看”即内视自己,外视对手,内外相合,而达到知己知彼,此乃审敌之法;“听”即耳听和神听,且以神听为主,耳听声音,神听触觉,是谓后发先至,以静制动,法在机先,贵在宜时;“因”即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不悖其则,不拘成法;“变”即招术,乃克敌制胜之法;“化”即走化,是谓“制机先”,“穷神才能制”;“悟”乃心、神、气的最高境界。凡拳之术,皆有定法,该拳亦有三法:手、身、步,亦即上、中、下三法。上下、左右、里外,为调手之法(上三法);旋腰、转胯、气转黄庭(胃)为中三法;圈步、踩足、封顶为下三法。合而言之,即为打、跌、拿之技击方法。而于实战又有“交替八法”,即阴阳、升降、开合、伸曲及正反、进退、攻守、得失之法。讲究“抓筋拿脉,打穴击要”,而练拳时则要做到“头顶项直,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胯塌腰,脚心含空,五趾抓地,松静、活圆弹抖发力。在运动中力求三催六合,周身一体。若能依法勤修苦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定能有所成就,从而达到修身、养性、防身之目的。
武当松溪内家拳法乃中华武库之瑰宝,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现已殆于失传,继承发扬这一武林绝技乃我辈之天职。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